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延文是一位獨具風姿、成就卓著的山水畫大家。他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為當代中國畫壇所矚目,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他創作的山水畫《江村疏雨》一舉在意大利曼齊亞諾國際美展上奪魁,榮獲金牌獎。國內畫壇為之興奮,其業師吳冠中先生熱情撰文稱“一枝紅杏出墻來”,“楊延文的畫,像一枝紅杏伸出了墻頭,惹人注目。墻里呢?春色滿園、群芳爭艷、人才濟濟。
”“金質獎確乎是獎給了新品種的誕生。”1987年他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楊延文畫展”,向社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潛力和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此后,平和而富于激情、敏銳且善于思辨的楊延文可以說得上是叱咤當代畫壇20年,在20世紀末紛紜多變、泥沙俱下的現代藝術思潮中他植根生活與藝術傳統的沃土,成為穩定畫壇飄搖軍心的中流砥柱;在新世紀,面對種種以堅守傳統為名的食古不化、形式主義的畫壇保守傾向,楊延文以他不受傳統筆墨章法桎梏、融合中西的形式語言,以他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樸素的民間情懷,以他的勇猛精進和時代的審美敏感開拓了當代中國畫的創新之路。
楊延文1938年生于河北深縣農村,從小就愛東涂西抹,14歲時只身隨家在北京的二姨來到北京門頭溝五十二中念書,石景山的郊野景色,永定河邊的水際風光,吸引和陶醉了少年時代的楊延文,他常在假日隨著愛打魚的老師在京郊畫風景,土橋、河灘石子、盛開的海棠都成為楊延文筆下描繪的對象,就這樣從中學時代埋下了他畫畫最初的基石,這個基石培育了他特有的觀察能力,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獨特之美;而大自然豐富的色彩和多譎的變化也涵養了他敏銳而細膩的藝術體驗。
后來他考進了北京藝術學院,師從吳冠中、趙域等先生學習油畫藝術時,老師們說他“寫生能力強,色彩感覺好”的評語顯然更是對他的這種藝術天資的進一步發掘。196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吳冠中工作室后,曾被再次下放到農村,長期的基層生活積郁了他真摯的情感,勤奮的閱讀習慣和所經歷的生活變革使得他善于思辨而目光洞若觀火。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1978年進入北京畫院時,楊延文審慎而果斷地選擇了中國畫作為專業方向,逐漸從油彩轉向墨彩,走上了中國畫的創作道路。他堅信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堅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畫家必備的修養,堅信繪畫創作必須要以情感人,必須要有新意。1979年他暢游三峽,訪樂山、下岷江,歸來后創作的《翠屏織錦》在建國30周年美展中獲獎,使他堅信了中國畫的前途在于創新。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1981年他遠游青海,浩瀚的青海湖、蒼茫的海西牧場、風云變幻的雪域與煙嵐、神秘的塔爾寺,使畫家領略了吞吐八荒的宇宙氣象以壯胸懷,歸來后所作的《絲綢古道》是畫家的成名之作,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此后的《江村疏雨》、《江河源》、《西江月》、《侗家村寨》、《漁火》等作品,以楊延文鮮明的藝術特征和言有盡而意味無窮的情感表達方式,記錄著畫家的藝術行旅和生活感悟,在當時的畫壇堪稱嘎嘎獨造。這構成了楊延文作為中國畫畫家在20世紀80年代的輝煌創造,不僅使他成為當代中青年畫家中的領軍人物,更是拓展了中國水墨畫的發展空間,贏得了國際藝壇的喝彩。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楊延文常說,作畫格調要高,但感情卻應當和廣大人民接近。他總是把目光對準自己熟悉的生活,描繪自己感動過的人和事物,并像詩人一樣從中發現自己的感悟。他筆下的北方農家院落和四季山村,總是那樣的平實而富有耐人尋味的詩意。楊延文的故鄉深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南,當滹水、漳流之沖,內邇京師,外連齊魯,為畿輔咽喉。對家鄉的熱愛,常常寄托在他對北方鄉間景色的描繪中,方石堆積的圍墻,塊面結構的房舍,山色有無中的漁舟……連同鄉間美麗的傳說常常闖進了他的夢鄉和筆下。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工廠、在農村、在江南、在大漠、生活中各種形態的美,原生態地生發著,將給用心的藝術家以靈感的啟迪。時代的陶冶,生活的刺激,修養的頓悟,給予了楊延文創作的激情和創造的智慧。他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桂林的生活體驗,變幻成《曉月下漓江》的潤濕、空明和幽靜;《二月春風》里那種江南水鄉特有的黑白對比之美和蘊藉其間的文化情韻,《魂斷蘇州橋》那種朦朧的、內涵著悠悠東方情調的幽深之境,是畫家無數次留連江南水鄉魂牽夢繞的結晶;長城系列畫,更是他塞外生活體驗得來的心靈感受和凝聚,《關山月》中,月色之荒寒,情調之蒼涼,既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詩意的啟迪,更是他夜半更深,孤身只影,獨步古長城頭的特殊情緒體驗。月光之下,他似乎聽到了歷史的呻吟,看到了刀光劍影。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所謂讀萬卷書的畫外功夫,體現在畫家身上常常是優秀古典詩篇審美意境的熏陶和民間文化積淀的大智慧。畫家一掃中國傳統山水畫蒙養蕭索或枯寂或華茲的理想幻化語境,而投入情感真摯的目光,投入赤子之心的愛意和關懷。正所謂山水有情,楊延文的情懷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懷,質樸而厚重,真切自然而不失雕琢、做作。也正是這種情懷,透過他天資獨具的審美視角,賦予了他的作品新時代的活潑潑的生命力。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研究楊延文1978年進入北京畫院時何以選擇中國畫作為主攻方向的時候,美術史家們注意到,“看來他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經過一番認真地思考和試驗的。其中中國畫博大精深的傳統對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肯定起了重要作用;還有,中國畫面臨的困境和機遇也一定促使他思考,誘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尋求答案。”(邵大箴)“從他所走過的道路來看,主要不是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而是內在藝術選擇的需要,是審美表現和藝術創造的需要,也就是說,是由他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氣質所決定的。西方油畫的藝術表現不能滿足他的藝術追求,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藝術語言也不能充分實現他的藝術愿望,他終于走上了中西合璧的道路。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夏碩琦)事實正是如此,楊延文自小對中國詩歌、古典戲劇、文學和歷史特別偏愛,接受了中華文化傳統主流和民間的豐富滋養,他對中國藝術“言有盡而意無窮”、“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藝術特征具有天生的敏感,楊延文從老師吳冠中那記下了一句話:“要開辟自己的境界。”這些中國文學藝術傳統中的寶貴內核在楊延文的創作中被作為酵母而發端了,青年時代所接受的系統的西畫造型訓練和審美培育,則為他打開了另一片天空。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楊延文的畫既有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吸納了西方繪畫的形式法則,他始終堅持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新技法的追求。他“巧妙、機智地把寫生與傳統中國畫語言的表現程式加以整理融合,把西畫較為鮮明的色彩與中國畫的筆墨規范加以融合,他小心謹慎地使這些結合有助于中國畫本身的表現力,而不是喧賓奪主,使中國畫洋化”。他在自己的山水畫中重視筆墨傳統的繼承和拓展,更重視對意境的追求。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他更把山水人物融合成新的繪畫面貌,一別古代點景人物的布局,創造了具有時代感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山水人物畫種。他行走在中西藝術交融交匯的邊際,在那里發現和拓展著中國畫發展的無限空間。他還把齋名取為“鑄劍堂”,近年來,他的劍鋒不僅指向了空虛的古人筆意和“文人”情懷這個剩饅頭,也去挑戰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內涵空泛的風車。也許正是他有十年磨一劍的雄心,在21世紀這個藝術大師們行將遠去的時代,更多的人們在楊延文和他的藝術上寄予了重托。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楊延文是共和國培養出的第一代新中國畫家的杰出代表。他有著豐厚扎實的生活積累,藝術大家“從心所欲不逾矩”、“于法度中見神奇”的功力和境界,更有著一顆探求中華民族藝術發展新路的壯心;這使他能夠將中國藝術的神韻、意境和西方繪畫的光與色、形式美等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作品情真意新、形善韻美,瀟灑雄奇、舒朗蕩漾,凸顯出濃郁的現代藝術風貌。他是我國傳統藝術向現代審美轉換的成功實踐者,他所探索創造的中西繪畫結合之藝術品貌已為新時代所歡迎,成為繼李可染、吳冠中之后中國當代水墨畫發展的新的典范。(文/朱虹子)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山水有情 ● 楊延文的藝術世界——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