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949年,我軍接連發動了三大戰役,正面戰場的態勢徹底扭轉,我軍從戰略防御轉為了全面進攻。
很快,南京被解放軍解放,蔣家王朝宣布覆滅。
但直至1950年,國民黨反動派的殘兵依然活躍在西南邊陲地區,在川西和云貴等山區負隅頑抗。
蔣介石還電令胡宗南,要他堅守川西,并且指示到“政治臺北,軍事西昌”,企圖用川西的地形繼續抵抗解放軍,為他的“反攻大陸”大計拖延時間。
1950年3月12日,62軍184師,15軍44師由南北兩方夾擊,最終成功占領了西昌。
184師派出了許多支部隊對敵軍殘部進行追擊,552團則是追到了冕山附近。
552團發現,冕山鎮附近似乎駐扎著一支部隊,于是派出了偵察兵前去偵查,沒想到對方竟然直接開了火。
正巧白天聽說有一支國民黨殘部逃竄至此,552團的戰士們瞬間以為對方是敵人,于是展開了激烈的反擊。
雙方一番激戰后,都覺得自己遇到了硬茬子,對方竟然會“步炮協同”,還會“三三制”。
直到戰爭陷入白熱化階段,雙方短兵相接,這才看清了對方的帽徽。
“別打了,快別打了,自己人!”
在這之后,雙方才發現,對方穿的都是解放軍的軍服,只不過552團的衣服有些褪色,再加上天色太暗,根本看不清對方的衣服。
其實,132團占領著優勢位置,早就發現了552團正在行軍,他們也誤將552團認為是國軍殘兵,遂和他們對起了暗號。
可當時天太黑了,552團壓根沒看見132團的暗號,等他們派出偵察兵偵查的時候,132團已經做好戰斗準備了。
這就導致,偵察兵剛跑到132團,他們就以為是敵襲,于是開了火,雙方就這樣火拼了起來。
這次一野和二野的烏龍事件,共導致17名戰士犧牲,近300名戰士負傷。
事發后,劉伯承和賀龍十分震驚,他們也認識到了兩支部隊之間存在嚴重的溝通問題,這次烏龍事件和軍部也有脫不開的關系。
二人商量一番后請求黨中央取消野戰軍司令部,另立聯合司令部軍區,統一部隊的指揮,這樣信息對等,也就不會再發生今天這種事。
很快,黨中央就同意了二人的請求,“野戰軍”這一名稱也成了一段光榮的歷史。
這次烏龍事件其實是多個巧合疊加在一起導致的,首先,國民黨部隊的戰斗力實在是太過孱弱,這就導致兩軍的追擊路線發生了偏移。
兩支部隊確實有碰頭計劃,但他們碰頭的位置應該是西昌。
誰能想到國民黨部隊潰散得太快,還沒怎么打就變成了追擊戰。
更巧合的是,雙方的追擊方向都是朝著冕山的,這就導致最終兩軍巧合地在冕山鎮碰頭。
再加上當時天色太晚,觀察困難,雙方暗號也沒對上,方言對方也聽不懂,所以都把對方當成了敵人。
這次戰斗中犧牲的十七名烈士,只有1位確認了身份,剩下了16位都是無名英雄,愿他們的英魂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