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這是我第320篇日記。
上篇日記(濱江東的江景豪宅,有點尷尬),聊了聊對老牌豪宅的看法,可點擊鏈接了解。
有文章說,珠金琶都是炒家炒上來的,現(xiàn)在市場回歸理性,立馬就原形畢露。
并用金融城幾個樓盤來舉例。
比如天朗明居成交跌到4.7萬/平;
比如美林海岸成交跌到6.8萬/平;
比如蘭亭盛薈成交跌到7.9萬/平..
我覺得這有點過于主觀。
首先怎么定義炒家?
事實上專門做房產(chǎn)投資為生的人非常少。
而如果只是帶投資性質的買房,就被稱作炒家。
那所有買二套的,買房想增值保值的,不就都成了投資客?
這明顯不合理,大家都只是普通人而已,并不以房產(chǎn)投資為生。
那靠那么一點真正的投資客,去炒高一個板塊的房價,可能嗎?
只要稍微動下腦子,就知道這觀點很荒謬。
房價從來都不是靠炒就能往上沖的。
如果靠炒就能解決,操盤手還研究政策利好干什么,救市簡直沒難度。
以操盤手的資本,組織一批炒家直接把房價炒高不就完事了。
為什么從來沒這么做,就因為操盤手有腦子,知道這根本行不通。
比如組織一批人,把增城房價炒到5萬。
你會去接嗎,市場上大部分真實買家會去接嗎?
肯定不會,大家心里都有桿秤,對一個板塊值多少錢是有底的。
所以珠金琶要不是真的被市場上大部分買家認可,優(yōu)質資產(chǎn)是真的供不應求,再怎么炒也不會到現(xiàn)在這價位。
更不能為了強證羸弱的觀點,去找個例做支撐。
比如7.9萬的蘭亭,是西北向小三房,價格一直都在小區(qū)均價上下徘徊。
你不能用這種產(chǎn)品,去和蘭亭的中高層四房做對比。
然后得出蘭亭從10萬跌到8萬這么個結論。
還有4.7萬的天朗明居,6.8萬的美林海岸,也是戶型朝向有問題的產(chǎn)品。
而且是急售,把小區(qū)過去兩個月的成交翻一遍,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個例。
所以這類文章,除了靠噱頭吸引流量外,沒什么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是通過這些個例,去挖掘規(guī)律。
比如說去年底,7字頭的蘭亭、6字頭的美林、6字頭的牛奶廠,普遍是什么產(chǎn)品?
要么樓棟差,要么樓層差,要么戶型拉胯,要么朝向不行。
在這基礎上疊加急售,筍度一下就被拉得很高。
反過來,像奶廠的標桿四房,蘭亭的標桿四房,美林二四期的標桿三四房,很少有大筍度出現(xiàn)。
那為什么每次行情冷,品質越差的降價越狠?
因為市場越理性,產(chǎn)品越分化。
行情火熱的時候,好樓盤基本出一套秒一套。
比如南向剛賣出去一套8萬,現(xiàn)在出了套北向7.8萬,買家是能接受的。
所以行情火熱的時候,通常也是處理劣質資產(chǎn)的最佳時期。
但等行情一冷,掛牌變多了,情況就會變。
才2K差價,10個買家有10個都會加錢選南向。
所以南向的去化速度會很快,也更有提價的底氣。
而北向會因為去化慢,導致庫存積壓,帶來存量競爭,只能降價處理。
也就是說光朝向這一塊,就能帶來很大的產(chǎn)品分化。
甚至就此延伸,還有天花板帶來的分化,購買力帶來的分化等等。
把時間精力花在研究規(guī)律上,才能對你的買房決策,帶來真正有用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