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你與父親的關系決定了你與社會的關系。
意思是:一個人和父親關系好,就能比較好地融入社會;和父親關系不好,就會比較難以融入社會。
這是因為社會就是外部世界,而父親就是最原始的外部世界。
如果父親能與孩子建立起足夠好的關系,那么孩子在進入社會時就會容易很多;
當然了,最好的情況就是父親已經比較好地適應了社會,融入了社會。
在生命早期,孩子一直處于母愛懷抱中;
雖然他們已經開始試練自己的力量,但母愛懷抱仍是一個初級且簡單的演練場;
三歲前,孩子的注意力主要在母親身上,母子關系是核心,父親對孩子來講沒有那么重要。
所以,這個階段,母親就很容易被孩子感知為自己人,而父親則會被感知為外人。
當然,父親也是極其重要的,他們的重要性在于給妻子和整個家庭提供保護和支持。
父親要做好硬殼這個保護層,好讓妻子安心去做軟殼的呵護層;
從而讓孩子完成從自閉之殼到母愛懷抱的關鍵過渡;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還要破掉母愛懷抱的殼,進入由父親和母親共同構建的家庭港灣。
父親、母親和孩子就構成了一個復雜的三元關系,這也是最初的一切社會關系的原型。
正常情況下,父親的存在會讓孩子天然地處于一個復雜的三元關系,這有助于孩子心靈的進化。
當然,很多家庭不乏存在父親缺位現象,如:“喪偶式育兒”、“詐尸式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