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宋雨桂的藝術——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宋雨桂(1940-2017)
宋雨桂(1940-2017),1940年出生于山東省臨邑縣,自幼隨母習畫。1960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預科。1961年至1967年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后入伍,任部隊文化干事。1974年轉業任遼寧省文藝創作辦公室攝影、美術、書法三組負責人。1979年調入遼寧畫院任專職創作員。后歷任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院部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畫院院長、遼寧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美術館館長、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院長。多幅作品被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私人藏家收藏。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我與宋先生素未謀面,而且只看過他的兩幅原作,這兩幅均是畫于1991年的山水。因此,我無法直接對他的花鳥畫表示意見,但是,由展品目錄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的蓮花和牡丹表現了畫家在干濕筆墨和豐富生動色彩的運用上,具有極高超的技巧。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宋先生的朋友寫了他在長江流域旅行,其實自從在魯迅美術學院畢業以后,他主要生活在北方的遼寧。我自問:到底這些山水畫具有什么樣的魅力,能讓我如此地感動?我個人覺得他的山水畫就是一首一首的詩,更重要的是,它們是由北大荒那種酷寒和無法居住的山水所啟發而來的。宋雨桂是否將北大荒的嚴酷轉化成較為令人喜愛的東西呢?乍覽之下,他大筆的墨染似乎承襲著南方自董源以來的傳統。如果《瀟湘圖》真是董源的作品,那么這位早期的山水畫家畫中是充滿了溫暖多霧,且余暉照耀的南方。雖然宋雨桂的藝術受南方傳統的影響很大,他的山水畫,無疑的,是來自于北方的作品。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宋雨桂的山水畫中,很少有人跡,他最多只提供了我們些微的暗示:在無盡的遠處,半藏著一座遙遠的村莊;在我們眼前飛過的極少數的鳥只,更增添了山水景致的孤寂。他所呈現給我們的世界是由山嶺、遠方的瀑布、潮濕的沼澤、含雨的云霧、解凍的冰塊和用以增加戲劇效果且總是站在適當位置上的枯樹所組成的,那黑色的樹枝總是對照著背景中的白雪,或是映照于冰冷的水中。這些不是可游可臥的山水,而且不適人居住,我們可以感到透骨的寒意,就如宋雨桂所感覺到的。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思考這些畫時,我想起了林風眠,他的水墨畫中透露了同樣的孤寂和感傷,林風眠的這些情感來自于他極端不快樂的晚年。我并不覺得宋雨桂有同樣的處境,我覺得這種孤寂和感傷不是出現在藝術家本身,而是在他所喜愛且深切了解、著迷的山水。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美國哲學家蘇珊·朗格稱藝術是將情感轉譯成形式。對某些藝術家而言,這種轉譯被太多的自我意識或太多的技巧展示所破壞,但對一些好的藝術家而言,這種情感——形式的轉譯是直接而真誠的。因此,我們可以感到藝術家所感覺到的,這是一種極少且奇妙的感覺。我們必須而且也應該對像宋雨桂這樣運用其天才和筆墨技巧引領我們進入其心靈世界的藝術家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宋雨桂的氣魄美學——玄化無言 神工獨運
10年前,宋雨桂首度來新,他的雄奇畫風,曾有很大的震蕩和回響。最近到中國東北,朋友相告:在遼寧美術館舉辦的宋雨桂山水大展,開幕式就有2000人參加,一定要看。
那天,走進展廳大堂,放眼四顧,果然發現,宋雨桂變了。
60幅新作,展現的是一片恢宏、筆墨交融、感人心弦的藝術奇景。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畫風新境 豐厚深邃
眼前,是白山黑水的莽蒼厚重,是天地風云的涌動激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山水花卉都蘊含著一股磅礴、粗獷、浩大的美感,氣魄萬千,意境深遠。
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特征。
宋雨桂的新畫風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具體與抽象、自然與心靈的有機結合,如同荒野高山,處處充滿激情、生機,表現著豐富多層次的深邃,氣勢雄倔,令人酣醉,雋永幽微,耐人尋味。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有位鑒賞家曾說,宋雨桂新作的特點,就是在一幅畫面上,可以看的東西太多了,面對畫中山水,可以處處留連,一路驚嘆,只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應該從何說起。
這種心靈感動,是一種自然的美感反映,是主觀的欣賞效果。
這種效果,當然是建立在客觀的藝術經營上。
唐人張彥遠說過:“陰陽擱蒸,萬象錯布,玄化無言,神工獨運。”
在宋雨桂獨立拓展的藝術天地里,這種神工獨運的經營與效果,就是令人矚目的“氣魄美學”,也是其藝術生命的重要特色。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淋漓墨氣 濃重多變
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構圖和意境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認識和欣賞宋雨桂所拓展的新畫風及他所取得的新成就。
首先,是中國畫創作兩大基本元素:筆、墨。
宋雨桂前期作品,樹林、野花、勁草,筆勢硬勁如屈鐵;溝壑俊峰、連綿山巒,更展現著他對掌握傳統勾勒皴擦的獨特功力。其新作則更重筆勢,線條剛健波磔,落筆沉穩嚴謹,無論起伏按提、抑揚頓挫,還是輕重剛柔,都能控制得自然流暢,每一筆都充滿了蒼潤拙秀之美。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五代北方山水大家荊浩在《筆法記》中論筆有“四勢”,即筋、肉、骨、氣。以此審視宋雨桂新作筆法,就可體會他如何繼承傳統特色,卻又不受某種技法所縛,巧妙地結合筋、肉、骨三勢,成功地營造出最難得的筆下“氣”勢。
大膽運墨,更是宋雨桂最令人矚目的特色。
近代畫家中,最善于用墨的是黃賓虹和李可染。他們以獨到的點墨法和積墨法,達到了黑中透亮、雄渾而醇厚的效果。
宋雨桂則是把潑墨、焦墨、濕墨、漬墨等法全部施展出來,任意發揮,無所不為。他最善于以大塊積染,形成多層次的流動墨塊,在枯濕濃淡之間,表現出光影變幻,營造出渾厚氤氳、深邃幽冥、莽莽蒼蒼的多重氣勢之風貌。
他還善于把握墨與色之間的關系,敢用重色。在濃重多變的淋漓墨氣中,他把色當墨,染水點樹,使畫面分外生動明艷,融合成別具情致的節奏律動。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處處通情 處處醒透
中國畫的傳統構圖規律,可以歸納為:主賓、呼應、藏露、簡繁、疏密、虛實等幾種手法。
宋雨桂的前期創作,已可看出他不斷力求突破成規的意圖。
如今,他總結經驗,以靈活的思想,大膽地把它們融合為一,凝聚成一個整體,無論組合是疏密聚散,還是輕重疾徐,都能形成緊湊的氣勢,使得畫面極為飽滿豐富,滿紙充滿蓬勃生機。
一切構圖規律,目的就是為了要“布勢”。
所謂布勢經營,最終有兩種要求:一是“張”,即畫面的力量向外張展,可以令人震撼心動;二是“斂”,就是內涵深遠,可以讓人回味無窮。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宋雨桂作品的飽滿豐富的構圖,如同石濤所說的“處處通情,處處醒透”,形成內斂外張、險峻跌宕、扣人心弦、繁復深沉、生生不息的無窮張力,既有厚重的內斂精神,又有氣象高遠的外張魅力。
一位國畫家的成就,除了運用筆墨和構圖等技巧手法的水平之外,最重要的還要看他所用的一切藝術手段和語言能否創造出動人的藝術效果——畫作的意境,也就是畫家人格與精神的表現。
宋雨桂的筆觸剛勁多變、墨跡瀟灑豪放、色調強烈濃重、花卉造型觀念新活,洋溢著強韌的生命力;山水天地更是氣勢撼人,他常以水分快速用筆,筆墨交會渲染,形成深遠淺近、層層重重,營造出黑中透亮、雄奇憨厚的獨特效果。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頂天立地 浩然氣派
靜觀宋雨桂畫作,無論濃墨重彩,還是花卉山水,往往都有一種混沌、朦朧又野逸的氣氛,在冷靜的光影中,仿佛整個天地風景,都融結成一片自然流動、雄奇詭異的世界。
這種動中有靜、靜中帶動、生生不息的藝術效果,就是中國歷代水墨畫家追求的最高美感標準——生動氣韻。
在這片蔚郁壯觀的藝術世界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狂恣的動勢,放眼卻又盡是深邃幽冥的寧靜,動靜之間,盡是天簌,神秘飄逸、氣勢磅礴。這種藝術境界,已逾越了寫境層次,進入造境意識,蒼茫大地、風吹草動,處處都是自然與心靈并生、物我為一的特殊藝術空間。
這種頂天立地的凜然精神,就是宋雨桂獨立拓展的“氣魄美學”。
中國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曾說過,藝術創作,講究的是“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宋雨桂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宋雨桂的新作中,我們可以看見八大的豪放、石濤的野逸、石谿的蒼潤、黃賓虹的渾厚、傅抱石的瀟灑、潘天壽的霸氣、林風眠的幽明,交匯在宋雨桂濃重和燦爛、具象又抽象的筆墨情境之間,形成意蘊深遠、悲壯蒼涼、慷慨激情、孤高不屈的個人風格——“氣魄” !
這個“魄”字,意味著頂天立地的浩然氣派,也醞釀著繼往開來的無窮天機,這正是宋雨桂藝術成就的新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