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雪貝財經第328篇原創文章】
作者:昔檐
策劃:老胡
“你看我還有機會嗎?”這是秦昊在《隱秘的角落》中演繹的經典臺詞。
這個問題他問過勢利眼的岳父母,也問過出軌的妻子。每次問完,他殷切的眼神總是渴望得到肯定,但渴望一再被冷水潑滅。于是,一場場精心策劃的蓄意謀殺大幕就在他那一低頭的溫柔中拉開。
“你看我還有機會嗎?”這個問題,河北地王榮盛發展想知道答案,公眾、資本市場、尤其是它那9萬多的投資者也想知道答案。
今天我們用中國地產市場的邏輯,大概可以用環京地區來定位河北。在這片土地上,曾繁榮過兩家地產上市公司:王文學的華夏幸福與耿建明的榮盛發展。華夏幸福通過借殼國祥股份的方式于2013年完成上交所主板上市,榮盛發展走的是獨立上市之路,于2007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
王文學與耿建明都是60后,耿建明1962年生于江蘇南京,王文學于1967年生于河北霸州。在環京這片土地上,榮盛發展的耿建明屬于外來戶。1996年辭職下海的耿建明創辦榮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雖然公司的注冊地址是河北廊坊,但耿建明的第一個地產項目選擇在自己的家鄉南京。在南京初嘗試便大獲成功,隨后耿建明將南京經驗復制在河北地區。王文學創業則比耿建明晚兩年,于1998年成立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地產開發業的黃金時代,這兩家上市公司在環京地區賺到盆滿缽滿。但是,好日子都在2020年戛然而止。從2020年開始,兩家企業的營收均出現斷崖式下跌。見下圖2018—2022年度它們的營收情況:
在2020年度,先行暴雷的是華夏幸福。審計機構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對華夏幸福2020年度財務報告出具了帶有“與持續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事項段,債務違約是非標審計意見的主要原因。此后的2021、2022年度,華夏幸福審計報告均帶有“與持續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事項段,連續3年非標。在最新的2022年度審計報告中,華夏幸福未能如期償還債務金額289.43億元。
相比之下,在2020-2022年度,榮盛發展的審計報告均是標準審計意見,沒有出現非標的事項。那是不是說明,榮盛發展的財務狀況就比華夏幸福要好呢?
并非如此。我們以榮盛發展2022年年報數據為例,貨幣資金92.02億,交易性金融資產1.99億,現金類合計94.01億。我們再看一下它的有息負債情況,短期借款4.62億,交易性金融負債10.08億,其他流動負債中的短期應付債券13.88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中的有息負債240.46億。
那么,償還期限在一年內的有息負債金額合計為269.04億,資金缺口就高達175.03億。外加長期借款為100,70億,應付債券為65.59億。有息負債的部分就已經足夠驚悚,供應商貨款金額同樣可怕。在應收客戶款項只有52億的情況下,應付供應商貨款金額卻高達279.94億。最要命的是2023年度一季報現金流量表顯示,榮盛發展在今年一季度只借到1.45億資金。
如此資金極度饑渴,審計機構北京澄宇會計師事務所在榮盛發展2022年度審計報告中卻只字不提。
出現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的中國地產行業倒也并不罕見,我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榮盛發展存在“購買審計意見”的重大嫌疑。理由如下:
榮盛發展所聘請的這家北京的mini型審計機構,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官網披露的信息顯示,在2022年報審計中,一共有57家審計機構為517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
但是,在2022年度,這家北京澄宇審計機構審計的上市公司數量只有1家,這1家正是榮盛發展。
在2022年11月25日,也就是在2022年度結束只剩1個多月的情況下,榮盛發展以“確保公司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理由與審計機構大華事務所分道揚鑣,選聘北京澄宇事務所作為公司2022年度審計機構。
大華的審計收費是260萬元,而北京澄宇的審計收費為430萬元,增加了170萬元。但是,這家北京澄宇審計機構在2021年2月18日才成立,2021年度審計收入只有2142萬,且從未有過審計上市公司的經歷。
北京澄宇對榮盛發展內部控制、財務報表均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然而,即便是如此存在貓膩的審計意見,也出現重大錯誤。
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發現榮盛發展的2022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甚至出現了概念性錯誤。北京澄宇事務所的兩名簽字注冊會計師竟然把“其他事項”與“其他信息”弄混淆。而審計機構、上市公司卻均未發現,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將年報對外發布,暴露在9.16萬投資者面前。
在榮盛發展審計報告第4段部分,以“其他事項”為標題,然后緊跟著的卻是“其他信息”的內容。這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別看它們就二字之差,十分相像,但是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云泥之別。見下圖:
所謂“其他事項”,適用《審計準則第1503號——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強調事項段和其他事項段》。指的是未在財報中列報或披露的事項,但是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其他事項段有助于財報使用者理解審計工作。比如審計機構遇到惡心的客戶但是按照法律法規又不能拒絕審計的苦衷;也比如分別按照兩套標準審計報表,一套國內準則,一套國際準則;還比如審計報告出具后只在小范圍分發或限制使用,一些信息需要脫敏處理;最常見的還有旨在說明以前年度報表未經現任審計機構審計但前任審計機構已經審計的情況。
而“其他信息”,適用《審計準則第1521號——注冊會計師對其他信息的責任》。指的是年報中除了財報與審計報告之外的全部信息,包括財務信息以及非財務信息。比如財務信息包括營收分類,成本構成,研發明細,非經常性損益表等等。非財務信息比如《致股東信》、員工學歷年齡結構、前十大股東明細、董監高履歷、機構調研記錄表等等。
也就是說,這份審計意見購買味道極其濃厚的審計報告,前無古人的出現了專業性段落錯誤。這是A股歷史上第1次,但最荒謬的怪事就這樣發生了。
類似的做法還有中國恒大。辭任合作14年之久的四大之一普華永道,聘用同樣沒有任何知名度的mini型審計機構上會栢誠會計事務所。
其實,這種臨時變更審計機構的作用反而是向市場傳達最危險的信號,更何況在審計報告中還出現重大錯誤。從榮盛發展審計報告發布至今,股價從1.56元下跌到1.17元,直至停牌,市場對榮盛發展的擔憂與質疑已經給出了股價答案。
暫不深究這份存在錯誤或欠缺勤勉盡責的審計報告,在2023年2月11日,榮盛發展公告2020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10.528億出現違約。要知道在2021年度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董事長耿建明還無比自信地保證:
"我們過去沒有,現在不會有,我在這里鄭重地告訴大家,將來同樣也不會出現任何違約事件。”
只是不到兩年時間。可能是預感到大事不妙,在2023年5月25日榮盛發展股價跌停,最終以1.17元收盤,距離股價跌破1元滑入退市險境,只有0.17元的距離。
于是榮盛發展緊急停牌,對外公告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控股股東榮盛控股持有的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38%股權,正式進軍鋰電池。上市公司對外宣稱,此次收購有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但是,這種緊急停牌的玩法,對于在股市浸淫日久的投資者來說,更可能是一種避免股價跌破1元,規避退市的臨時措施。見下表目前A股地產公司部分股價:
A股在2023年已經鎖定退市的地產公司出現了8家,這8家清一色都是民營地產公司,近乎以外科手術式進行切除。而榮盛發展股價跌破1元,也在排隊中。
地產公司的轉型,就像泰坦尼克號躲避冰山,兇多吉少。而鋰電池行業屬于技術與資金密集型,榮盛發展的多元化時機選擇就耐人尋味。
雖然從2022年11月末,監管層陸續發布多重政策,從信貸、債券、股權三大融資渠道出發,“三箭齊發”支持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但是,這些政策落實在貸款、票據方面并非是雨露均沾,而是向國有房企與穩健的民營房企進行精準的滴灌式扶持,這個在今年一季報各個房企現金流量表中就有非常鮮明的體現。
與之相反,已經觸發退市條件以及股價面臨1元保衛戰的房企,尤其是民營房企,一定會遭遇融資枯竭。而對于喜愛地產股的投資者來說,應
該時刻死盯這些房企的現金流量表,而不是這些房企杯水車薪的自救動作。畢竟,目前的房企,不決勝負,只決生死。
那么,回到最初的話題,“你看他們還有機會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