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一首《漁家傲·秋思》充滿了豪情壯志,開北宋邊塞詞的先河,也是范仲淹在北宋文壇地位的體現。然而,作為一代文臣與詩人聞名的范仲淹,實際上也是武力值拉滿的“戰神”,這正體現在他平定西夏的征戰中。
▲明代范仲淹執笏像
一、西北邊陲起戰事
在今天的寧夏與陜西北部,有一片“塞上江南”。自李唐開始,內遷的黨項人就在此生根發芽,營建屬于自己的家園。
宋朝初立,黨項人歸附,協助征討北漢。到了宋太宗時期,黨項內部爭權愈演愈烈,太宗皇帝借機將黨項貴族內遷至汴梁,但貴族子弟李繼遷謀求自立,開始了與宋廷的長期對峙。1004年,李繼遷攻涼州時,好勝心切,沒有察覺到吐蕃首領潘羅支的計謀,結果在受降時遭遇伏擊,不久因傷勢過重去世。
▲《神秘的西夏》紀錄片中,李繼遷的劇照
同年,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繼任黨項領袖。李德明在位時,宋遼兩國訂立澶淵之盟,緩和了原本緊張的關系,黨項人便也順勢與宋廷議和,并依附遼朝,成了宋遼兩國的臣屬。東線緩戰的同時,李德明卻向西擴充勢力,大力打擊河西的回鶻人和吐蕃人,奪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元昊為太子時,就有豪言壯志,說:“英雄的一生,當建立王霸之業,不可被眼前的恩惠所絆住腳步。”果然,元昊剛繼位,就開始改動父親的崇漢政策,開始禿發易服、創立西夏文字、建立官制等。
▲黨項人禿發發型的類型
1038年,已經被宋遼兩國封為“夏國王”的李元昊決定再邁一步。當年10月11日,在興慶府南郊,王族、宗親、官員整齊而莊嚴地站列在通往祭壇的道路兩側,身著白色龍袍的李元昊踏著沉穩的步伐,志得意滿邁步走向祭祀祖先天地的神壇。這一日,他正式稱帝。
▲西夏博物館中,李元昊半身雕像
第二年李元昊向汴梁發送文書,請求得到承認,結果宋廷上自皇帝下到文武群臣對此感到震怒。在位的宋仁宗下詔書褫奪了曾賜予李元昊的國姓,停止了與夏的邊境貿易,甚至發布了捉拿李元昊的懸賞榜文,宋夏關系再度破裂。
面對宋廷的威懾,李元昊也給予了回擊。他不僅公開指責宋廷背信棄義,還聯絡與宋長期對峙的遼國,試圖重演“三國對峙”的局面。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宋廷與夏國之間的戰爭已然是避無可避。
二、邊關吃緊,臨危受命
宋夏開戰,宋人從一開始就處于劣勢。宋廷自太祖時代就有意識地采用黃老之學,與民生息,卻也造成了兵備廢弛的局面。同時,宋廷素來有著“抑武”的國策,限制武將權力,導致在防務問題上極為被動。
而李元昊生長在西北,自幼習武,熟悉當地山川溝壑,親率大軍,因地制宜制定策略抗擊宋人。1040年正月,十萬西夏軍包圍延州城,隨后李元昊親率大軍在距離延州5里的三川口突襲前來馳援的劉平、石元孫部隊,結果宋軍大敗。
▲三川口之戰形勢圖
1040年,宋廷急詔范仲淹回京,任命他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甫一到任,他就整頓軍務,又分部訓練兵卒,著手修復之前被西夏掃蕩的邊關城寨。范仲淹的改革卓有成效,當年,宋軍攻破白豹城、奪取西夏十余城寨。盡管宋軍取得幾次小勝,范仲淹卻不掉以輕心。
次年,范仲淹轉任慶州,任環慶路經略安撫,在環慶路任上,他大膽實施改革,強化了對于西夏的防線。
一是提拔了狄青、種世衡等軍事人才,并將州兵分別交由六位將領進行統帥,做到兵將互識。同時,范仲淹上書裁剪冗兵,讓年老多病的士兵返鄉,并提高其待遇及賞賜。
二是修筑堡壘,抵御黨項。慶州的地形復雜,呈現南低北高的形態,又遍布溝壑,實際上易守難攻,但當地用于御敵的城寨不足,有的也是年久失修。
黨項人也深知城寨堡壘的戰略價值。《宋史》記載,一聽到宋人開始修寨,西夏立馬派兵三萬前來襲擾,并佯裝北逃,引誘宋軍深入,只不過范仲淹識破了詭計,并未上當,成功修筑起大順城這座堡壘。
此后,范仲淹環慶一帶修筑了包括金湯寨、風川寨、肅遠城等28座城寨,并于慶州筑起44處烽火墩,構建起拱衛環慶路的屏障。
▲慶州大致為今日的慶陽及寧夏南部,此處地形多山
三是建立抗擊黨項的同一戰線。環慶路地處宋朝西北,此地漢人、羌人、黨項人等多民族雜居。西夏在南下侵襲時,也時常勾結羌人達到里應外合的目的。范仲淹通過犒賞、安撫招安了此前與西夏暗通款曲的蕃人首領,并向朝廷舉薦蕃將,例如種世衡就是羌人將領。
當時,游牧民出身的黨項人,機動性遠勝于以農耕定居為主的宋人。因常年受到戰爭紛擾,黨項尤其注重軍事技術的發展,擁有身披重甲猶如古代坦克的鐵鷂子騎兵、射程三百步的神臂弓、善于打山地伏擊戰的步跋子步兵。
不過,西夏畢竟人口少,國力遠遜于地廣萬里的大宋。范仲淹結合戰場實際,在分析敵我雙方的國力與戰力的基礎上,認為該采取以守為攻的打法。
然而,1041年,不顧范仲淹“時機未到”的勸告,破敵心切的宋廷采取了韓琦的提議,決定集中兵力對西夏進行大反攻。
李元昊采取佯攻之策,于1041年二月派出數千人的隊伍前往懷遠城,韓琦于是命任福率一萬八千人的士兵包抄西夏軍的后路。西夏軍佯裝撤退,將任福引誘至好水川,隨后李元昊率領大軍猛攻宋軍,任福部隊幾近全滅,死傷達到萬三百余人。
▲好水川之戰
三、扭轉戰局,促成和談
1042年,西北的寒氣越過黃土高原吹到了汴梁的皇宮里。邊關急報傳來,李元昊再度來犯。西夏對于肥沃的關中平原垂涎已久,十萬西夏大軍的鐵蹄聲響徹整個關中,宋人不敵,在定川寨大敗,死傷萬余人。
眼看著西夏大軍即將染指關中,十月,范仲淹親自率軍六千急援涇原,遠在汴梁的皇帝聞訊,大贊道:“既然范仲淹出手了,朕也就放心了。”不出皇帝所料,范仲淹所率六千漢羌部眾視死如歸,在戰場上大敗西夏人,甚至深入西夏腹地,以致于西夏人不得不感嘆“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
▲定川寨之戰
隨著環慶防務的進一步加強,宋夏戰局終于開始扭轉。西夏則因為久戰而民生凋敝。1044年,塞上又是一年秋來到,鴻雁南飛。汴梁城里,君臣翹首以盼,這次南飛的鴻雁沒有帶來戰敗的噩耗,而是送來了宋夏和議的好消息——在數年戰亂后,西北邊陲終于暫時安定了。白發將軍猶可退敵,征夫血淚也沒有白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