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西灣村曾與一位重量級人物在某個歷史節點發生過聯系,這是我在讀到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管、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共黨史出版社主辦的《百年潮》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憶我在太行抗日前線抗大的戰斗生活》之后才發現的,心中對西灣村充滿了好奇。
西灣村我并不十分陌生,它屬于東寺頭鄉,與我老家淙上村距離不算太遠。小時候父親在東寺頭鄉工作,在家和寺頭村之間走過好多回,西灣村是必經之地,當然那時候都是步行。從淙上溝里出來,過了三岔口往東北方向一溜河灘走啊走,過了黑虎村,再過了安咀、大河,西灣就到了,再往前走啊走,才能到寺頭村。
西灣村就建在一條寬闊的河灘上,占據了河灘的西半部分。這部分河灘是經過億萬年流水沖刷堆積出來的,作為建房造屋的根基異常堅固。聰明的先民們利用了這一點,建成了一排排整齊有序的住房,人口越來越多,有少部分住戶被擠到了靠近河灘的鳳凰山坡上。
從三岔口到寺頭村這一條大河約有二十華里,當它走到西灣村時,河床拐到東山腳下,西邊空出一個小小沖積平川,這塊平川地由背靠的幾座山頭圍成一個半圓圈,也就是一個大灣,面積約有280畝。就這一小塊灣地上放下了一整個西灣村,沒有另外的自然莊。
舊時候,因這個河灣在西,且與河床基本是一個平面,每年夏秋洪水過來,一片汪洋和沼澤,因此而得名叫西灣村。西灣村國土面積4631畝,其中其中山林和河灘占了不少,耕地面積僅有490畝。現有174戶,450余口人,劉姓人口最多。
西灣村人多地少,一直以來并不是一個富裕村,上世紀老百姓建房多是土坯房,也就是在近二三十年才陸陸續續建起了磚瓦樓房。記得少時走過這里的時候,路就在河灘上,經過簡易的平整,勉強可以走汽車,但是很少,最多的還是行人匆匆。
近日來到西灣村,坑坑洼洼的河灘路已經變成了筆直寬闊的“太行一號”,想站在路中間拍一下標志著旅游公路的紅黃藍標線,還得躲著一輛接一輛的車流不息。
再一次來西灣村,細雨正蒙蒙,東西兩邊青山如黛,山頭云霧繚繞,宛如仙境一般。輕塵經過洗滌,青翠的山、白色的灘、砌筑整齊的堤岸、彩色的旅游公路、鱗次櫛比的居民樓房,祥和安靜的小村莊,一幅明凈美麗的水墨畫卷。
美麗的西灣,村民口口相傳美在“九溝、八凹、六條灣;兩山、八坡、四道泉”。
西溝、東溝、后溝、黑杏溝、葦池溝、圪頂溝、狐貍溝、墳凹溝、窄窄水溝,九溝溝溝種黨參;上凹、墳凹、鬼凹、大凹、狼凹、黃見凹、佛立崖凹、圪頂小圪凹,八凹凹凹連翹成片;南河灣、前河灣、西溝灣、小西灣、王老灣、羊桃灣,六灣灣灣桃杏枝滿……
西灣村背靠是山,面朝是山,四面八方山頭環繞,山坡上泉水叮咚作響,小氣候溫暖濕潤,地肥水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藥材地道豐收;地靈人杰,人才輩出,走向大江南北,不忘桑梓美。
村民原起軒先生,熱心善舉,在外闖蕩多年,當起了包工頭,帶領村民走南闖北鍛煉出了一批能文能武的能工巧匠,帶出了一批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從西灣村走出的劉高明先生,在潞安集團下屬煤礦工作,通過努力,將村上剩余勞力80余人進行輸出,80個家庭生活因此發生改變;
祖籍是西灣村的馬衛平先生,長期工作在長治市的醫療衛生系統,多次率隊來到家鄉進行義診活動,為鄉親們量血壓、測血脂、進行兩癌篩查,并為百姓捐贈了兒童日用奶粉和孕婦孕期藥品,還積極幫助村民引進對口產業,增加百姓收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生在福建,長在福建的劉平山先生,其父親系西灣村南下干部劉天福。劉天福隨“長江支隊”南下福建,入閩近60載,為福建南平的商業流通,企業發展奉獻終生,卻時常念往家鄉。他兒子劉平山,曾任福建省石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后任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好家風傳給了下一代,為造福家鄉父老,劉平山幾度回鄉探視并慷慨捐資數十萬元,幫助西灣村提升村域文化品味與環境改造;
西灣村的山好水好人好,群眾基礎好,抗戰年代這里曾駐扎過八路軍以及太南區多個部門的抗日機構。
1939年上半年,西灣村住進了一對八路軍夫婦,年中之際,在這里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為紀念在西灣村出生,起乳名為“西西”。
這家男人名叫魏健,吉林遼源人,在1940年1月份起任平順縣抗日政府的縣長;女方化名叫紀韞,真名齊云(韞),河北高陽人,明面上任平順縣犧公會副會長,其實在1939年底她已秘密出任中共平順縣委組織部長。
1939年秋,齊云在抗大一分校上學的的妹妹齊心隨學校轉移到平順縣龍鎮、楊威一帶,聽說姐姐生了個女孩,依靠戰友描述畫了一個路線圖,一個村、一個村邊問邊走,摸索到了西灣村,見到了姐姐母女。其時,西灣村還駐有抗大一分校衛生所,部隊在駐地召開軍民聯歡會,齊心還參加排練了歌舞節目。
齊心在西灣村住了一些日子,日軍又要“掃蕩”了,她的假期也滿了,在歸隊前,姐姐帶她到村上小飯鋪吃饅頭,在那艱苦的年代,饅頭無疑就是最好的吃食。西灣村建在一個大河灘上,走的路也是在河灘上,夏秋之際,常有河水,齊心在回去時不小心掉進了水溝里,衣服全濕透了,只好又回到西灣村姐姐處多住了一夜。
通過齊心女士的回憶,我們得知了更多西灣村的信息,特別是作為紅色西灣的信息。只可惜經過八十余年的風雨洗禮,西灣村當年的土坯房已經所存不多,已經很難確定哪一院哪一間住過哪個抗日機構或哪一個抗日人物。
三岔口到寺頭村這一條季節性河流經過億萬年歷史的沖刷形成了西灣,在人類解放、奮斗、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西灣村出人、出糧、出力、出房、出地,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歷史,總帶給人一種深邃的懸念,有時就是一個難解的謎。銘記歷史,不斷向前,西灣人正在新征程上努力交出新的時代答卷。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