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歸于海,華夏生產文明曙光初現
但是正所謂一物降一物,當工業革命推進到電氣革命后,英國的貿易文明也開始吃癟。因為技術的代差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開始逐漸彌合,當技術代差消失后,自然戰爭比拼的就不再是技術的長短,而是生產的組織和國家規模的實力。在一戰中,無數英國貴族踴躍報名參軍,以為又到了仗著優勢兵器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結果沒想到撞上的是與其沒有技術代差的德國,于是血流成河尸山血海,整個歐洲從大航時代以來流傳下來的尚武精神,被總動員的現代戰爭消磨殆盡。最后是美國憑借生產規模和國家實力幫英法打贏了一戰。而二戰中軍事技巧高超,武器裝備先進的德國,也只是戰勝了貿易文明體系的強國英法,卻被蘇聯用龐大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給擊敗,而美國也是通過啟動戰爭機器,大規模拉高產能而戰勝了日本。
美國在二戰以前,一直是現在中國的這種角色,人畜無害而產能強大,技術雖然也經常被傳統歐陸強國封鎖,但是其生產組織的規模大產能迭代迅速。這是因為美國其實在建國之后是以德裔和愛爾蘭裔為主的反英意識強烈的歐洲移民組成的:
所以美國雖然現在號稱是昂撒文明,但是其實在其建國后直到冷戰,都是一個非主流的貿易文明國家,它沒法像英國那樣去壟斷殖民地的市場和原材料,也沒法像法國那樣去跟殖民地搞高利貸帝國主義,只能跟德國一樣靠精工細作,技術升級來保障生產出的商品能夠質優價廉,只有這個生產制造的業務別人搶不走,所以美國在冷戰前選擇的都是實業立國的道路。直到冷戰中,美國在跟軍事文明的蘇聯對壘中不堪重負,這才將產能轉移出了美國,將生產制造工作委托給自己的“海外行省”:日本、韓國、德國,自此美國才通過閹割了自己的實體制造業開始變成一個金融帝國。而這也意味著美國從一個非主流的昂撒系國家成為了真正主流的昂撒系國家,那么自然其也要繼承大英帝國當年的不幸命運。因為金融帝國的終點,就是大英帝國的解體。所以國家的形態由其所處的客觀環境而確定,但是文明的類型,會潛移默化地長期作用于一個國家的命運。這種文明回歸的力量,堅定且持續,無處不在,無刻不存,最終將一個能自主命運的大國拉回其原有文明的發展軌跡。
而蘇聯在列寧時代提出的電氣化社會主義,其實也是以生產制造為主的立國策略。但是歐洲險惡的形勢下,在斯大林手中又回歸了軍事文明的國家路線,這在二戰中應時而出消滅了法西斯,但是在冷戰中又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讓蘇聯跟清帝國一樣走向了軍事文明僵化封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路徑,最終也是走向了同一個類型的命運終點——屈辱求和以求茍安,最終內部瓦解帝國崩潰。
美國曾是邊緣化的貿易文明,而蘇聯則是非主流的軍事文明,這二者都曾靠強大的生產能力而獲取重要的國際角色,但是其得志之后,又都不約而同地拋棄了以生產為核心的道路。這是因為其本非生產文明,不過是形格勢禁之下借用生產手段來達到目的而已,一旦得志之后,即會出現文明的回歸力量,使蘇聯向軍事文明演進,而美國向貿易文明發展。最終二者同歸于落寞,因為無論是軍事文明還是貿易文明,都是外生性文明,即不擴張或不發展即衰落,而世界并沒有永遠前進的國家,事物螺旋上升、起伏前進才是符合天道的客觀規律,所以反常者必不久。故而軍事文明的壽命大致在一百年以內,所以蘇聯69年而亡;貿易文明的壽命在二三百年左右,故大英帝國興衰不過二百來年,而美國如今也疲態盡露,正是這個規律在起作用。
五百年間,世界的斗爭形勢經歷了三個大的時期:
(1)比拼人的軍事技能,對應軍事文明的稱霸;
(2)比拼武器技術優勢,對應貿易文明的崛起;
(3)比拼生產組織規模,對應生產文明的回歸。
五百年來興衰忙,哪有什么歷史的終結,只有永恒的變化;哪有什么天選之民,只有自強者不息;哪有什么完美的體制,只有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系。所以興衰有道,唯順天應人者成其勢。
所以在過去的五百年間,實際上一直是生產文明缺位的階段,但隨著中國的復興及華夏文明的現代化,這種形勢正在為之一變。
天行健,自強者不息。這是周易乾卦的卦辭,周朝將商朝的官方哲學體系《歸藏》中的坤、乾排序作了顛倒,形成了今天《周易》乾為首,坤為副的格局,自此華夏文明的乾坤既定。坤卦的卦辭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而乾坤之道合起來,就是說先自強而后蓄德,強者亦需德為輔方是正途。故而民族國家之生存,需兼用乾坤之道,但要以乾道為綱。乾者,陽也,動者之屬,亦可類比于人的勞動;坤者,陰也,靜者之屬,亦可類比于物質的積累。所以中國人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是天地之間人為本,物賤而人貴。所以新中國所獨有的天下為公、獨立自主、按勞分配的國家精神,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亦是傳承了3000余年的華夏信仰。新中國,就是現代化的華夏文明實體。中國人之所以在清朝滅亡后的“武力選舉”中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西方諸多現代思想中與華夏文明最匹配的。
雖然馬克思是德國的猶太人,但是他的辯證思維模式與西方的主流思想迥異,而獨與華夏有相近之處。其所倡導之公有制及社會化大生產在西方鮮有存在,而在中國自秦國起就是歷朝歷代的“標配”:
商鞅變法就是一次公有制改革,其將世襲貴族之領土盡數收歸國有,故而才能以土地來作為軍功爵體系的獎勵。而軍功爵體系,也正是戰國相爭時代的特殊“按勞分配”體系。按照戰場上的功勞進行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授予相應的官銜和田地,這實際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之人參與到統一事業中的積極性。秦帝國的武器裝備,皆由流水線完成,其一甲一刃,皆非一人之功,而是眾人之合力,故其生產力為一時之長。秦之統一,論其組織思想則來源于魏國,論其兵器則箭刃精良不及韓國,論其士兵則驍勇善戰不及趙國,論其國力則人口雄厚不及楚國,論其財富則經濟發達不如齊國,而能一掃六國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匹配之故耳——秦帝國在農業時代達到了工業時代的動員比例,并且創立了唯一一個封建體制下的垂直管理體系:郡縣制,自此把統一刻進華夏文明的基因。
秦帝國的勝利,是先進組織體系的勝利,而不簡簡單單的軍事的勝利。在六國相爭的戰國時代,戰爭形式都非常類似于一戰二戰這樣的現代化總動員的戰爭,基本上與后來的全世界封建時代的戰爭都很不一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戰,基本就算是農業時代的動員極限了。所以長平之戰秦趙最后比拼的是后勤能力,趙國后勤不繼糧草告罄,自然只能換下穩健的廉頗改用趙括去出擊以求速決。而秦滅楚,更是傾全國之力出動了六十萬人的軍隊,這在農業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規模。所以秦滅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制下的生產組織力與其他六國形成了代差,這種強大的整體協調機制——秦制,最終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代表。自此以后,華夏文明就始終具備著強大的整體協調機制,所以無論生產力如何發展變遷,但是中國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適應之發展之,正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法”。
秦制可謂華夏文明之陽極,然而孤陽不長,最終漢承秦制,以黃老自然之道與民休息,經文景之世,以坤道之厚德待民,故物用豐饒而民氣旺盛。漢初的黃老之道,與全球化中所流行的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同源的,都是放任民間自由發展,以少干預少管理為宗旨,也基本達到了同等的效果,那就是物質充沛而豪強跋扈。漢文帝曾經連鑄幣權都下放到民間,與如今美聯儲一樣。但是這個后果就是一方面社會的財富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地方豪強財閥并起,掀起了吳楚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是為陰極,陰極而陽生。最終漢武帝確立起了外儒內法的體系,把秦制用于管理國家機器,把儒家的集體主義用于梳理社會關系,二者表里協調,華夏生產文明自此成型,周而復始,始終能定期通過“武力選舉”篩選出強力的政治集團來讓華夏文明與時俱進。直至清帝國以一姓之私屏蔽了華夏文明的國際視野。清帝國在中亞都設有情報站,其對于西方世界頗為熟悉,如乾隆就是被砍頭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筆友,其派遣使者的計劃被法國大革命所打斷而泡湯,至今乾隆的書信仍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在大航海運動開始上百年后,清朝對西方的認識難道能反不如明朝,這種反常的現象明顯不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如明末的《天工開物》一書就詳盡介紹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卻為滿清的文字獄所困,于中國失傳,反倒是在日本流行開來啟迪民智,這種文化倒退的現象,恰似羅馬為蠻族所滅之后的黑暗中世紀。
所以中國在近現代的落后恰恰不是華夏文明的原因,這在新中國成立后恢復華夏文明的生命力的幾十年間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中國的落后就是軍事文明凌駕于華夏生產文明所致,這使得華夏文明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信仰去順應生產力而順暢地調整生產關系,這種調整的機理被鎖死,自然會陷入到清末那種麻木僵化的狀態中去。
秦漢第一帝國的發展,是經歷了完整的“元、亨、利、貞”四個階段的。
“元”者,初始之意,四季應之以春。秦王掃六合,是為始皇帝。華夏之始,即是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的秦制。其革除之力尤為強勁,所以完成了大一統的歷史任務,開創了華夏文明在農業時代的基礎模式。然其烈度雖甚,而持久之力稍缺。
“亨”者,壯大之意,四季應之以夏。漢高祖以高齡建國,合眾人之力,故而分封與郡縣并行。繼之文景之治,與功臣勛將共治天下,行黃老自然之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故而國力大漲。然其放任豪強,國勢略有所分。
“利”者,收獲之意,四季應之以秋。漢武開邊,安南、朝鮮、河西、南越、西南夷進入華夏,倍增國土而遠逐匈奴。此中國與周邊成發展代差之勢,華夏生產文明窮極地理之機,家國天下至此成型。遷徙豪強而聚之于茂陵,均輸平準而物貨應之于軍爭,此天下之勢集之于國家,舉國相爭于外,拓展華夏伸展之空間,外卷而不內卷。經濟之利用之于國家之義,此華夏之秋也。
“貞”者,堅守之意,四季應之以冬。昭宣之治,內明而外簡,承前代之功業,守正而養德。靜欲養身,謹行守常。自是嚴冬雖至而華夏之力得存。前代實踐為后代相承,起伏曲折而向前進,螺旋相交而向上升。
此“春”,“夏”,“秋”,“冬”,則華夏文明周期之四個相位。此即為華夏文明強大生存能力之奧妙:于周期震蕩中而存在,以周期去除存量之阻礙,四時之特征不同,而其前進之方向不變。故此雖歷經沖擊,于變幻莫測之形勢中得以順勢變化而得生存。
從清朝的“既濟”,到民國的“未濟”,再到新中國的的自強不息。“乾”之道,正是新中國貫徹了華夏文明的本源之道。新中國與周朝乾坤之義相合,是華夏文明三千年來不忘初心的文明力量。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雖是文明古國,然而對于當今的世界來說,中國卻承擔著“革故鼎新”的人類使命。
總結:
1、生產力是可以遷徙的,它會找到最適宜的環境去“落戶”;
2、先進生產力與壟斷集團勢力不兼容,誰能抑制壟斷誰才有機會;
3、規模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誰的規模大誰的生產力發展得好;
4、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產能國免疫于所有的技術封鎖。
啟示:
1、中國從來不需要替代美元霸權,只需要對操縱幣值來進行“金融收割”的美國壟斷集團進行有效反制即可。所以中國現階段的敵人不是沒有納粹化的美國政府,而是金融壟斷集團。因此中國可以拉起如此龐大的一個統一戰線,來對抗美元的收割霸權。廢除了美元的金融收割霸權,則我們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
2、東南亞風險不大,東北亞暗流洶涌。東南亞的軍事博弈在美國雙航母編隊撤出的一刻就結束了,東南亞的初級工業水平對中國造不成什么威脅,他們將來還要仰仗中國吃飯。而東北亞的日韓制造業都在未來中國的火力范圍之內,其勢如翦商過程中的商紂之心腹,必先除之。日韓制造業亡,而美國生產基地三去其二,其貿易體系再無閃轉騰挪之余地,自此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美國建立的貿易文明世界秩序自然消亡。
3、生產文明的戰略是內因驅動的,理清內部條理而后等待對手犯錯誤。“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中國不戰則已,戰則以整個東亞全局為考量。在核平衡沒有打破前的戰爭,注定是局部的決斗式的形勢,這比拼的是制造業的生產力,隨著戰爭無人化的推進,規模因素將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越晚發生對中國來說越有利,時間站在中國一邊。
4、殲滅美國所控制的產能,其意義大于殲滅美軍。如中國兼并日韓的產能,則美國只能為中國所驅使,因世界之貨權握于中國,而美國徒有世界之幣權為無用之物。貨、幣相爭勝者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為中國要想達到戰略目標只要管好自己就能做到,而美國要想實現其遏制中國之目的,需要整個全球化體系都勒緊褲腰帶跟著美國一起受罪才能完成,二者孰難孰易一目了然,由此中美之爭的雙方贏面也就不言而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