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文明、貿易文明和軍事文明的表現及轉化
文明的基因型與表現型
基因一樣的生物,會在外界的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不一樣的形態,有時會讓人誤認為是兩種不同的生物。文明也是如此,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南橘北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比如美國在獨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其人口結構的大比例都是痛恨英國的愛爾蘭人、德意志人,所以其就表現出了生產文明的一些特性,在一戰之前美國就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并且將這頂桂冠一直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但是由于美國畢竟從屬于昂撒國家體系,所以其貿易文明的基因沒有改變。在冷戰之后的放松狀態中,美國就回歸了昂撒貿易文明以勞動為恥的本來形態,最終又步了當年大英帝國靠殖民地壟斷貿易坐吃山空的后塵,自廢武功的開始了去工業化進程,美國最終將世界第一生產國的桂冠讓給了中國,進入了如20世紀大英帝國一樣的國運衰退期。而此時美國就逐漸向軍事文明的行為靠攏,開始好亂樂禍,四處出擊,從世界警察變成了世界的動亂之源。所以貿易文明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其表現就會向生產文明靠攏,而其外界壓力徹底解除后,則會向軍事文明靠攏。這就解釋了美國在冷戰時的理智與獨霸世界后的瘋狂。
而蘇聯作為軍事文明則正好相反。在其外界的壓力解除后的放松狀態中,會向生產文明靠攏。比如蘇聯解體后不再面臨政權被推翻的威脅,其自廢武功試圖融入西方世界,雖然屢遭算計飽嘗屈辱,但是比起美蘇冷戰之時其壓力驟然減輕,于是現在的俄羅斯就以油氣資源的生產為國家的主要工作,圍繞這個生產任務生成了現在的政治格局。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蘇聯立國打贏了白軍后,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于是列寧就提出了“電氣化社會主義”的立足于生產型國策的發展模式,招商引資放寬政策,更好地平衡了國與民的資源分配。而軍事文明在外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就會向貿易文明靠攏,試圖利用軍事優勢來控制某些物資的供給,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在美蘇冷戰的時期,蘇聯就一直利用原油的貿易,從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身上汲取貿易利潤,以此擴充軍備搶占地盤,成為我們反對的“大國沙文主義”。而蘇聯此時搶占地盤的目的,比如阿富汗,都有著比較明顯地控制世界原油產地及貿易路線的用意。比如蘇聯侵入阿富汗,同時結好敘利亞,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中東。所以這就是中東國家本來因為美國支持以色列而集體反美,在冷戰后期轉變為親美的原因,就是因為蘇聯試圖以武力控制中東,雖然是軍事手段,但是其目的卻是維持貿易優勢。
而中國作為生產文明則是在壓力下向軍事文明靠攏,在放松時向貿易文明靠攏。比如中國在武德充沛吊打整個東亞游牧民族的漢唐時期,就會遠通絲路,控制西域。再比如中國在冷戰后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對和平與發展的世界環境,就進行了大裁軍,在經濟上廣泛發展外貿。舉全球之物力,成就了中國的現代化。而軍事壓力大的歷史時期,比如在蒙元、滿清的時期,華夏文明則會接納富有軍事色彩的游牧軍事集團來成為統治集團,將華夏生產文明改造為軍事形態。應該注意,在此時中原的主體民族仍然保持人口的絕對多數,并且延續著華夏文明的傳承。所以元、清雖然是游牧軍事文明凌駕于生產文明,但仍然從屬于華夏文明的體系,因為華夏文明的基因沒有更改,只是迫于環境使得組織形態發生了改變。這就像是一個公司雖然選了一個外人當總經理,但是其股權占比很小,所以公司的所有者沒有發生變化。這也是華夏文明能夠同化這些游牧政權的主要原因:政權仍然依賴華夏文明而立,其統治基礎仍然以華夏為主體,只有融入中華民族才能維持其統治。所以元帝國和清帝國相較于其他純粹的軍事文明,就有著更強的軍事擴張能力。元朝及其前身蒙古帝國,基本上征服了亞歐大陸,這離不開中原漢地的物資支持以及先進軍事技術的導入,如火器就是如此。而滿清其統治集團其實也是以軍事化了的漢人為主體,而滿清也在生產文明的加持下,有效地控制了從新疆、西藏、東北、蒙古、臺灣等邊陲領土,為近代中國的版圖貢獻了法理基礎。在乾隆時期,中國的軍隊曾跨域喜馬拉雅山遠征尼泊爾,達到了封建史中的兵力投射巔峰。
但是生產文明的軍事化,對于文明的發展其代價也是巨大的。現在流行于很多領域的“奴才文化”,就是滿清軍事文化的“遺毒”,當被征服的心態與西方的文化相結合后,就構成了特殊的“逆向民族主義者”群體,其成為西方強勢貿易文明的擁躉,反對華夏文明,反對新中國的自主性,將滿清的愚昧僵化套在華夏文明身上,認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不行,這種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對于文明的形態沒有深刻的認識。
文明形態的轉換
(以上為三種文明的轉化圖)
這三種文明的轉化,其實也有著更深層次的道理。
文明的放松過程,都是追求穩定的過程:
生產文明追求穩定的過程中,自然會希望將貿易的不確定性消除,所以其外敵消弭、國力強盛之時,自然會深入管理物資的流通過程,以此建立自己的主導的貿易體系,由此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直銷體系”。這就是華夏文明在漢唐時的狀態,所以這兩個朝代都控制了西域這個亞歐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
貿易文明追求穩定的過程中,自然會希望獲取壟斷利益,所以通過軍事手段控制了原材料的產地和貿易路線,就自然可以不勞而獲收取壟斷利益,這就是美國現在金融集團干的事情,一方面在大宗商品領域坐地起價,另一方面將軍事基地遍布于全球去控制商路。在兩代的盎撒貿易文明的“得志期”,英國和美國都是這么做的。所以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脫實向虛的國內道路和依靠軍事實力盤剝天下的外部競爭策略。
軍事文明追求穩定的目標,自然是能夠找到“長期飯票”,靠著軍事暴力去奴役生產者,以此免于軍事斗爭的流血付出。當其靠暴力消除了敵對者,就可以通過威懾力建立起一套生產秩序。這種不平等的生產秩序是以消耗威懾力為代價的,而威懾力是以消耗軍事文明的“生命”為代價的。當軍事文明在完全消耗盡了其能量之后,就會迎來“屈辱平靜的死亡”。比如清帝國以鐵騎入關、剃發易服、大肆屠殺開局,在全社會普及了“強權即真理”的奴性文化,以文字獄鉗制思想凡二百余年,最后對內卻在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中完成了“準聯邦”形式的分權改革,將地方治理權力拱手讓給漢人督撫,通過將權力下放來延續了政權壽命;對外也通過不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來出賣國家利益以獲得茍延殘喘。血腥暴力開國的清帝國最后是在軟弱與屈辱中迎來了終點,這就是軍事政權的特點,以暴而興,以弱而亡。蘇聯也是如此,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的對內政策也是廣布寡頭以瓜分國家,甚至解體以奉地方豪強;而對外則奉行投降主義政策,“量蘇聯之物力,結西方之歡心”。軍事文明其善于讓別人當奴才,所以也善于自己當奴才,如果無法繼續靠威懾力建立奴化體系,那么就會光速切換到投降主義向敵人投降,以將自己貶為奴才而討主子的歡心。這也是一種奇妙的歷史因果輪回現象。
文明處于壓力之時,都需要壓抑其本性而博取生存:
生產文明一旦處于壓力之中,面對生存威脅之時,就會進入到軍事形態。因為當面臨著強大的外部壓力時,越努力的生產,就越容易被搶掠。所以必然要把生產的力量集中到軍事領域,這樣才能避免“鄰居屯糧我囤槍,鄰居就是我糧倉”的可悲局面。所以漢初文景之治雖然休養生息了很久,但卻沒法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因為在匈奴的威脅下,只有進入到漢武帝時期的軍事動員狀態,才能解決掉生存的威脅,讓文明延續下來。
貿易文明一旦處于壓力之中,由于其沒有實力建立壟斷的貿易體系,那么就必須靠自己來承擔生產工作,以此形成“前店后廠”的半內循環形態,以此對沖掉其他貿易對手的打擊,積蓄自身的實力。如美國就在英國稱霸于世界的年代,致力于“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的門羅主義,希望通過將整個美洲建立成一個封閉的內循環體系來抵御英帝國全球貿易體系的盤剝。甚至在決定美國命運的一戰、二戰中,美國都存在著嚴重的“不摻和歐洲的那些破事”這種典型的孤立主義思潮。而英國在沒有獨霸海洋的時代,也得和西班牙、荷蘭競爭海洋貿易路線,那時候英國也是大力推動本土的制造業,以此獲取穩定的財源去參與到國際博弈之中。
軍事文明一旦處于壓力之中,由于其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源來支撐其軍事斗爭,所以就會選擇來錢最快,最簡單的貿易模式,以此籌措軍費去外部擴張。比如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就是一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賣原油賺外匯,另一邊大肆進行軍事擴張,用美國的錢反美國。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清帝國的身上。在清帝國入關以前,一直與中原的晉商通過貿易獲取大量的軍備物資,用明帝國的物資“入關”明帝國。甚至在乾隆時期,也通過給鹽商提供強制性貸款來賺取利息,以此在維持“永不加賦”祖訓的情況下,獲得大量的軍費來支持各種大型遠征。蒙古帝國與花拉子模的開戰之因,就是因為成吉思汗想要與其進行貿易以獲取物資去攻擊金國,但是花拉子模斬殺了使團搶掠了財物,這才導致蒙古改變了戰略方向開始西征。
三種文明基因的本質
生產文明、貿易文明、軍事文明,本質上對應著物質的產生、物質的傳送、物質的消滅這三個過程。
當世界的資源突然失衡的時候,那么就是善于探索的貿易文明進入強勢期,如新大陸的發現,各種能源革命等。
而當世界適應了這種沖擊,人類的資源總量進入穩定期后,那么善于組織的生產文明來構造一個家國天下的穩定秩序,如漢唐時期、信息革命以及可能的智能革命(這些都沒有增加人類可利用的資源總量,但可以改變人在勞動中的角色,都是一種調整社會相對關系的技術革命)。
而當人類的可利用資源整體減少的時候,就是擅長毀滅的軍事文明登場的時候了,如北宋至民國階段、小冰河期等即是。
(在農業社會,氣候決定了糧食產量,進而決定了人類生產物質的總量)
所以為什么華夏文明在宋代以后至新中國以前就陷入到了反復為軍事文明所乘的情況中,這就是因為當時的氣候寒冷導致中原的力量減弱,軍事文明的力量不斷趁勢而起。在當時不光是華夏文明淪陷于軍事文明之手,基本亞歐大陸的古文明都處在淪陷當中,比如奧斯曼帝國就是在15世紀“入關”成功,消滅了延續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則是游牧軍事文明在16世紀建立的;明朝則是17世紀為清帝國所滅亡,可以說近五百年來,一直是軍事文明肆虐于亞歐大陸的時期。
而直到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使得貿易文明興盛起來。這是因為新大陸的資源加上生產力的提高,使得世界資源處于了極度不均衡的狀態,先進的技術及全球的資源都在歐洲集中,這就使得歐洲的文明體系跳躍式發展,與世界各地形成了代差。于是歐洲的殖民勢力遍布四海五洋,開始了西方的“大圈地”運動。
但是由于貿易文明極度不均衡的世界資源分配體系,導致了世界的矛盾不斷積累,最終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數百年的積累毀于一旦,兩個西方體系中原本邊緣的國家,美國與蘇聯成為了西方路線的兩個代表,這對陰陽矛盾斗爭許久,最終前后腳開始衰落。這是因為無論是西方文明的主流還是貿易文明的特點不但在全球會制造出極大地不均衡,連一國之內都會兩極分化非常明顯。因為貿易的本質就是從物資或者信息的不平衡狀態中去獲取收益,如果各國都物資均衡不假外求,信息技術都是一個水平沒有先進落后之分,那么貿易文明無疑是無以立足的。但是問題在于,如果生產文明強盛起來,那么自然是貿易文明衰落的開始。這就好比是廠家與中間商,如果廠家眾多且弱勢,那么利潤自然歸于控制了商業渠道的中間商,但是如果廠家兼弱攻昧聯弱為強,且有自己專屬的原材料購買和銷貨通道,那么中間商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