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BottleDream 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向眾多創作者/組織、品牌拋出了“人地關系”的命題,想要探索人和土地的關系可能。我們之間關于“人地關系”的往來與創作,組成了,在過去一個月里持續在以社區空間 basecamp 為圓心的輻射空間里發生著。
用一種開放的、完全暴露的、可參與的、容許部分失控的方式探索一種關系型問題,讓我們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高密度地接收著不同角色之間產生的摩擦,觀點差異帶來的沖擊,以及每次交往后對自我的反思與重新梳理。
但這是對一個問題提出者最好的回饋。早前說要給項目做一本主題冊來記錄這次探索,記錄應該如何進行的想法也在這個過程中被一點點推翻、重建,推翻、重建,到今天,它長成了這個樣子:
這本冊子叫,born this way 是我們在討論出“人地關系”這個表述前的表述,我們就是好奇,人類本來就來自自然、屬于自然,那我們理應天生就掌握一些現在被冠以“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生活本能,才讓我們在自然中生存下來。而這個“本能”是什么呢?它經歷了什么變化,現在又去哪兒了?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也是 BottleDream 12 歲生日。我們想在這一天把它送給你,也送給我們自己,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生來如此”的狀態,祝我們都能天真地長大、積極地介入、誠實地記錄、樸素地表達。
談“愛”之前,
先搞清楚“關系”
“人地關系”探索期間我讀了一本新書《森林如何思考》,作者 愛德華多·科恩去到位于厄爾多瓜上游亞馬遜地區的一個魯納人村莊考察,當地向導告訴他,“要仰面朝上睡覺。如果美洲豹來了,看到你可以回頭看它,它就不會打擾你。如果你面朝地下睡覺,它會認為你是獵物,那它就會發動攻擊。”
魯納人和美洲豹共居在亞馬遜雨林中,愛德華多稱他們為“魯納美洲豹人(runa puma)” ,他在書里解釋道:他們也以美洲豹看待人類的方式看待人類——既看到自己被美洲豹視為跟它們同樣的捕獵者身份,也會以美洲豹看待人類(即人類作為獵物)的方式看待其他人類。
讀到這里,我開始思考我和誰共居于此?—— 我指的是人類之外的物種。我家的狗、小區里的流浪貓、院子里的鳥和蒼蠅、廚房水槽四周的小飛蟲……
其他物種如何看待人類,人類又如何理解、轉譯,作出回應。這個過程又會如何影響人類對自己的定義與定位?接受這種認識,放棄人類中心主義,又將如何改變我們對社會、文化以及我們所寓居的世界的理解?我跟著愛德華多提出的這個問題和他的亞馬遜考察之旅,一路對照觀察著藏在我們生活表面之下的“人地關系”問題。
這個問題的探討也延續到冊子的設計過程中。最初我們討論如何用一些設計語言來表達、比擬或者具像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梳理出了好多組關系:你和冊子、你和冊子里寫的人和事、冊子里的人和事...... 這幾組關系之間相互投射的感覺令人著迷。我問設計師葉子,我們怎么呈現這種復雜的序列而不讓人覺得“草率”?葉子說,我們有在用心設計,別人應該不會覺得我們草率。我突然意識到,此時的你,和做冊子的人,也就是我們,也是一組重要的關系。
事實上,當你開始翻閱這本冊子的時候,這種關系也開始重現。
比如,這本冊子我們有意設計了不同章節的閱讀順序和打開方式。有些人習慣簡體的從左到右閱讀,有些人習慣繁體的從右到左閱讀,整本冊子的閱讀順序和打開方式多樣到被印廠拒絕協助…… 所以在你翻閱它的時候,可能會經歷摸不著頭腦,適應和不適應,懷疑裝幀出錯的來回變化,這種變化其實也是“人與自然”關系變化的對照。
采訪的
兩個“閉門羹”
探尋關系,我們首先想到要采訪那些把“自然”作為某種創作元素的人。我們試圖歸納出他們是如何創造出一次與自然的互動,并且成為“作品”,希望啟發更多渴望親近自然卻不知道怎么做的人。不得不說,一開始我們陷入了一種“方法論”的陷阱。
做植物研究與內容的植南門市部的小楊首先“拒絕”回答我關于創作經驗的話題。他覺得所有的創作都是個人的,很難有“可復用”的經驗。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感受保持誠實,也就是自己和這個作品的關聯。
其實他還是給了我,他自己的“方法”。我喜歡那個擠檸檬的故事。
另一組采訪對象建筑大王給我的回應更加直接。建筑大王做過很多不同形態的,呼吁大家關心環境的表達,例如作為作者為獨立雜志供稿,作為藝術家參加展覽,作為新媒體運營者組織各種創意觀鳥比賽。“我們不是創作者”,但他們說,“我們只是在反應(reflect),對周圍的環境作出反應,并不是在輸出。”
談到“反應”,我們聊到了他們去年受邀參加的北京設計周的展覽《置身何處》。原本,他們需要根據展覽的主題做一個藝術作品,但后來,事情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在場地里發現了兩塊對鳥兒非常不友好的鏡面玻璃,于是他們對此作出了反應:
如果說房子里的展覽是在問詢我們所有生命該如何將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星球,那么這個房子的回應方式會不會有些過于諷刺了?
所以最終,他們的展覽作品叫“有點兒好”,作品由玻璃上的圓點兒,以及一本記錄下整個過程的小冊子組成。這些圓點兒的形狀,來自他們意大利居所附近一條叫 Pioverna 的河流干涸之后裸露的河床上的 261 塊石頭。
為什么對鳥來說,有點兒好呢?我們和建筑大王一起“復刻”了這塊玻璃的一部分,放到了這本冊子里,當作一張防鳥撞玻璃貼紙,想和你一起以鳥的視角看一看。
后來,“1000小食”的小樣在收到采訪邀請后反問我們,這個主題和她的關系是什么…… 到這時候,“解題”漸漸在“破題”中找到了眉目。當我們不再試圖歸納出一道創作公式,而是對人們利用創作描繪出的這一份份探尋地圖保持單純的好奇時,地圖上的景觀、生物、秘徑、終點,才開始逐一顯現。
用人造的方式
聊自然,自然么?
我們繼續放任這段關系延續。一些經由人手改造的自然浮現了出來。我們稱之為“人造自然”,例如都市里常見的花花草草、你家里的小動物、實驗室里的蘑菇。
當它們與人一起進入了都市,被動或主動改變了原始身份與生存模式,接受了人類社會的公共秩序、經濟行為、消費文化的影響,它們“生來如此”的樣子,還能否存續?我們與它們的關系如何被重塑?
在這一章,我們討論了家養小動物、樹的城市化和菌絲網絡。也是在制作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們實際體會到了“人造”與“自然”之間的拉扯。
例如,在用于指代不同生命體的代詞的選擇上。當我們描述家養小動物的時候,我們應該使用“他/她/它/ta”?當我們指代的不止一個主體時,問題就變得更為復雜。當然,遵循傳統出版規范——這一“人造”規則是最簡潔高效的,但在此刻的語境里,覺得它有點兒難用。
本章的采訪對象之一楚蕭最近在研究從語言的視角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和這個代詞類似的反思是,為什么我們會自然地說“一頭牛”,但如果有人說你是“一頭人”的時候,你卻感到被侮辱了?楚蕭更想用“她”來指代她的小貓 Demi,背后想表達的是一種平等的“室友關系”。另一位采訪對象 Viking 則希望用“它”來稱呼小動物,不想要依照人的意愿把它們刻意擬人化,是她的考慮,本質上也是對“支配性的愛”的警惕。相似的考慮最后導向的語言使用方式卻是不一樣的。
對“人造”的適應與不適,還體現在了一些設計符號上。比如你在這章會看到的 emoji。如果符號的意義是“風格”,那它的出現顯得有些突然;如果符號的意義是“表征”,它也許可以幫助你完成一個移情,當你看到這些當代人工符號出現在“主張自然”的刊物上,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這一章,你也會發現段落中突然有了畫線加粗,人們一般愛用這種手段來提醒你“重點語句”來了,但實際上這些人為引導的“重點語句”也未必重要,比如這一句。
城市里的行道樹也常被符號化。樹蔭、 風景、設施、美學對象、空間創造者、領土標記、城市凈化器、消毒劑、經濟引擎、城市森林、城市名片、情感寄托......
我們如何才能
更接近“它們”?
我們竭力趨近于無限接近“自然的”。但內容越做到尾聲,越感到一種無法接近的悲傷。
是不是無論我們如何遣詞造句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是不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真正得知,其他物種是如何看待人類的?一些新的學科發展,例如植物人文學、跨物種人類學......讓我們學習用去人類中心化的研究和理解方式來書寫它們,但這些“方法”是不是也是人類建立的?我們所謂的“理解”,是否也是一種霸權?
這個問題,我們時而有答案,時而答案又消散。
所以在這一章,我們嘗試去理解其他生物的文明的建立,管水母、蜜蜂、切葉蟻與真菌…… 在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時,我們意不在否定人類創造出的文明。它精密,也閃耀。只是,如果我們將自己與所有其他生命體置身于一個龐大的宇宙時,我們引以為傲的人類文明,也只是一顆微塵。閃耀,也微不足道地藏匿在地球,這顆小小的,小小的藍色星球中。
Photograph Courtesy NASA/JPL-Caltech
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 Revisited )????
還有更多內容,期待你能在親自用雙手翻閱時再逐一體會。
還有一些
藏在文字背后的
封面上的植物是 basecamp 陽臺菜園的一盆狐尾天門冬,遷居于此已 11 個月。雖然這本冊子也是一張好看的植物掛畫,但我更想你認識它們。
當時為了挑選一盆植物當封面,我們和攝影師米糕一起站在陽臺掃視所有植物,然后我們一起看到了它,
我說:這盆“狐尾”不錯。
米糕說:這盆“天門冬”不錯。
我靠外觀識別它,米糕作為熱愛植物的人顯然對它了解更多。但我們倆都不知道原來它還有別名——對,我們都認為對方說的那個才是“別名”。
植物自己認為呢?現在我總忍不住這么想。
封底的馬桶是我們從附近垃圾站撿回來的。在我們猶豫種點什么的時候,野草先冒出了頭。生命從來不會等待你的安排,就像我們總能在花盆底部發現意外“長出界”的根莖、小草,甚至是蘑菇。
所以在這盆狐尾天門冬盆栽的底部會長出什么呢?等你來打開。
12周年限量版封套
> 來自“接點兒地氣down to earth”線下展覽的廢棄印刷物
> 以及 BottleDream 成立以來所有項目、活動、內容印刷海報
如你所見,我們在努力讓一切為何而來,就一如既往地去。
前幾周撤展時,我們回收了這場活動的廢棄印刷物,制作成了這本冊子的封套,每一份都是關于這場探索獨一無二的片段。
當然,這場活動除了印刷物料還有大量物品,一些被我們的合作方回收再利用,一些會在后續 basecamp 的閑置屋里開放認領,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
歷屆海報來自兩年前 BottleDream 十歲的時候辦的一個展覽,當時我們用海報再現了這 10 年來留下的各種痕跡。從第一季《創變者》紀錄片、第一場眾包放映會、第一屆瓶行宇宙大會到職場反性騷擾開源工具包、小藍星、各種志愿者指南……
送它們去印廠的時候還有點兒舍不得,十周年這個節點對我們還是有挺多意義的。
“興許留著20周年的時候還能用得上?”
“不是說了回到原點嗎,留這些干嘛”
所以,還是請大家幫我們帶走它們吧。或許你會恰好拿到那本對你來說也值得留念的經歷見證嗎?這樣一想,確實比我們自己留著念想更有意義。
包裝,
到底要不要呢要不要呢
每次都在糾結的事它又來了,雖然結果都是一樣的:不要!
不過,我們倒是發現,包裝確實會讓一樣物品看上去就像一個“正經商品”。
所以,如果你是在線下商店買走這本刊物,你會帶走一個“赤裸的它”,如果選擇線上購買,我們會用瓦楞紙信封袋保護它路途平安,送到你手中。
born this way
開啟限時限量預售
線上購買:點擊進入店鋪購買,預計 6 月中旬發貨
線下購買:預計 6 月中旬起,可在 basecamp 或寄售店鋪購買
關于預售
預售時間:6 月 1 日 13:00 - 6 月 20 日 24:00
預售價格:199元 (原價 218 元)
版本說明
12周年限量版:采用的是廢紙封套,我們也不知道限量多少本,因為廢紙的尺寸、材料各異,比較難估計,有多少做多少,目前上線 50 本,庫存會及時更新,所以想要的可能還是要快一點點買。
常規版:采用的是描圖紙封套,線上開售 100 本。
發貨與物流
本輪預售的發貨時間大概會在 6 月中旬,收貨地不同承運物流及費用會有所變化,以實際發貨為準,如有特殊要求可在訂單備注。包裝將采用瓦楞紙信封包簡易包裝。
關于未來…… ?
前面提到它不太像一個“正經商品”,除了沒有讓它看起來更精致的塑料包裝外,可能它還會“常做常新”。在這本冊子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廢紙 remake 的封套,還有頁碼順序、蘑菇包、線圈裝訂都是手工的。每一個批次,可能會有些不同,我們也會隨著它售賣場合的寓意變化做相應的改變。
當我們把這本冊子定義成一次向自然學習的實驗性創作時,我們就開始在學習和這種“不確定”相處。甚至開始享受這種一直在“過程中”的狀態,如果你愿意,歡迎和我們一起期待隨機的生長,如果你不愿意,那就算了!
最后,我們仍在期待從這本冊子繼續生長出更多的互動與探索可能,如果你對此感興趣、有想法,歡迎與我們交流!
祝探索愉快!
出品:BottleDream
編輯:阿挺
采寫:Wrong
設計:好多現象
封面攝影:米糕
本冊是 BottleDream 于 2023 年發起的世界地球日“接點兒地氣down to earth”項目的終章。我們以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為起始,邀請眾多創作者、社創組織與向善品牌,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針對“人地關系”展開對話與共創,并最終在我們的社區空間 basecamp 落成主題展覽與系列活動(4/22-5/22)。本冊是我們對這次集體探索的再演繹和自我反思,人類究竟會如何塑造一段人地關系?投入其中,你也會找到你的答案。
關注 BottleDream Community 服務號
不錯過空間活動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