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三江新區。攝影:王鐵松
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面臨大規模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新配置等考驗和機會。在這種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下,許多企業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企業的競爭力與區域的產業密度和產業水平密切相關。許多企業,由過去的勞動力成本偏好,轉向了產業密度偏好,產業的聚集效應愈發明顯。
這兩年,上海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效應”引起公眾關注。臨港新片區位于上海市區的東南角,東臨大海,南臨杭州灣,長期位于交通死角,不在上海與其經濟腹地的交通線上。因此,臨港新片區雖然距離上海中心城區并不遠,卻產生了“燈下黑”現象,經濟發展一度較為緩慢。隨著洋山港的建成投運,臨港新片區的區位優勢才逐步顯現。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上海市政府下大力氣引入了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特斯拉。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由此成為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商,也是特斯拉首個海外工廠。經過一年的建設,2019年12月,首輛國產Model 3交付給中國車主。此時,廠區周圍仍然是大片的空地。
隨著上海超級工廠產能的快速提升,國產特斯拉除供應中國市場外,還遠銷歐洲和北美市場。2022年10月,第100萬輛國產特斯拉汽車下線。目前,上海超級工廠每45秒就有一輛車下線,生產效率為特斯拉全球工廠中最高。短短兩三年,超級工廠周邊的空地竟然魔術般地長出一個個工廠,大部分都是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及產業鏈企業。
就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遠處,上汽集團臨港乘用車基地正在夜以繼日地生產新能源汽車。此前,市場一度傳聞上汽集團擬將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布局在中西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特斯拉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局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攝影:新華社記者 丁汀
目前,上海臨港新片區已匯聚特斯拉、上汽集團、寧德時代、均勝電子等200多家汽車行業企業,“全國每8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臨港造’”。2022年,臨港智能新能源汽車產值達2634億元,為新片區首個產值突破2000億的產業。
臨港新片區看準產業發展方向,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以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吸引更多同類企業和產業鏈企業聚集。這幫助臨港新片區實現了彎道超車,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短短3年就憑空誕生了一個千億級的產業。
無獨有偶,同飲一江水的四川宜賓,也看到了新能源的發展潛力。正如傳統汽車的核心是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電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誰能擁有能量高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的電池,誰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成功的密鑰。
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攝影:陳憶
早在2017年,宜賓就瞄準綠色能源新賽道,引入了鋰寶新材料、光原鋰電兩個項目,開啟了動力電池產業發展之路。2019年,宜賓成功爭取到動力電池行業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來投資建廠,寧德時代新制造基地——四川時代就此誕生。
四川時代廠房。攝影:王鐵松
四川時代生活配套區。攝影:王喻
四川時代項目規劃10期,預計總投資560億元,總占地面積超6000畝。目前,四川時代1、2、3、5、6期和時代吉利已建成投產。正如上海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效應”,宜賓也形成了“寧王效應”。在“寧王”的帶動下,德方納米、貝特瑞、長盈精密等產業鏈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宜賓。
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攝影:王喻
2022年,宜賓市動力電池27戶規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889億元,同比增長4.54倍。四川時代累計產銷動力電池72GWh,占全國動力電池產量的15.5%、裝車量的24.4%,占寧德時代總裝車量的50.7%。于是,宜賓這個長江第一城,除“酒都”“竹都”外,又新增了“動力電池之都”的桂冠。
宜賓短短幾年即打造出“動力電池之都”的成功案例再次告訴我們,產業集群已成區域競爭中彎道超車的制勝法寶。產業密度偏好取代勞動力成本偏好,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首要關注點,對一個區域來說,要么產業集群,要么一無所有。
我們把目光抽離長江經濟帶,來到中國南海。在這里,備受矚目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也正在印證這一觀點。
位于洋浦經濟開發區的洋浦港。攝影:新華社記者 郭程
作為自貿港樣板間的洋浦經濟開發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在這里,千億級的石化產業集群已經成型,這在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制造業基礎薄弱的海南殊為不易。
2023年2月,海南煉化100萬噸乙烯項目正式建成投產。乙烯被稱為“石油化工之母”,它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合成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產品占石化產品的75%以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乙烯的下游產業鏈非常龐大,洋浦也早早布局,同期引入下游企業。4月5日,作為百萬噸乙烯項目的下游項目,年產17萬噸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SBCs)項目成功打通工藝全流程,產出合格SBS產品。
洋浦的石化產業始于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廠,隨著金發科技、東方雨虹、奧克化學、道恩集團、儀征化纖、京博石化、天佑瀝青等國內知名石化企業的到來,目前已形成煉油、芳烴、烯烴、石化新材料四大產業群。至此,洋浦石化產業化繭成蝶,從單純的煉油升級為“油頭-化身-新材料尾”的完整石化產業集群。
洋浦以中石化海南煉化為龍頭和鏈主企業,帶動千億級石化產業集群迅猛發展的做法,與臨港、宜賓可謂異曲同工。三者都從自身區域優勢著手,看準產業前景,首先抓龍頭,實現產業從0到1,然后引入產業鏈配套企業和同業競爭者,實現從1到100的產業集群。
那么,實現產業集群的關鍵是什么?在瞬息萬變的區域競爭格局下,為什么是上海臨港、宜賓、洋浦抓住了機會?
宜賓市極米光電有限公司。攝影:王鐵松
在被媒體問及為何選擇落地宜賓時,四川時代坦言,一是宜賓發展新能源產業規劃和我們在西南區產能布局需要不謀而合;二是宜賓能源結構中電力供應80%為水電,即綠電,為企業提供能源支撐;三是宜賓位于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疊合區域,鋰電產品既可以輻射川渝滇黔的汽車整車廠,又可以遠銷歐亞市場。此外,四川還擁有豐富的鋰礦資源,占全國總量的57%。
同樣,特斯拉選擇臨港、中石化選擇洋浦也與當地的產業布局和資源稟賦有著密切的關系。更重要的是,產業集群的成功依賴于建鏈、補鏈、強鏈的不斷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考驗地方政府的服務能力。沒有遠大的目標、堅持不懈的韌性,很容易半途而廢。
此外,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造產業輿論場,形成輿論聲勢也至關重要。宜賓即將召開的“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就是非常好的形式,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產業精英、學界大師們匯聚一堂,就動力電池的技術發展、產業方向、項目成果做交流,這樣的“產業盛宴”勢必引發業內人士和新聞媒體的注目。
產業集群的成功建設,能在區域競爭中起到一發命中、彎道超車的效果。從上海臨港、宜賓、洋浦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和區域是一體兩面,雙方互相影響,共同成就,這正是打造產業集群的終極價值。
作者:區域經濟研究者,前天涯社區執行主編魏壽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