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這是我第317篇日記。
上篇日記(這越秀學位房是非買不可嗎),聊了聊對越秀學位房的看法,可點擊鏈接了解。
最近寫宏觀的文章少了。
畢竟這經濟形式,給樓市站場是要被噴的。
還不如寫微觀內容,比如板塊和樓盤分析,對清醒者來說更有用。
但最近發現來咨詢的粉絲,問宏觀的頻率變高了。
那今天就寫一寫,放心,內容不會很難懂。
首先,為什么市場又冷了
兩個原因,一個和階段有關,一個和預期有關。
小陽春那波爆發,把很多標桿盤都拉回了去年行情的巔峰價。
價格到這階段,想再往上突破天花板,是需要博弈的。
比如20年,廣州在年初漲了一輪后,也是經過9-10月兩個月的僵持期,才順利突破天花板,迎來一波真正的大行情。
博弈博的是什么,就是看買賣雙方誰先坐不住。
20年經濟還好,大家兜里不缺錢,所以政策利好一來,買家先坐不住,結局就是天花板被捅破。
但這次博弈不一樣。
原本今年初,上頭擺明態度要大力搞經濟,要錢給錢,要利好給利好。
大家一聽,官方背書都來了,靠譜,積壓的需求開始釋放,就帶來了小陽春。
但小陽春過完,劇本變了。
大家發現經濟并沒有起來,反而更萎靡。
而且錢雖然給足了,但真正的救市武器,沒拿出來,依然是小打小鬧。
這就像打游戲,你打出“發起進攻”,結果自己溜了,留下隊友被揍懵,會怎么樣?
罵?不敢,容易被禁言。
那就擺爛好了,你演我,我就擺爛。
市場也就這么冷下去了。
為什么經濟起不來
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但事實就是和房地產脫不開關系。
哪怕不去管房地產到底關聯了多少上下游企業,就看它在經濟中的占比。
光土地出讓收入和相關稅費,就能占廣義財政的50%。
很多人說靠搞實業,靠高新企業,就能替代房地產,完全是信口開河。
一年8.7萬億的土地出讓收入,就能頂上整個民營500強6年的納稅總額。
替代?拿嘴就能替么?
如果真能替,這兩年對實業的扶持絕對夠大了吧,那經濟咋還一直走下坡呢。
較真一點,那些拿到便宜錢的人,有多少是沖到事業上去,又有多少是選擇沉淀到頂級房產中去,明眼人都懂。
經濟好,民營才有信心投錢搞事業。
經濟不好,大家只會求穩。
這先后順序,不能搞錯了。
要是搞錯了,就會像現在這樣,錢是越印越多了,但經濟根本起不來。
那怎樣才能讓經濟起來
在過往,都是房地產來做這個白衣騎士。
實打實的利好放出來,上漲預期給出來。
有經濟實力的買家,就愿意為這長期利益,去降低短期生活質量,真金白銀投進去救市。
也就是說過往救經濟的壓力,是買房人承擔的。
承受壓力,獲得回報,這原本很合理。
當然,總有眼紅的人,會忽視別人的付出,只知道盯著回報罵罵咧咧。
但沒關系,他們快罵不起來了。
為啥,因為現在這批買房人,準備挑騾子不干了。
說好的要利好給利好,結果全是小打小鬧。
等于既要我投錢背負債,還想我虧本金虧利息。
明明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是我,你還給我玩過河拆橋,那這壓力不背也罷。
當房地產繼續躺平,經濟萎靡的壓力,就落到每個人的頭上。
那些罵罵咧咧的人,突然就發現,他們甚至是受沖擊最大的一批。
郭老曾說,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沉重代價。
殊不知,當房價真的下跌,付出沉重代價的是所有人。
所以要想救,其實也不復雜。
背負多少壓力,就給多少回報,把規則重新拉回去,別想著耍賴。
真正有用的利好政策,該放就放。
比如呼聲很高的降低存量房貸,就是一條明路。
既能通過讓利促進消費,又能釋放更多購買力,對救經濟來說絕對利大于弊。
或許,存量房貸始終不降的原因,是這弊里面,和國庫掛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