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傘鋪里走出的一代巨匠——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1904~1965),字慶遠,原名長生、瑞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繪畫大師,“新山水畫”代表人物,創建了中國山水畫史中的“新金陵畫派”,對于中國美術史研究也作出重要貢獻。他博采眾長,學貫古今,既師古人,亦師造化,既富于“史癖”,又樂于“筆耕”,厚積薄發。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用極精煉的語言概括繪畫傳統的歷史狀況:“從中國繪畫的主題內容看,大致是:五代以前,以人物為主,元代以后,以山水為主,宋代是人物、山水并盛時期。從中國繪畫表現的形式和技法看,五代以前,以色彩為主,元代以后,以水墨為主,宋代是色彩、水墨交輝的時期。”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于悠悠千年的中國繪畫傳統的系統研究中,抓住了兩個關鍵時代,兩個關鍵人物。他說:“我對于中國畫史上的兩個時期最感興趣,一是東晉與六朝,一是明清之際。前者是由研究顧愷之出發,而俯瞰六朝;后者從研究石濤出發,而上下擴展到明清兩代……東晉是中國繪畫大轉變的樞紐,而明清之際則是中國繪畫花好月圓的時代?!?/p>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他的山水皴法,因為不同于前人,常常引起人們的興味,有人取名曰“抱石皴”。其實,傅抱石何止一種皴法,以一皴而掩其全部恐不妥當。但不妨借這一人們甚感興趣的問題,分析一下傅抱石是怎樣繼承傳統技法的。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氏皴法的主要特點是:破筆散鋒,聚散分明,一氣呵成。從形態上看,是傳統山水中亂紫、亂麻、卷云、荷葉和拖泥帶水諸多皴法的結合體。因物象境界的不同而各異,或多偏于此,或多偏于彼,出入變化,并不規則。一般說,前景偏重亂柴皴和拖泥帶水皴;中景以后,大多喜于亂麻、卷云、荷葉諸多皴法的合體。探其師承,水墨并用的亂柴(似含大斧劈意)一路,取法于南宋時期的兩個僧人——瑩玉澗和法常(牧溪)。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在古人畫論的研究中,善于擷取精髓,賦予新意,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并貫穿于創作實踐中。他在分析六朝劉宋時期宗炳和王微的畫時評論說:“他們明確地對山水畫提出的要求是:‘暢寫山水之精神’——即要求體現自然內在的精神運動和雄壯美麗而又微妙的含蓄,認為這才是山水畫主要的基本的任務……由此可見,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自始至終就是妙悟自然、富于現實精神的藝術創造,而不是單純的訴于視覺的客觀描寫?!边@就是中國繪畫意象的優秀傳統,也是傅抱石整個創作歷程所實踐著的。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的山水畫中偏于干涸蒼茫的皴筆,源于明末清初那個他大感興趣的時代,除了石濤之外,他還鐘情于梅清、蕭云從、程邃和龔賢、呂潛等。尤其是梅清的筆法給過他不小的啟示。梅清有一種用墨層層積起,用筆層層揩擦的所謂“縹緲”法,又有一種用細筆圓轉波動上下皴畫,如麻似網的“春蠶吐絲”法(此法從王蒙解索或謂游絲裊空皴中化出,是解索皴和亂麻皴解體后的新組合)。前者表現的是山嵐煙霧中物色的空秀,后者反映的則是奇險而又蒼茫多變的山勢,他們與傅氏皴法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在水墨的借鑒上,傅抱石還一再提到米蒂、米友仁父子以及馬遠和夏圭,認為他們的創造性努力“在作者和鑒賞者的思想意識中,在廣大的讀者中,幾乎是墨即是色,色即是墨?!笔顾⑸剿绊樌涍^‘不平凡’的元代而成為中國繪畫傳統的主流”。夏圭與石濤都善用“拖泥帶水皴”,但這是兩種不同的皴法。而傅氏所用者,又在兩種皴法之間,主要取其水墨并用、淋漓酣暢之趣。這叫“活法”,大不同于呆摹的“死法”。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傅抱石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