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20世紀最著名的收藏家,“一手掌握藝術圈”的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一定是其中之一,藝術圈如雷貫耳的古根海姆美術館你或多或少聽說過,就是由她而起。
▲年輕時的佩姬
她一生收藏大量頂級藝術品,二戰期間人人賣貨套現,她反其道而行,不慌不忙每天收一幅畫,畢加索、布拉克、達利等頂級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她在亂世之間購置的。
她眼光精準毒辣,一手發掘美國頂級抽象畫家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藝術圈人脈深厚,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i)和杜尚(Marcel Duchamp)等大咖是她的知己好友。
▲波洛克的《第18號》是古根海姆美術館的藏品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著名作品《空間之鳥》亦是藏品之一。
▲杜尚的大量作品在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
當年美國劇作家娜塔莉·巴尼(Natalie Barney)在家辦沙龍辦到一票難求,但有個位子一定給佩姬留著,可見她在上流社交圈的地位。
▲巴尼是著名女性主義先鋒人物
除了叱咤藝術圈,佩姬五光十色的私生活也讓人津津樂道,這位名門痞女曾經寫書自曝“睡過1000個男人”,自詡離經叛道的“女色情狂”,男友數目之龐大已經夠讓人瞠目結舌。
更何況她出生在財富排名全球名列前茅的古根海姆家族,她的爸爸本杰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當年和Rose一樣坐在泰坦尼克號頭等艙,因選擇不上救生艇長眠于北大西洋海底。
▲真實的泰坦尼克號
佩姬終身和藝術相伴,談笑有鴻儒,也沒缺過什么錢,住在威尼斯大運河邊的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過得是大多數人極為羨慕的上流生活,但是她自己卻說“活著讓我非常不開心,生活似乎是一輪無盡的痛苦。如果我有機會,我也不會選擇重生了”。
▲現在韋尼耶·萊奧尼宮已成為古根海姆美術館,這座位于威尼斯的宮殿是當代藝術重鎮,那是佩姬的產業。
出生于125年前的這位美國精英女性,繁華背后的脆弱痛苦與現代社畜竟出奇相似,到底是太陽底下無新事還是煩惱和時尚一樣也是個超級大輪回,或許看完佩姬的故事能到找答案。
出身富貴卻不快樂的小孩
佩姬出生富貴,是美國老錢家族“古根海姆家族”的第三代,早在1847年,她的爺爺邁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就遠渡重洋,憑借猶太人的精明善思在采礦業和冶煉業撈足第一桶金,整個家族一榮俱榮,坐擁巨額財富,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時至今日古根海姆家族仍然擁有高達2500億美元的資產,旗下投資公司還另管理著五百多億美元,可見對巨額財富管理有方,會賺又會守,佩姬就生在這樣一個富得流油的上流家庭里。
▲古根海姆家族對航空和藝術的貢獻都極突出,建造了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和古根海姆藝術館。
佩姬的爺爺邁耶·古根海姆在從瑞士開往美國的船上與妻子芭芭拉·邁爾斯(Barbara Myers)相識相戀,婚后一共生育了11個孩子,其中5個在日后接手了家族核心生意,但佩姬的爸爸本杰明(Benjamin Guggenheim)不是其中之一。
▲本杰明·古根海姆。
本杰明不是做生意的料,他只愛沾花惹草,是個到處花錢的紈绔子弟。依父母之命和出身銀行世家的妻子結婚,生了三個孩子之后就找借口要在巴黎發展事業,于是搬到法國,妻子和孩子留在紐約,像那個時代眾多富家夫妻一樣,一人一個城市,婚姻還在,但雙方自由,尤其是男方自由。
本杰明在法國情人不斷,整天紙醉金迷,花錢如流水,一堆賬單全留給家里人善后,妻子芭芭拉發現他大手大腳還只出不進,決定在這樁婚姻上止損,開始動手保全自己帶來的娘家財產,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直接帶著幾位仆人搬出了紐約圣瑞吉大道的豪華公寓,選了個租金更便宜的地方。
▲本杰明的妻子芭芭拉
母親清醒,但沒有給年幼的女兒足夠的心理安撫。父親的長期缺席,大人之間的或明或暗的爭吵,已經足夠讓佩姬明白不負責任的父親在巴黎情人不斷的逍遙生活,但此時她尚年幼,面對缺席父親她是又愛又恨,這也導致了她在情感上的矛盾。
1912年父親本杰明坐上了泰坦尼克號,最后隨著死訊一起傳來的,是他和情人萊昂蒂娜·奧巴特(Léontine Aubart)共同搭乘世紀巨輪失事的消息,當時他們在一起旅行。連死訊里都夾雜對家庭的背叛,可想而知佩姬接到消息時錯綜復雜的心情。
▲本杰明的情人萊昂蒂娜·奧巴特。
▲本杰明在電影《泰坦尼克號》里的形象(戴帽者),他在現實中也是拒絕乘救生艇離開,堅持把生還機會留給女性和兒童,最終長眠于海底。
愛恨交織,求而不得,無人在意,這是佩姬含著金湯匙卻終日活在陰郁里的原因,盡管她和洛克菲勒家族做鄰居,社交地位被無數人羨慕,但說到底她也只是個缺少父愛,缺少關懷,無比空虛的小女孩,“我的童年一點也不快樂,甚至沒有任何愉悅的回憶”。
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么她早早獨立生活,沒選擇上大學,而是一個人搬去公園大道(Park Avenue)住,還找了一份打字員的兼職工作,過起了“普通生活”。富貴家庭于旁人是求之不得的投胎彩票,但于佩姬卻是無愛的牢籠,她不留戀衣食無憂的公主生活,想去真實生活里尋找人生意義。
離開家后她徹底放飛自我,在應該不吃不喝不工作只祈禱的猶太教贖罪日,她無視教規跑去買家具,氣得母親芭芭拉拒絕幫她付賬。
▲佩姬尋找自我時開始展現叛逆的一面
離開了家就得自己養活自己,這段時間算是她人生中比較缺錢的時期,畢竟大手大腳的父親在去世前已經沒什么實際資產了,佩姬為了生活又找了一份幫新兵采購制服的工作。
直到1919年,邁耶·古根海姆去世,佩姬從爺爺那里分到45萬美元,大約相當于現在的650萬美元,在家族內部來看不算巨額遺產,但足夠佩姬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她的選擇也很現代,沒有買房買車躺平,而是花錢開闊眼界。
她用一年時間橫穿美國,從尼亞加拉大瀑布玩到美墨邊境,順便做了個鼻子,用新面貌宣告自己開始了新生活。
▲拍近景時,她喜歡側面對著鏡頭,鼻子看上去顯小顯高
鼻子是佩姬心里一個過不去的坎,她從小就覺得自己長得難看,所以不被愛,鼻子是她最討厭的部分,也被她投射了最多恨意,所以整鼻子就成了她的一種自我救贖,新鼻子象征新生,她也帶著全新的自己從美國搬去了歐洲。
她在歐洲認識了很多先鋒藝術家,開始了解現代藝術,不過這時候她對文學和藝術的了解還屬于入門階段,有次在攝影師阿爾弗雷德(Alfred Stieglitz)家看一幅抽象畫,她還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看。
初到巴黎,佩姬23歲,戰后的巴黎呈現報復式的繁榮景象,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種波西米亞般的氣質里,年輕人從燈紅酒綠中感受生命,既頹廢又豪放,是專屬于那個時代的氣氛,佩姬在這里邂逅了多段感情,也發展了自己的藝術事業。
▲佩姬的氣質和打扮也很有藝術家范
第一任丈夫,雙面藝術家勞倫斯
佩姬的第一任丈夫勞倫斯·維爾(Laurence Vail)是藝術家尤金·維爾(Eugène Vail)的兒子,家境不俗,100多年前每個月的零花錢都能有100美元。勞倫斯生于巴黎,童年時就隨著父親周游歐洲,他喜歡寫作,尤其熱愛創作散文和劇本,大學時在牛津大學讀文學,后來對繪畫和雕刻也頗有研究。
▲勞倫斯
佩姬愛勞倫斯身上的那股自由不羈,是她不具備卻很向往的自在瀟灑,她自傳《Out of This Century》中這樣寫道:
“在我看來他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人,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從不戴帽子的人,他美麗的、散亂的金色頭發隨風飄揚。我為他的自由而震驚,但同時又著迷……他就像一只野獸,他似乎從不在乎別人的想法。”
勞倫斯身上的波西米亞氣質在當時備受推崇,佩姬對此深深著迷,24歲就決定和他結婚,但不久就問題爆發,新婚丈夫不是氣質迷離的藝術家,而是酗酒的暴力狂,為點小事就把果醬潑在佩姬頭上,當街毆打也是常事,甚至有一次把她摁在浸滿水的浴缸里,差點沒命。
盡管這段婚姻很糟心,但佩姬還是生了兩個孩子,因為出生在法國面臨服兵役的問題,佩姬兩次生產都在國外,1923年在英國生了大兒子麥克(Michael),1925年在瑞士生了小女兒培真(Pegeen),然后一家四口又回到法國南部定居。
▲勞倫斯,佩姬和他們的兩個孩子
不少人都希望借由孩子來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婚姻,佩姬也是如此,但不合適的親密關系帶來的只能是相互損耗,磨到1928年,結婚六年的佩姬和勞倫斯雙雙出軌,結束了婚姻。
佩姬情歸英國作家約翰·赫爾姆斯(John Holms),她的丈夫勞倫斯則愛上了美國作家凱·博伊爾(Kay Boyle)。
▲凱·博伊爾的祖父是出版商,父親霍華德·博伊爾 (Howard Boyle)是一名律師,母親凱瑟琳·埃文斯 (Katherine Evans)是一名文學家和社會學家,主張“富人有義務幫助經濟上不那么幸運的人”,對女兒凱的影響非常大,凱主張禁止核武器,反戰,反納粹,抗議越戰,因參加抗議活動兩次被捕入獄,她對美國文學貢獻非凡,一生中兩次獲得歐·亨利獎,她一共有三任丈夫,勞倫斯是第二任,兩人生育了3個孩子。
最難忘懷的情人:酗酒早亡的約翰
佩姬在婚內愛上的人叫約翰·赫爾姆斯(John Holms),他是佩姬癡戀的一位男子,他的儒雅和淵博治愈了在婚姻中身心俱疲的佩姬,成為她精神上的避難所,是她一生中最難忘懷的情人。
約翰出生在印度,父母都是英國人,在軍中一度做到少尉,還被授予了十字勛章,快30歲時棄武從文,開始在雜志上發表文學評論和短篇小說,是個很有男子氣概,同時兼具文人氣質的人。
▲約翰
佩姬十分中意約翰溫柔的個性。
“我現在只記得他把我帶到一座塔上并親吻了我…這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可以將接下來的一切歸因于那件事簡單的小吻。我邀請他們參觀我們的家,他們連夜來了,我們在午夜時分去海邊,赤身裸體,約翰發現我獨自一人,我們在一起了…”
當時佩姬和約翰都在婚姻中,但她依舊無怨無悔搬去倫敦和他一起生活,她迷戀約翰的才華,他對普魯斯特、塞利納和莎士比亞都很有研究,佩姬視他為精神導師,在他的引導下走入了文學。
可約翰和佩姬的前夫一樣有酗酒的毛病,佩姬這次依舊視而不見,選擇包容,直到他37歲那年因為飲酒過度死于手術。直到死前他都沒離婚,一直和佩姬保持情人關系,可見佩姬對約翰的愛有多瘋狂。
約翰死后,佩姬花了很長時間處理兩人同居多年的公寓,借此排解愛人離開的悲痛,最終接受對方已經消失在自己的世界里,釋懷舊愛,她又愛上一位和他氣質相仿的文藝男子。
執著共產的情人:道格拉斯
佩姬在約翰去世后交往的第一個情人是道格拉斯·加曼(Douglas Garman),當時佩姬痛失愛人,正處于人生低潮,道格拉斯給她寄去了一封吊唁信,字里行間的情緒完全與之共情,讓她心生好感,三個月后他們在一場聚會上相談甚歡,沒多久就在英國的西薩塞克斯郡同居了。
▲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和去世的約翰很像,外形氣質相仿,他之前在劍橋大學讀古典文學,思想有深度,長得又甜又嚴肅,對朋友非常慷慨,再加上一身優雅氣質,讓很多人一見傾心。
更像的是他們都有妻子,而且一直沒離婚,道格拉斯的妻子叫珍妮·休伊特(Jeanne Hewitt),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叫黛博拉。狗血的是珍妮毫無征兆地由直轉彎,愛上了道格拉斯的妹妹瑪麗·坎貝爾(Mary Campbell),可瑪麗很快又和珍妮的妹妹麗莎(Lisa)糾纏不清,道格拉斯就是在這樣的混亂中和佩姬相戀同居的。
▲道格拉斯和珍妮,及他們的女兒黛博拉
▲珍妮
▲瑪麗,她不僅是道格拉斯的妹妹,還是珍妮的同學兼好友,更是道格拉斯和珍妮的紅娘,當初是她把同學介紹給哥哥認識的。
雖然口口聲聲很愛佩姬,也承認和妻子沒有感情,但道格拉斯一直拖著不愿離婚,最后是珍妮起訴才結束了婚姻。但佩姬依然覺得道格拉斯是個直率、誠實、簡單的人,她喜歡他的幽默感,也欽佩他精通英語、俄語、法語、意大利語,她很享受和這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非常有格調的男人在一起。
在佩姬的鼓勵下,道格拉斯放棄工作,全心投入寫作,吃喝拉撒由佩姬供養,這在富婆配才子的cp組合里屢見不鮮,算不上新鮮。但道格拉斯寫著寫著,沒寫成作家,反而對共產主義越來越感興趣。
▲道格拉斯的氣質一直比較溫柔
故事的最后是道格拉斯心一橫,索性加入了英國共產黨,致力于在全國各地演講和招募新成員,而佩姬則被迫洗手作羹湯,在家里照顧道格拉斯的女兒黛博拉和自己的女兒培真。
這樣的愛情模式顯然不是佩姬所享受的,沒有愛人的陪伴,無暇處理事業,她又孤單又不開心,深陷抑郁情緒,兩個已經不在同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最終還是分手了,在這之后,佩姬就經常同時交往多位男友,成了大家口中的“女海王”。
伯樂與千里馬情人:畫家伊夫
佩姬開始了情人不斷的時期,這段時間她較為出名的男友有三個(另兩個后面說),其中之一是伊夫·唐吉(Yves Tanguy),他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服完兵役后自學畫畫,尤其熱愛精神病學,讀了諸多相關書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伊夫
▲伊夫最著名的作品《Mama, Papa is Wounded!》(媽媽,爸爸受傷了!),他尤其喜歡地平線、平原的空曠、孤獨的植物、煙霧,喜歡在作品中表現小人物的無助。
伊夫是個激情滿滿的藝術家,收入一直不佳,但在圈子里有些名氣,佩姬很欣賞他的才華,也不介意他那沒發展起來的事業,伊夫放蕩不羈,在婚內出軌了佩姬,他當時的妻子很不滿,不久后就離婚了。
佩姬毫無疑問是伊夫的伯樂,她利用自己在圈內的資源幫伊夫辦了個展,一戰成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人生第一次賺到一大筆錢,不久后就和伯樂分手了,這段感情的走向很現實,但雙方都不太在意,佩姬這邊男友多多,伊夫也很快找到新歡凱·塞奇(Kay Sage)。
▲凱和伊夫是同行,他們很快在紐約結了婚
▲晚年的伊夫和凱,其實這段婚姻也問題多多,兩個人都酗酒,酒后伊夫言語攻擊凱是常態,還有過幾次家暴和拿刀威脅妻子,但是凱沒什么反應,朋友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倒是一路走到了最后,連骨灰都是一起撒在了心愛的法國海灘上。
同時交往的男友們:羅蘭和愛德華
除了伊夫,這一時期佩姬還有兩位較出名的情人,分別是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和愛德華·梅森斯(ELT Mesens),佩姬的這三位情人都是藝術家,屬于同一個圈子,互相都認識。
佩姬因為伊夫才認識了羅蘭,然后和他發展成了情人關系。相比伊夫的囊中羞澀,羅蘭和佩姬更像是同個世界的人,他們來自同一階層,都是出生富貴的人,品味相似,話題投機,在一起很愉快,因而互相陪伴了一段時間。
羅蘭在愛情方面很隨性,走到哪算哪,他父親是畫家,母親是貴格會銀行家亞歷山大·佩科弗(Alexander Peckover)的女兒,作為精英二代,他一路讀私校上劍橋,順理成章成為畫家,娶了同為藝術家的瓦倫丁(Valentine Penrose)。
▲羅蘭
▲瓦倫丁
結婚的時候隨性,離婚的時候也隨性,后來他對創作失去興趣,開始迷戀藝術收藏,就和藝術家妻子離了婚,跟做藝術收藏的佩姬走到了一起。
但是沒多久他又愛上了一個美國女生,對方不愛他,他也不在乎,又轉頭去追一個叫李·米勒(Lee Miller)的模特,中途還愛上一位植物學家吉吉·克朗普頓(Gigi Crompton),最后兜兜轉轉和李·米勒結了婚,就是這么隨性。
▲植物學家吉吉·克朗普頓也是一位頗有主見的女性,羅蘭還送了一幅畫給她,后來被她賣了。吉吉在1949年嫁給了一位大學講師,定居在利物浦,丈夫去世后她搬去姐姐位于劍橋的莊園,2020年在家中去世,享年97歲。
▲李·米勒,她19歲時被《vogue》選中擔任模特,后來成為紐約炙手可熱的新人,她不滿足于做模特,跑去巴黎開工作室,學做攝影師,直到認識第一任丈夫——埃及商人Aziz Eloui Bey,在開羅生活多年后她厭倦現狀,回到巴黎,認識了羅蘭并在離婚同年和他結婚。
▲晚年的羅蘭和李·米勒
佩姬和羅蘭更像是充滿默契的露水情緣,他們有相同的游戲規則,雙方之間無需多言,彼此懂得,互相陪伴,羅蘭精力充沛,為人自我,所以一生都過得瀟灑隨性,相比之下,愛德華完全是另一個極端,他陰郁頹廢,一生都活在一種揮之不去的痛苦中,佩姬對這種美強慘男性同樣毫無抵抗力。
諾貝爾才子:情人塞繆爾
佩姬和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相識于圣誕節派對,保持了一年的情人關系,雖然時間不長但佩姬愛得激烈,情到濃時一天一夜都相擁在一起舍不得分開。
▲塞繆爾,時尚真是個輪回,這發型前幾年也挺流行。
塞繆爾高大纖瘦,很紳士,板球打得相當好,外表陽光但內心陰郁,迷戀酒精,因為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對人類在戰爭中遭受的痛苦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的創作。
佩姬對塞繆爾的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他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著名的荒誕劇《等待戈多》就是他的作品,佩姬對他就類似周迅對李亞鵬的那一句“他符合我對男性的全部幻想”,佩姬說的是“他真是一個太理想的伴侶”。
▲塞繆爾
可惜塞繆爾最終還是走上了很多藝術家的最終歸宿——沉迷酒精,擺脫現實痛苦,最終死于酒精,佩姬也只能再次告別愛人,然后尋求一種更穩定的親密關系,就這樣她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第二任丈夫:多情的馬克斯
佩姬的第二任丈夫是畫家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他是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領軍人物,馬克斯一生結婚四次,非常多情,佩姬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馬克斯
▲馬克斯的作品《烏布帝國統治者》
馬克斯的第一任妻子路易斯·施特勞斯(Luise Straus-Ernst)是猶太人,出身小資,父親是帽子制造商,她則是一位知識分子、記者,盡管她在二戰時逃到法國,但由于她的身份特殊,還是在一次突襲中被抓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在那里被殺害。
▲路易斯和她與馬克斯的兒子吉米,吉米后來也成為一位畫家。
第一次婚姻很短暫,結婚沒多久馬克斯就出軌了,他和詩人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夫婦保持過好幾年的三角家庭關系,三個人生活在一起。后來他們一起去各地旅游,在西貢決定分手,保爾·艾呂雅夫婦一起回法國,馬克斯繼續留在東南亞。
▲保爾·艾呂雅夫婦
從東南亞回來,馬克斯就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伯特·奧琳雪(Marie-Berthe Aurenche)結婚,之后他開始做雕塑,也因此認識了佩姬,此時他另有情人。
▲馬克斯和瑪麗-伯特·奧琳雪,瑪麗情緒很不穩定,最終是自殺身亡。
馬克斯的情人是墨西哥藝術家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他們倆如膠似漆,愛得難分難舍,最后因戰亂被迫分離,此時佩姬從朋友升級為了馬克斯的救命恩人。
▲馬克斯和利奧諾拉·卡林頓。
當時馬克斯要逃避蓋世太保,是佩姬四處找人疏通,幫他從德國逃往了美國,這時他顧不上墨西哥情人利奧諾拉了,可憐的利奧諾拉無法接受被拋棄,打擊過大導致精神崩潰,而馬克斯則在到達美國后速速離婚,迎娶了資源通天的佩姬,開始了第三段婚姻。
▲利奧諾拉·卡林頓,她非常叛逆,曾經兩度被學校開除,她和馬克斯一見鐘情,立刻飛到巴黎同居,因戰爭分離后她去往西班牙,但精神問題嚴重,即使父母陪伴并接受電療還是無濟于事,最后她回到墨西哥,嫁給了一位攝影師并生了兩個兒子,2011年因肺炎并發癥去世,享年94歲。
無論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佩姬都給了馬克斯很多支持,她大量購買他的作品,在自己位于倫敦的新畫廊展出,但這段婚姻依舊沒持續太長時間,馬克斯只把佩姬視為跳板和提款機,沒站穩腳跟時他就看上了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多蘿西婭·坦寧(Dorothea Tanning),時機一成熟,他就出軌了。
▲馬克斯和佩姬
▲多蘿西婭·坦寧,她和前文說到的《vogue》模特李·米勒是好友兼同事。
馬克斯多次拜訪多蘿西婭,借佩姬的資源許給她很多好處,希望代理她的作品,許諾讓她在佩姬的藝術館里辦展,軟飯硬吃這招玩得很溜。
▲多蘿西婭的標志性自畫像《生日》,馬克斯很迷戀這張畫。
多蘿西婭喜歡國際象棋,馬克斯經常去陪她下棋,感情越來越好,便開始在紐約同居,之后又搬去了亞利桑那州,甚至一起去法國生活,直到1946年馬克斯才和佩姬離婚,在好萊塢和多蘿西婭結婚。
▲馬克斯和多蘿西婭
▲晚年的馬克斯和多蘿西婭,他和多蘿西婭的婚姻倒是長久,持續了30年,直到1976年馬克斯去世才自然結束,而多蘿西婭非常長壽,2012年以101歲高齡與世長辭。
佩姬和馬克斯的婚姻從開始就不純粹,佩姬盡心盡力當伯樂,希望最大化展示對方的才華,但馬克斯將佩姬當成了工具人,不僅拼命壓榨她的資源捧自己,還借妻子的光狐假虎威去外面充門面,純粹拿這段婚姻當跳板了,這也是男性藝術家的通病,他們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感情,在他們眼里,不過是為自己服務的工具。
佩姬這么多情海翻騰,但真正對她真心的少之又少,無外乎看中她的資源,看中她的錢,看中她的家世,這也是為什么她后來醉心于藝術品的原因,因為只有藝術品,一旦擁有就永遠屬于自己。
而令人贊嘆的是這位富家女并非腦袋空空的無用之人,她擁有絕佳的藝術品味,思想超前,挖掘了一眾藝術家,也收藏了很多頂級作品。
藝術品收藏大家
1948年,50歲的佩姬在威尼斯當地買下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此建筑位于大運河旁,地理位置極佳,她將這里作為她的個人寓所,在此生活里30多年,1979年去世后她的骨灰被埋在花園一隅,1980年古根海姆基金會在原址成立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
▲佩姬在威尼斯的古根海姆美術館
▲現在的威尼斯古根海姆美術館
現在,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里面的展品有許多是她的二十世紀藝術收藏,包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威尼斯館內
▲畢加索的《詩人》
▲杜尚的《列車上的憂郁青年》
▲達利的《液體欲望的誕生》
▲亞歷山大·考爾德的《花瓣的圓弧》
紐約的古根海姆美術館設計出眾,藏品也很豐富。
▲外觀
▲南側圓形大廳,白色螺旋坡道和玻璃穹頂
▲部分展廳
▲藏品,蒙德里安的《畫面2號/構圖7號》
▲藏品,梵高的《圣雷米的群山》
▲藏品,馬奈的《鏡前》
▲藏品,蒙克的《浪里的愛人》
▲藏品,莫奈的《從圣喬治馬焦雷島看總督宮》
佩姬一生中最醒目的兩個標簽,一個是有上千個情人的“女海王”,一個是有無數珍品的收藏大家,這兩個吸引眼球的元素串起了這個傳奇女性的一生,讀者津津樂道之余,很少會去探求其他方面。
前文說過,佩姬的原生家庭并沒有給她帶來什么溫暖,從小就目睹父親無盡的出軌,母親也沒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加上對自己外貌的不滿,一直以來,佩姬都是活在一個缺愛、不自信的狀態里。
▲佩姬
她和第一任丈夫生了一兒一女,很不幸的是,女兒培真完全復制了母親的道路,她從未在佩姬那里得到關注,甚至在佩姬和馬克斯的那段婚姻里,她還被動成為母親的“競爭對手”,只因為在馬克斯的畫里她被描繪成天使而母親佩姬則被畫成了一個怪物。
為了吸引馬克斯的注意力,佩姬更是不遺余力打擊女兒,培真因此過得比當年的母親更慘,盡管她在繪畫上極有天賦,但敵不過心理問題帶來的巨大打擊,最終在藥物和酒精的雙重作用下英年早逝,41歲即離開了人世。
▲培真
佩姬害怕獨自生活,頻繁更換伴侶的背后是她在情感上的脆弱,雖然如此富有,但她在情感上虛弱得讓人吃驚,一旦愛上某個,她就會將全部的自主權交由男人決定,她的生活看似光鮮、豐富,其實內里脆弱的不堪一擊,她難以消除的自卑,她對酒精的絕對依賴,無一不昭示她對生活的失控毫無辦法。
一方面她是如此容易墮入情網,一方面她又是如此軟弱,一方面又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無限制地索取,這種表里不一與多疑失控導致許多男性在她面前都暴露出最不堪的一面,她的很多戀人都表示“佩姬激發了我的暴力”。
這大概就是人的復雜,人性的深處是無法與人言說的深淵,人們奇怪于她對藝術品火眼金睛,為何對男人卻毫無判斷力,這大概因為她的內心一直無法自洽,這種矛盾讓她無法經營好親密關系,也讓她終生有個傷口在汩汩流血,而這個傷口,又恰恰是她能與藝術品共震的原因。
蘇格拉底這樣的大哲學家曾經感嘆,人啊,認識你自己,事實上,在人類的各種德行里,認識自己是最難的,佩姬這一生都沒能弄懂自己,也沒能弄懂男人,在情感上,她是糊涂又殘暴的人,但在她的收藏館里,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的遠見卓識,她的非凡品味,她的深刻洞見,這可能也是她將畢生心血放諸于藝術的原因:人生是一片痛苦的荒野,藝術是我們每個人能找到的甘泉。
配圖來源于網絡
藝術維C,一家融自媒體、藝術策展、藝術收藏的新型藝術平臺。專注搭建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橋梁,挖掘孵化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培養新時代藏家,目前已擁有全網百萬精準高質量用戶,旗下藝術品均來自國內一線美院專家權威認證。
抖音 小紅書 微博 |C小姐藝術維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