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收藏家石祿生先生收有一方“翰林”匾。匾心題“翰林”二字。匾之上款寫著題匾人的來頭和大名:“太子太傅 大學士管理工部事 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管理武英殿御書處加三級 朱珪”。從職官制度說,“管理工部事”的“大學士”屬于“協(xié)辦大學士”,從一品文職官,“太子太傅”也是從一品文職官,“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文職官,“教習管理武英殿御書處”(用今天的話說,即管理朝廷圖書館的教授)一職品級不詳,但它不影響朱珪“一品大員”的來頭;就議敘規(guī)定而言,清代議敘即記功,它分為相關聯(lián)的記錄和加級,記錄三次后累進到四次則加一級,記錄十二次即為加三級,“加三級”是議敘的天花板、記功的最高級(實際上,也有人記功突破了規(guī)定的上限),“加三級”當然增加了“一品大員”朱珪的來頭。匾之下款記著立匾時間“嘉慶十年”(1805)、受匾人的經歷“乙丑會試中式”和姓名“林望恩”。
實際上,林望恩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乙丑會試中式”者,清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進士名錄里并無林望恩之名,嘉慶《續(xù)修臺灣縣志》則記有林望恩的學籍“(臺灣)府學”,并記林望恩系嘉慶九年甲子科(1804)鄉(xiāng)試“欽賜舉人”、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稓J定大清會典事例》記有三類欽賜功名(舉人、進士、翰林)的事例,一為“學問優(yōu)長”或“學問好”,雖未得中而欽賜,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舉人汪灝、何淖、蔣廷錫學問優(yōu)長,今科未得中式,著授給進士,一體殿試”,康熙六十年(1721)又有舉人王蘭成 、留保因“學問好”而“俱給進士,一體殿試”;二是“優(yōu)遇大臣功勛子弟”,如,大學士蔡新之子蔡本份嘉慶八年(1803)“賞給舉人”、蔡新之孫蔡行達嘉慶六年(1801)“加恩賞給進士”;三是年老諸生“賞給舉人”、年老舉人“欽賜翰林”,如同治四年甲子科鄉(xiāng)試(1865)“順天年老諸生杜天熙等三名,江蘇魏乾三等五名,江西康遇春等九名,福建邱必鵬等四名,湖南龍邦華等三名,湖北陳本升等七名,河南白贊卿等16名,山東李敦杜等13名,山西郭向午等四名,四川聶正中等18名,廣東蘇建仁等五名,廣西梁渙等五名賞給舉人”,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會試“年老舉人狄俊等十三人欽賜翰林院檢討銜”。不管屬于上記三類事例里的哪一類,林望恩從臺灣府學諸生到欽賜舉人、欽賜翰林,并得一品大員朱珪題匾,畢竟是一路恩榮。
附帶言之,同治《淡水廳志》記有另一位臺灣欽賜舉人和欽賜翰林,他名叫鄭廷揚,是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鄉(xiāng)試欽賜舉人、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會試欽賜翰林。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里,鄭廷揚的名字應該是包含在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鄉(xiāng)試“年老諸生”之“福建邱必鵬等四人”、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會試“年老舉人狄俊等十三人”里。 (作者:汪毅夫? 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轉載于文化產業(yè)與藝術管理,原文刊于“福建炎黃縱橫”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