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了彩虹——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序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翟墨教授的《圓了彩虹——吳冠中傳》以交響詩般的結構和充滿激情的文筆,記述了吳冠中走出水鄉,留學海外,品嘗了西方禁果又苦戀東方伊甸園的曲折經歷,并把畫家的獨特生涯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大背景上展開。一卷在手,讓人盡可感受畫家的喜怒哀樂,亦可了解畫壇的風云變幻。這是一部畫家傳記,也是一部思想史詩。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他原來不過是一個農村的土娃娃,后來卻成了大巴黎的洋學子;他初戀于文學,卻終戀于美術;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畫,但水墨的功底也過硬。這種種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為杰出的畫家、別具慧眼的美學家。他就是吳冠中,他是中國當代畫壇上的一朵奇葩。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吳先生的畫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風格的符號上或技法上做文章。在《長江三峽》、《大巴山中》等作品中,他把油彩和水墨處理得天衣無縫,既有油畫的品性,又有國畫的氣色。先生贊賞石濤的名言“無法而法為至法”、“古人之須眉不能長我之須眉”,他說:“只局限本民族這一個老爺爺的知識圈中創新,創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藝術語言是沒有國界的,只有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以人類最高智慧的成果為坐標,才能突破本民族傳統的歷史局限,創造出有別于傳統又發展和豐富傳統的作品。
吳冠中,一盞不滅的燈火,永遠閃爍在畫與詩的長河。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他很早就意識到市場的重要性,私下里就和知交的老同學說,作品就象自己的女兒,要早點嫁出去,變老姑娘了就沒人要了。早在改革開放的門戶一打開,1978年前后,他就寫信給同學蘇天賜,報告他的作品在日壇賓館的涉外畫廊里能賣一二百元人民幣了,顧客當然主要是外賓,特別是使館人員。當時市場經濟剛剛起步,賣畫買畫還是新鮮事物,每月工資普遍只有三五十元,他的畫能賣一兩百元已經很不容易了。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吳冠中深知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道理,當時的收藏市場主要在海外,國內經濟還剛剛起步,對藝術品欣賞的許多觀念還很幼稚,新水墨還非常被人排斥,更不要說收藏投資意識了。于是,吳先生未雨綢繆,很早就將自己的作品和知名度拓展到海外市場。早在1984年,他就參加日本福岡、名古屋等地的“現代中國洋畫展”,美國舊金山、紐約等地舉行的“現代中國畫展”。此后各種展事絡繹不絕,紛至沓來。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上世紀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吳老尤其感覺到港臺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華人圈市場的重要性,他深知同文同種,文化藝術認同方面的溝通更加容易。1985年他從中央工藝美院正式退休后,多次到香港參加講學、研討和展覽。在香港,他如魚得水。1985年2月,吳冠中應邀參加香港藝術節“認識現代中國畫展”及研討會,很引人注目。他回來寫給好友鄒德儂的信里說“報告極吸引人,要買我畫的甚多,不賣,暫勿標身價”(1985年3月13日)。小規模的畫展對他已經沒有興趣,要搞就搞大的。第二年他和鄒德儂私信里說,對小商販畫廊“一概不理”,他雄心勃勃,夢想著將來能有大獲全勝,令西方刮目相看的一天。“他日客大欺店,欺他洋人洋店,吐我中華窮氣。”(致鄒德儂,1986年2月20日)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1987年,吳冠中如愿以償,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吳冠中回顧展”,為期二十六天的回顧展“震撼了香港藝術界”,電視報紙均有大量報道,甚至臺灣媒體也過來積極采訪,《文星》出了特刊介紹。只有國內報紙悄無聲息,令吳老有點失望。但他勁頭十足,積極布局,躊躇滿志,在和鄒德儂的信中說,透露雄圖大略,“此后,指向美國,幾方面來邀,尚未定奪,我想鄉村包圍城市,最后進攻巴黎,今日長纓在手,縛他西方蛟龍”(1987年12月26日),信心滿滿。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1989年5月16日,香港著名的萬玉堂畫廊(Plum Blossomms)看準商機,為吳冠中舉辦畫展,名曰:《吳冠中——萬紫千紅》,口彩非常好。這家畫廊由美國人Stephen McGuinness(中文名叫麥史鏑)經營,此人從出租司機打拼起家,還教過書,后來做紡織品發跡,頗有一套運作辦法。麥老板熱愛中國藝術,據說畫廊有好多藝術圈專業人士加盟做股東,其中不乏大拍賣行高層主管參與,雨露均沾。如此這般所有畫展都相當成功,加上大行拍賣呼應,更是相得益彰。萬玉堂畫廊當時敦聘資深經紀人陳德曦(1936—2012)負責挑選畫家,陳先生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也是畫家出身,所以熟悉國內藝術家,尤其金陵畫家。陳先生為人和善大方,是香港當年重要藝術品經紀人。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吳冠中在萬玉堂畫展時,畫廊破天荒地搞出排隊買畫的招數,據說有著名珠寶設計師羅啟妍、羅啟文姐妹,是吳的鐵桿粉絲,她們怕排隊后一些心頭好被人家奪去,于是想盡辦法,通過黃牛安排人深夜潛入排頭號,翌日早上畫廊一開門就沖進去搶購吳冠中《梯田》、《西藏》和《桑園》等心愛之物(參見許禮平《舊日風云》頁16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當天畫展開幕盛況空前,據說作品于開幕后一個半小時即銷售一空,連玻璃門都擠碎了。香港媒體更是大肆渲染,報道連篇累牘。如此之舉,當然也令一些老派藏家側目,在香港排隊買樓花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排隊買畫則是從吳冠中開始,覺得看不懂。
幾乎同時,兩天后,吳冠中的彩墨作品《高昌遺址》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樂古堂老板和羅伯張(著名古董商張宗憲)在現場你爭我搶,最后樂古堂以超出底價八倍多的187萬港元成交,創造在世中國畫家國際畫價最高紀錄。第二年3月,他的油畫《巴黎蒙馬特》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又以104萬港元成交,再創中國油畫畫價最高紀錄。畫廊和拍行的聯手運作,競相熱捧,一舉奠定吳先生在藝術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一時風光無限。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展覽、畫廊和拍賣,三位一體,互為犄角,吳先生深知國際高水準個展的重要性,那是市場壓艙石、定心丸。那幾年,他是馬不停蹄,積極奔波。1989年6月開始,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首先發起,為他舉辦“吳冠中作品巡回展”,先后在舊金山、伯明翰、堪薩斯、圣約翰、底特律等六個博物館展出,并出版大型畫集,展覽一直到翌年年底結束。吳冠中偕夫人參加了舊金山展覽開幕式,并在美國寫生創作。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1992年,英國大英博物館首開先例,為吳冠中舉辦個人畫展,更讓吳老的名聲如日中天,風光無二。那場破天荒的中國畫展,也是香港設計師羅啟妍立了大功,由她從中穿針引線,積極籌劃而成。羅小姐出生銀行世家,長大后到英國讀書,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后從事首飾設計,一舉成名。她是一位標準“吳迷”,非常喜歡吳冠中繪畫里的獨特氣質,于是積極活動,一心要把他的作品推到歐洲,讓西方人了解中國現代藝術的魅力。后來,她通過英國文化中心的董事長,認識大英博物館館長安德森(De Robert Anderson)和書畫部主任、明代版畫專家法羅(AnneFarrer)博士,熱情向他們介紹現代中國畫的發展和吳的突出成就,最后終獲成功。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曾聽吳冠中同學、吳大羽關門弟子張功愨說,當初大英博物館首選的中國畫家并不是吳冠中,但后來陰差陽錯,運氣卻給了吳冠中機會。我不知道張先生是哪里聽來的消息,至今沒有得到核實。不過羅啟妍也說:“當我去大英博物館進行‘游說’時,可說是適逢‘天時、地利、人和’,用我的誠意,吳先生的人格、藝術及適當的時機,令大英展辦成。”(翟墨《圓了彩虹——吳冠中傳》,頁424,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吳冠中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大英博物館的個人畫展意義非凡,英國C還為吳冠中制作拍攝了專題片,而更重要的是《國際先驅論壇報》藝術評論主筆,國際首屈一指的美術評論家梅利柯恩(Souren Melikian)特地前來觀展,并和吳冠中訪問交談,后為吳老寫了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發表。要知當年這梅利柯恩在國際藝術界乃至文博界均極具影響力,文筆犀利,一言九鼎,簡直是藝術評論界的“那摩溫”。他敢說敢言,很多博物館、畫廊、拍賣行等藝術機構,都對他敬若上賓,不敢怠慢。
B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