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慶六年(1572),剛從廣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任上平調至廣東任提刑按察司副使的劉穩便馬不停蹄地巡視廣東。當他到達東莞縣南頭地區后,便遇到了以吳祚為首的南頭鄉民代表陳情。南頭鄉民陳情的內容只有一個:建立新縣,我們這離縣城太遠了。
千年南頭
南頭是當時整個東莞縣南部的一個中心,明朝洪武廿七年,朝廷在此設置了隸屬于南海衛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并建了東莞所城。嘉靖年間,經歷了屯門海戰后,為了更好地鞏固廣東沿海的海防,朝廷在廣東沿海設置了六個水寨,其中于東莞所設置南頭寨,管轄珠江口東岸至大亞灣之間的海防。
南頭寨地圖
《蒼梧總督軍門志》
在此之前,南頭的地位也不容輕視。東晉咸和六年(331),晉王朝設立東官郡和寶安縣,郡治和縣治均在南頭。南朝時,東官郡郡治遷至安懷縣。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在寶安縣沿海地區設置屯門鎮,駐地亦設在南頭。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為避惡諱,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也遷到了到涌(今東莞莞城一帶)。而屯門鎮的建制依然保留,繼續駐南頭。
清朝時的東莞鹽場圖
除了軍事功能,南頭還是當時嶺南地區的鹽業重地。早在漢武帝時,西漢朝廷便在此處設置番禺鹽官。三國吳國甘露元年(265年),吳末帝孫皓在南頭設司鹽都尉,用以統轄南海的食鹽生產,同時修筑城池及官署,命名為“司鹽都尉壘”,派軍隊駐守。到了北宋時,南頭一帶仍是重要的產鹽地,朝廷也在此設置東莞鹽場。
東莞縣沿海的困境
相比土地平坦而肥沃的莞城一帶,東莞縣沿海主要為山地丘陵,土地的開發并不是很簡單,政府對這里的控制也很吃力。元末天下大亂,東莞縣南部幾乎被多個勢力“平分”:文仲舉割據歸德場(今沙井、松崗、福永一帶);鄭潤卿割據西鄉、黃田;吳彥明割據東莞場(今南頭一帶);劉顯卿割據平湖;蕭漢明割據鹽田;歐廣父子割據筍崗;何真割據泥崗(個人認為為觀瀾黎光一帶)等。后何真打敗或收編各個割據勢力,統一嶺南,不久之后歸順大明,東莞縣迎來短暫的和平。
元末東莞縣割據勢力
很快,東南沿海就不平靜了。其時,日本的流浪武士、貪婪商人及沿海漁民組成的海島集團,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史稱“倭患”。雖然倭寇襲擾的重點在江浙一帶,但廣東一帶沿海也多多少少受到影響。加之,何真家族受藍玉案的牽連,何真之弟何迪“自疑禍及”,便鋌而走險,聚眾作亂,雖何迪之亂很快被平定,朱元璋還是派人巡視廣東沿海,并在東莞縣沿海建起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以備倭患。
洪武二十四年夏五月,指揮同知花茂收集民兵……(花茂)至是升都指揮同知,因上言:廣州地方若東筦、香山等縣逋逃蛋戸,附居海島,遇官軍則稱捕魚,遇番賊則同為宼,不時出沒,刼掠人民,殊難管轄,請徙其人為兵,庶革前患。
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制度,衛所實行軍屯制,士兵既是兵也是農,在掃除外界障礙的和平年代,士兵可以照常訓練,并在閑暇時間在土地上耕作,獲得的糧食按照一定的稅率上交給朝廷,其余的留在軍隊當中,滿足日常需要。當時,無論是東莞所還是大鵬所,都收納了不少海上疍民,充為軍戶。
《粵大記》新安縣沿海
一開始,衛所制度發揮著積極作用,但隨著明朝時局的穩定,衛所弊端便暴露無遺。被上司壓榨和世代鎖死在衛所讓許多士兵成為“逃兵”,衛所的士兵只剩下老弱,并且軍戶的數量逐年減少,到嘉靖年間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
兩個千戶所均不滿額
此外,明初實行海禁政策,導致不少以海為生的百姓鋌而走險,違反禁海令出海貿易,甚至有一些成為了海盜,這些人也成了朝廷眼中的不安定因素。而東莞縣南部因山地丘陵眾多,山海交錯且遠離縣治,官府政治控制相對薄弱,因此治安也較為混亂。作為東莞縣南部沿海主要的鹽稅和漁稅,政府征收也比較困難。官管不到民,民也找不到官,離縣城太遠導致百姓服徭役、打官司都十分的艱難。
南頭距離當時的東莞縣城直線距離100里
總言之,當時的深港地區,并不是一片太平之地。
第一次申請設縣
明朝中葉,除了倭寇、海盜,西方殖民者也來到了廣東沿海。正德十六年(1521),明王朝在南頭海與入侵屯門一帶的葡萄牙人打了一場海戰,最終趕跑了葡萄牙人,這便是著名的屯門海戰。
屯門海戰結束后,朝廷鞏固廣東海防,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潮州、惠州、廣州、高州、雷州、瓊州等地設置了六個水寨,其中在廣州地區的為南頭寨,防御地區東至大屋,西至廣海。
隆慶年間,倭寇在大鵬一帶做攻惠城的準備
東莞所、大鵬所、南頭寨,并沒有讓東莞縣沿海能安穩。從明初到新安縣建立之前,根據《新安縣志》記載,深港地區至少遭受到10次左右番夷、倭寇、海盜的侵擾。而大鵬則更加“慘烈”,地處廣惠交界的山區地區,經常成為“倭巢”、“賊巢”,動輒驚動廣州府、惠州府,甚至還驚動了南贛,連惠州府都不得不“越界”管大鵬的防務工作。
萬歷《廣東通志》記載的新安縣
正德年間(1505-1521),南頭一帶便有有識之士以“地去縣治遠,賦役惟艱,且山??芩炼尽睘橛?,申請建縣,但朝廷并沒有批準這個奏議。
第二次申請設縣
嘉靖四十年(1561),東莞縣及附近地區爆發大饑荒,貧民為饑餓所迫,紛紛起來造反,搶奪糧食。8月,東莞、增城兩縣的饑民里應外合,沖入增城縣城,大肆搶劫米鋪及其他店鋪,人稱“辛酉之變”。
《新安縣志·吳祚傳》
此時東莞所內外也是人心惶惶,時常有小股饑民結伙出來搶米。這里人口較多,而且“天高縣官遠”,處于幾乎無人管理的狀況之下,大量的饑民聚集到各個公共場所,時有饑民嘯聚掠米,瞬息生變。在此危急關頭,南園鄉紳吳祚挺身而出,,以身抵御饑民動亂之潮,并怒目嚴詞責罵:“若屬倡亂乎,果爾首刃我,不則各保妻挈母,速禍也!”鬧事者為吳祚的正氣所鎮服,不敢鬧事,鋌而走險,從而避免了一場動亂。
辛酉之變十一年后的隆慶六年(1572),南頭終于迎來了一位高級別官員來尋訪。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劉穩巡視海防來到南頭,駐扎于南頭城海道行署,以吳祚為首的南頭鄉紳向劉穩訴說南頭失治的情況,并請設立新縣。吳祚的陳情得到了劉穩的肯定。
紀念汪鋐劉穩的汪劉二公祠
劉穩巡海回到廣州后,先找到其時辭官回鄉的吏部左侍郎何維柏,陳述了南頭鄉民的請求。在得到何維柏的支持后,何維柏又把申請建議分縣的報告上呈兩廣總督殷正茂。在核實之后,殷正茂繼續向上呈報。
新縣安寧
在殷正茂上呈條陳后,朝廷很快就批復,以東莞所(即南頭)為縣治,將東莞南部沿海舊編戶五十六里(110戶為1里)分出來,并賜名“新安”,設有三鄉七都五十七圖。
根據萬歷《廣東通志》記載,設縣時,新安縣的疆域大致為:“東至惠州府歸善縣界八十里,西至香山縣大海,南至大洋,北至東莞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惠州府歸善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東莞縣界九十里,西北至虎門大海西南陸二百四十里?!?/p>
康熙《廣東輿圖·新安縣圖》
康熙《新安縣志》的記載則更加詳細,其時“邑治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余里。東抵旱塘凹八十里,為惠州歸善縣抵界。西抵香山縣界。南抵佛堂門重山疊障。北抵蓮花峰六十里,為東莞縣界。東南抵平海守御千戶所,陸路一百五十里,為惠州府界。東北抵半凹山九十里,為東莞縣界。西北抵虎頭門。西南抵香山寨?!保▽嶋H上康熙年間新安縣的轄區已經和萬歷年間大有不同,但該志仍沿用萬歷年間的材料,故嘉慶年間重修縣志的舒懋官認為康熙《新安縣志》的四至記載不準確)。
康熙《新安縣志·縣境之圖》
至于“新安”之名的由來,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明萬歷改元,剖符設治,始名‘新安’,取其‘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有學者認為,新安縣之義應為“新寶安縣”。
而明萬歷年間成書的《郡縣釋名》則記載:“新安縣,隆慶六年置,新縣安寧之義也”。明朝時,廣東分設的新縣,大多縣名都含有朝廷對當地的期望,如從化(遵從教化)、順德(順天之德)、新寧(新會安寧)、長寧(長久安寧)、普寧(普遍寧謐)、澄海(海宇澄清)等。
《郡縣釋名·廣東省》
只是,新安建縣之后,海盜、山賊依然屢次進犯。而從1840年起,英國殖民者依靠船堅炮利,最終在1898年,新安縣深圳河以南的廣袤土地,成為英國殖民統治之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新安,彈丸小邑也。然佛堂門諸險,砥柱大洋,較虎門尤為扼塞。景炎駐蹕,忠義之苗裔多留寓焉。若大奚名勝,魚鹽物產,不勝僕僕數。東北與東莞及循州之歸善博羅相錯犬牙,海西南向遙連香山澳門,與實與省會相輔?!?/p>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3-04-30
2022-03-24
2023-02-22
參考資料:
《新安縣志》、《廣東通志》
《蒼梧總督軍門志》、《廬江郡何氏家記》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