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語】
共生聚落
文/裴剛
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路徑、效率不斷演化下的圖像社會的景觀,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大背景呈現出后疫情時代的巨變現實。80、90后年輕藝術家正在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的關系中產生新的工作狀態和趨勢。藝術家對未來的想象也顯示出把自然和技術作為新的主體,具有去人類中心主義面貌;無中心、碎片化、機械理性、造型夸張、實感和幻覺的界限模糊。青年藝術家也在快速迭代的市場運營機制中形成此時此地、身臨其境的共生和共情。無論是概念闡釋、創作源泉、主體內涵、制作程序、審美特征、欣賞手段、呈現形式、組合結構、時空原則還是評判標準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蛻變和重構。
在85新潮美術時期的藝術家面對的是個體覺醒的思想階段。而在2000年以后,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舞臺和背景。即便是非常年輕的藝術家可能也會直接面對當下國際化的展示空間、展覽平臺和國際化的市場,以及國際化的藝術史批評和標準。當代藝術生效的這種內部的規律和價值尺度發生了變化。三十年前當代藝術的生效是基于民間性、草根性、反體制、反學院的方式來賦予當代性。換句話說眾多的八十年代的藝術現象的背后有一個二元對立的模式。一方面是主流的,傳統的,官方的,另一方面當代藝術是一個新的反叛,就是靠民間的、野生的、草根的、現代的,制造了意義生效的結構。如果說八十年代是這套邏輯,進入1990年以后,或者以1992年為分界線。90年代的當代藝術更多的是強調地域色彩,強調中國身份,強調后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文化立場。這個邏輯的生效也是跟90年代后“冷戰”的氛圍,東歐的劇變,國際化語境的形成息息相關。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本質上都是一種二元對立的結構。
80、90一代青年藝術家群體,在2000年后中國當代藝術生效方式變化的時代誘因下,有的藝術家強調作品的政治性;有的藝術家強調作品背后的中國經驗;有的藝術家是強調消費社會和流行文化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有的藝術家注重媒介和語言、科技的結合。圖像重組,到個人敘事,顯現隱藏在意識深處的象征性和潛意識的狀態。圖像共同生成的意味。產生了精神意志與表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感性引導下,多重組合的圖像正在形成,并拓展出新的語言意涵。
在歷經權力體系、時尚潮流、東西對話、異國情調、藝術市場、后現代、后殖民等流行和不斷變換的種種觀念思想潮涌中,青年藝術家們從各自不同的生活、創作經歷和對現實的認知、判斷及想象,共生為不同的區域性聚落。藝術家們在具體而日常的生活中,呈現出與個體與社會之間現實依存的視覺生產方式。藝術家個人的方式更是群體共生的聚落樣態。
雅昌藝術中心
2023年5月18日
【掃碼看展】
掃碼進入元宇宙展廳
【部分參展藝術家作品】
付豫《木偶系列—守望者系列》 油畫 2019年作 160×55cm×7
龍飛良《靜物NO.1》 油畫 2021年作 120×120cm
孫曉斌《柳樹林》 雕塑 2022年作 28×20×90cm
王茅儼《返鄉》 素描 2022年作 97×137cm
尹林華《永恒的愛》 綜合材料 2021年作 162×130×5cm
【展覽信息】
“共生聚落”青年藝術家元宇宙群展
策展人:裴剛
展覽時間:2023-05-20——12-31
展覽機構:雅昌數字美術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達盛路3號
主辦單位:雅昌藝術網 藝術頭條 雅昌百萬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
參展藝術家:孫曉斌、付豫、尹林華、王茅儼、龍飛良、何結玲、吳童、李丹丹、李梁晨、邵也(邵曉輝)、侯鵬飛、關鍵、刁裕清、吳玉龍、孟濤、定溪(劉偉)、張格聞、李旭、楊曉峰、楊杰、王宇、王雪海、空空(楊國)、蔡科達、袁夢奇、許碩、賈宇豪、趙廣增、趙荷、陳彬、馬境澤、李茜琳、李榮強、林伯強、張晨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