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說好的,這次推文分享星辰班五臺山游學的收獲。
游學回來之后,我好像突然“開竅”了,這兩周時常沉浸在喜悅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那種經歷,就是上初高中的時候,一直覺得某一門課特別難;然后有一天,可能是哪個老師說了一句話你被“點醒”,也可能就是一覺睡醒,你突然發現以前不會做的題一夜之間變簡單了。我現在就是這種感覺。
“開竅”目前能夠直觀看到的,體現在我日常學習藝術和工作領域, 更多的目前還未知。我的芭蕾老師說我“終于從一只呆鵝變成了有靈魂的鵝”,鋼琴老師說我“對音樂歌唱性的理解比之前更強了”;過去一周,我還進行了三場“高難度談話”,都是一不小心會談崩的那種,結果都沒崩,都在我的預期之內;還想明白了大目標切分成小目標之后,落實到眼下,最近2-3年要做的事。
好興奮,仿佛一夜之間自行車換摩托車。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即使是小悟也是令人欣喜的。 這幾天馬不停蹄地記錄下來隨時涌現的靈感、寫規劃,打字都嫌慢,對著訊飛語音轉文字。劉同學提醒我悠著點注意休息,別把自己累到了,到時又要哼唧唧養病。
下周再來跟大家展開講講,具體到做事情上,我“開竅”之后有了哪些心態和方法的變化。今天我們還是回歸到“游學期間”,分享這個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收獲——我對“學習”的理解又一次升級了。
去年8月的時候,我在《》一文中寫到,我對“學習”的認知經歷了第一次顛覆式轉變。以前我是一個方法論控、原理控,我認為如果一個問題沒有解決,說明用的方法不對,只要找到好方法就能解決問題;而且,如果我不了解一件事的原理,我是不會照做的。同時,我自信自己學知識記憶又快又準確,老師講完聽一遍就會,我才不要做什么練習。在另一篇文章《》中,我講到了一個發生在眼前的案例,丁老師讓我看到了練習的意義,原來“聽懂了,會做”跟“已經重復做過5000次”,真的不一樣。
那次轉變讓我能夠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功課了。以前我學習都是看一遍書、聽老師講一遍課,我就覺得我會了,然后再去學下一個。因為看到了“重復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力量,我很大程度上放下了對學習的傲慢,開始認認真真做好老師留給我的每一個細微的練習,每天重復。
這一次在五臺山的游學中,我對于學習又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以前,即使是在“練習”,這些知識的獲取方式也是來源于書本或者是老師講課。即我認為,只要我聽厲害的老師講課,深入閱讀書籍,并且把老師講的內容去實踐、把書中寫到的內容去實踐,這樣的學習就已經足夠了。
這一次我發現,相比于讀書和聽老師講課,更高階的學習方式是“體悟”。
“體悟”包含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體驗”,第二個是“領悟”。一個從小生長在內陸地區的小孩,即使他通過互聯網看過大海的圖片,看到書上描寫大海是“一望無際的”“波光粼粼的”“波濤洶涌的”“浩瀚的”,聽別人說海風是“濕濕咸咸的”,他很用力地使用大腦去想象,也很難想象出真正站在海邊是什么感覺。
我們人類通過眼睛所見畫面、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觸碰感知來獲取信息,再經由頭腦加工處理這些信息;有時候頭腦還會憑空制造出來一些想法。體驗只有親身去經歷才有,只有身臨其境,把眼耳鼻舌身意都用上,你才知道“哦,原來大海是這樣的”。你“哦”的時候,就是“領悟”了。在這一刻,“大?!边@個詞,從一個抽象的文字,從圖片,從別人嘴里的故事,到了你心里知道有這么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體了。
別人再怎么跟你講,或者是從書本中讀到,都僅僅是“用眼睛或者用耳朵,看到或者聽到的信息”進行解析,這些信息是不夠全面的。有時候,說者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腦補出來更多情境,以便于聽者理解,但“腦補”的信息終究是有缺失的。
別人跟我們講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捕捉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同時用自己的經歷去對照。為什么我們經常會看到互聯網上社交媒體評論區有人評論是“假的”?為什么總是見到一些人會說出我們覺得“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人”那樣的話?
因為在他的世界里,他沒見過,他身邊沒有這樣的人、事、物,也沒有人教過他“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于是他就會覺得:這一定是假的。他并沒有錯,他只是身不由己。
我很難描述在游學的過程中我究竟“體驗”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為當我寫出來,它就從我心中那個實實在在的大海,變成了抽象的文字。就像是我為了跟你講山是什么樣的,每個地方有多高,于是畫了等高線;但等高線只是圖片,畢竟不是真的山。
我們用很多方式來解釋這個世界,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有科學,有宗教,有哲學,還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學問。我曾經試圖找到一個我能夠依賴的、能夠完美解釋“世界的真相”的學問,具體到自然規律、商業運作的規律、人性的規律,但是后來隨著接觸的越來越多,我發現原來它們都是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解釋方式,但它們不是世界本身。
就好像上中學的時候,比如你在1班,1班的數學老師和2班的數學老師講同一道題目的時候,講法是不一樣的。也許你聽1班的老師講課你聽不懂,但同樣的知識點,2班的數學老師換一種講法你就聽懂了。也有的人和你相反,他在2班上課,但是他聽不懂自己的老師講課,他就覺得你們1班的數學老師講的特別好。
但你要知道,無論是1班還是2班的老師,他們都不是“數學”本身。你只是通過他們的講解,對數學產生興趣,并且由此窺見數學的一角,淺淺地理解了某個公式或者公理。他們是帶你認識數學、啟發你對數學感興趣的人。
我盡力地用這兩個隱喻來表達我的意思,如果大家看不懂,那就是我寫的不夠好。
在“大海”的那個故事中,我就像是那個一直生活在陸地中的孩子,其實這次游學我也沒有見過“大?!保俏矣鲆娏艘恍┰浾鎸嵰娺^“大海”的人,聽他們講述“大?!?,跟我在書上看到文字、在網上搜到的“圖片”都不相同;我還吹到了“海風”,聞到了海的氣味,雖然并沒有親眼看到它,但是“大?!边@個概念比起文字和圖片,對我來說已經更加立體了。
在“數學”的那個故事中,以前我們大家普遍都讀的是1班,都是按照1班老師教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我在游學的時候,有幸聽聞了2班的老師講課,覺得很有趣。2班的老師讓我知道,原來“數學”還有這樣的一面??!
這里的“大海”和“數學”都是隱喻,你可以把主體換成“生命觀”或者“世界觀”。
(雖然感覺還是沒有表達清楚,但我真的已經盡力了)
游學返程的時候,老師給我留了一個特別的功課,是“多跟人打交道”。
我不解。
這周回來之后反復思忖,我好像明白了老師的用意。我現在做的是傳播學大類的工作,未來想要去往的人生方向,也是傳播智慧、讓人們內心安定。如果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眼里只有自己,我不知道大家的處境如何,是很難完成這個愿望的。
我首先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然后要活成形形色色不同人的樣子,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我靠近誰,就是誰的樣子,他們才會跟我親近,愿意聽我講話,愿意相信我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更有智慧、內心更安定”的辦法。
所以我要真實去看見、去體驗不同的人的人生,跟他們打交道,把心放在他們身上,知道他們為什么痛苦,理解他們為什么不安,看見他們,我才能夠把他們引領向更好的方向。
因此,我的功課是“看見他人”。不是隔著屏幕看見被互聯網過濾過的人,而是實實在在去觸碰鮮活的人,走進他們的心里。
我的境界還沒到能夠愛所有人,就先從身邊人開始練習了。這段時間為此做出的新的變化有:每兩周一次,陪伴小表妹初中階段養成好的學習與閱讀習慣;有每周一次,支持朋友、幫助她梳理清楚自己的事業;有每天一次,在功課群里評論同修的功課;有目之所及來到我面前的人,盡量提醒自己,做到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歡喜。
就是感覺,有了“體悟”之后,視野變開闊了,不再拘泥于眼前當下的工作、工作關系、訂單、營收。我的世界從“我自己”的范疇,擴展到了“我們”,包含了我和家人、我和朋友;從書本、電腦和課室中走出來了,走到了現實世界。
好難啊這篇文章寫的55555,絞盡腦汁把抽象的東西用隱喻來表達了。要是我沒有寫清楚以至于大家看不懂的話,就忽略今天這一篇吧。下周講“開竅”的都是實實在在落地的方法,一定能看懂!就醬~
我們下周四14:00見~
我出了一本新書,鏈接在這里:
適合大學生以及畢業0-5年的職場新人,以及對未來規劃感到迷茫的同學閱讀~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購買~
截至本周一14:00評論區留言贊數最高的5位小伙伴是:進之,不知所措的書單狗,李昭,ccc,Rose。喵已經私信要過地址啦,書會在回復地址一周之內安排寄出~
今天會繼續在評論區選5名留言點贊最高的小伙伴贈送這本書(截止到下周一14:00),名單在下一次發推文時公布,歡迎積極參加呀~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