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虛靈 幽深曠達——黃秋園中國近現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黃秋園
黃秋園,江西南昌人,字明琦。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晚年別號退叟,自幼聰穎過人,喜讀書嗜書畫。九歲入中學,十二歲從左蓮青學畫,隨其師法古人佳作,遍游廬山、三清山、武夷山。后為生活所迫輟學,在裱畫店當學徒,得觀古今名家之作,眼界漸高。二十歲前后漸露頭角,開始在武漢、長沙、濟南、廬山等地舉辦展覽。后又考入江西裕民銀行。任檔案文書。抗戰期間曾在贛南秦和、寧都、吉安、贛州辦展,影響甚大,畫被搶購一空。三十二歲時著力界畫、學仇英、二袁,又法范寬、郭熙,能形神具肖。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20世紀50~60年代,正是黃秋園精力旺盛,藝事勇猛精進,藝術觀也逐漸形成的時期。1961年創辦“南昌書畫之家”、"江西個山書畫研究會”,被推舉為“南昌國畫研究會”會長。1962年赴南京、上海求師訪友,眼界大開,其功力和素養為同道首肯,傅抱石曾譽其為“江西一枝筆”。1970年提前退休,傾全力于畫事,開一派山水新風。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黃秋園擅山水、人物、花鳥和界畫,以山水成就最高,所作多積惠大畫,繁密豐茂,氣勢雄偉,渾厚華滋。他生前鮮為人知,曾有詩曰,“人家盡向終南往,誰肯林泉賈隱君。"“幽陂像壑憑誰問,惟有春風過嶺來。"是其境況的寫照。1986年他的遺作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轟動畫壇。他的山水畫全面地繼承了傳統山水畫的藝術語匯和藝術精神,再現了程式語言的動人魅力,表現了深邃的境界和博大的氣勢。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此圖是黃秋園郁密深厚一路風格中的代表之作。與黃秋園大多數作品一樣,畫面采用近于方形的幅式,構圖飽滿充實,有現代感。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在整幅的勾皴點染中,強化了墨的韻味,較多地使用了積墨法。作者吸收了黃賓虹的積墨法,但有所變化和發展。首先,他不使用宿墨,他認為宿墨雖能增加畫面的厚重感,但墨色混濁無光,不宜達到他所追求的蒼翠欲滴的效果。這里他反復多次地運用干、濕、濃、淡之墨,層層疊加,縱橫交錯。遠山近石和草叢樹木,常以重墨醒之,以增加層次感。部分墨線反復勾勒,或繁而不亂,或亂中求理,處處見筆,處處見墨,蒼茂而空靈。縱觀全畫,整體感強,氣勢大,意境深邃,一片點和線的交響世界。黃秋園發展了王蒙,龔賢、黃賓虹以來的山水畫,建立自家法門。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該畫在章培的表現上尤為突出,畫中山石樹木、茅舍相互掩映,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石的用筆毛澀,蒼茫渾厚,草木茂盛繁蔭,或遠處迷蒙津漫,或近景華滋潤澤、蒼翠欲滴。一隱士策杖獨行其中,尋幽探奇,陶然忘歸,令人頓生出世之想。畫中屋舍、浮云、流泉、秋樹、小徑是全畫的活眼,能使作品靈動起來,體現出山川之靈秀、草木華滋,清幽空寂的藝術效果。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江山雪霽圖》是黃秋園山水畫的精品,在中國冰雪山水畫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傳統山水畫中,表現冰雪無非加粉和留白兩種手法,似乎還沒有表現冰雪的皴法。黃秋園在生活中發現,太湖石瘦、透、漏、皺的特點極易入畫,遂結合傳統皴法,創出了獨特的表現冰雪的骷髏皴。該畫即是以此法繪出,表現秋末冬初雪后山川的鴻篇巨制。
作者善畫大畫,往往畫幅愈大愈能見其經營構圖、結構的過人本領。此作峰巒突起,氣勢雄偉;山川、林木、屋舍、小橋、飛瀑、流泉,有主次,有起伏,有呼應,有向背,有聚散,有隱現,有輕重,有虛實。景物繁多而不雜亂,上下左右前后參差變化而氣韻相貫,作風謹嚴而不失空靈。整幅以骷髏皴法畫成,且多以淡墨為之,營造出雪霽山野晶瑩、皎潔、清冷的氣氛。古木從郭熙蟹爪法變化而來,虬枝更加繁密有致,穿插挪讓中更見精湛人微的功力。周圍再以淡墨罩染,便成寒山煙林的意境。唯畫中點景的人物、屋舍、秋樹能增添些許生氣,如夢如瓊樓玉宇的仙境,又是可居、可游現實中的山林,是中國畫史上獨樹一格的冰雪山水畫作品。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這幅《秋山圖》可以代表黃秋園的藝術風格,那就是構圖飽滿,點線密集,以古為師。從風格來看,這幅《秋山圖》有元人筆意,也有清初石濤的風格。他通過這幅作品展示出深厚的筆墨功底。
構圖飽滿的作品容易讓人找不到重點,畫家在創作的時候也容易出現筆墨節奏上的混亂。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在細密中保留“氣口”。氣口也叫起眼,簡單講就是畫中要有虛實相生的地方。虛和實不僅僅是對比的關系,也是互補的關系。這幅畫中密林間的茅舍和瀑布,都是舒緩節奏的地方。畫中需要出現可以讓人“喘氣”的地方,這一點十分重要。如果一幅作品到處都是厚重的墨色,那就會產生一種呆滯的感覺。適當的留白,就是氣口。留白的存在讓畫中氣脈貫通。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點線密集用好了是優點,用錯了就是缺點。在山水畫中,存在點、線、面三種筆墨關系。點和線共同作用在畫面上表現山的氣質和山的質感。古人覺得山水有魂,像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個體,畫中草木繁茂就是生命力的外放。點和線的排布與交錯強調了時令特點,也展示了黃秋園的胸中丘壑。學石濤的畫家有很多,黃秋園把石濤作品中的自由感盡情表現,再結合元代畫家的審美特質,在濃重筆墨之間飄散出雅逸情懷。好的作品都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于這幅《秋山圖》而言,黃秋園用一座頂天立地的高山,訴說了他對自然山林的眷戀。這份眷戀就像秋天的山水一樣,深沉內斂。看到這里,就讀懂了黃秋園在創作中的感受。有的時候,欣賞一幅畫的過程是讀懂一個畫家情懷的過程。畫家的情感會滲透在作品之中,等待那個懂他的人出現。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黃秋園一生默默無聞,他還能堅持創作,也許就是因為他周圍有懂他的知音,讓他有創作下去的動力。很多人用“借古開今”形容黃秋園的作品,這個說法十分恰當。學習前輩名家的藝術風格,要像黃秋園那樣,懂得去借鑒而不是去簡單地模仿。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此幅《江灣垂釣圖》為黃秋園先生1976年作,是黃秋園郁密深厚一路風格中的代表作之一。畫面采用近于方形的幅式,構圖飽滿充實,有現代感。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在整幅的勾皴點染中,強化了墨的韻味,較多地使用了積墨法。作者吸收了黃賓虹的積墨法,但有所變化和發展。畫中反復多次地運用干、濕、濃、淡之墨,層層疊加,縱橫交錯。遠山近石和草叢樹木,常以重墨醒之,以增加層次感。部分墨線反復勾勒,或繁而不亂,或亂中求理,處處見筆,出處見墨,蒼茂而空靈。縱觀全面,整體感強,氣勢大,意境深邃,一片點和線的交響世界。黃秋園發展了王蒙、龔賢、黃賓虹依賴的山水畫,建立自家法門。
黃秋園中國近現名家大紅袍畫集
該畫在意境的表現上尤為突出。畫中山石樹木、茅舍相互掩映,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石的用筆毛澀,蒼茫渾厚,草木茂盛繁蔭,或遠處迷蒙漶漫,或近景華滋潤澤,蒼翠欲滴。整幅畫面布局精巧,以色補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涼意和蕭瑟都展露無遺。尋幽探奇,陶然忘歸,令人頓生出世之想。畫中屋舍、浮云、流泉、秋樹、小徑是全然的活眼,能使作品靈動起來,體現出山川之靈秀、草木華滋、清幽空寂的藝術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