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
去年九月,因疫情耽擱的助學走訪終于能夠重啟了。走訪前我查看孩子們的檔案資料時,忍不住一遍一遍翻看過去的老照片,那一張張陽光燦爛的笑臉,那些美好溫馨的時刻,仿佛又重現眼前。
我第一次參加走訪是七年前,遇到的第一個學生是位叫嘉嘉的小姑娘。我們去的時候她沒在家,等了不一會兒,伴著說笑聲,一輛二八大杠自行車進了院子,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嬉笑著從自行車上蹦下來,跳著跑進了屋子。午后的陽光正燦爛,灑在蹦跳的嘉嘉身上,黝黑的小臉上綻放的笑容,比陽光還要耀眼。
那一刻被我的雙眼繪成圖畫,至今留存在我的腦海中。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一個孤困孩子該有的樣子。
這幾年里,我陸續走訪過很多這樣的孩子。盡管看到世間各種各樣的不幸和磨難,但孩子們的笑容總是帶給我許多溫暖。
昕昕也是一個愛笑的女孩子,笑起來特別甜,第二次走訪時我給昕昕拍的照片被譽為“最迷人的微笑”—— 自然、童真又有愛。第一次見昕昕,她才小學六年級,比較認生不愛說話。但每年寒暑假的走訪都給了我們陪伴和關懷昕昕的機會,熟悉之后,昕昕就展露出了開朗大方的一面,跟我們的小志愿者之間總是有說有笑。
她生病的媽媽和年邁的姥姥都是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屋子里雖然陳設簡單,但窗明幾凈,還種了很多的綠植和鮮花,養了小魚兒。每次在這個家中停留,我們都能感受到溫馨的愛、蓬勃的生機和美好的希望。
昕昕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中慢慢長大,今年已經要升入大專學習,我們的陪伴也將由仁愛助學大學生組接棒了。很遺憾最后一次走訪沒能親自看望昕昕,但看望她的志愿者回來分享說“家中剛剛裝修得更加整潔干凈,媽媽依然那么樂觀積極,孩子也越長越漂亮,對未來滿懷期待”,讓我由衷地為她們越過越好的日子感到高興。
在短暫的一生中,能夠有那么幾年,與陌生又有緣的孩子們一起成長,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幸事。這幾年中,無論是入戶走訪,還是做后勤支持,甚至是遠程的關懷,我都不愿錯失任何一次能參與助學活動的機會。一年年,孩子們長高了,長大了,照片中的我,頭發也越來越白了。
常常有人問我,你的動力來自何處?
我說,我的動力很大部分來自孩子們,來自他們給予我的溫暖笑容。
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我們無法逃避,但走訪中我卻看到了人間真情。我認識了嘉嘉的大姨和姨父、芮芮的大伯和大媽、佳佳的舅舅和舅媽、然然的姑姑以及其他照顧著自己非親生的孩子們的親屬,他們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孩子們無私的愛與支持;還有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給了孩子們父母般的愛。這些真情的流動,常常令我的眼睛濕潤,讓心底里埋藏的柔軟情愫涌動。
走訪的過程中,我也常常被那些孩子以及他們家庭面對生活的態度所感動。或許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是不幸的、是受助者,但是在心靈的層面,他們是我所敬佩的強者,面對一張張笑臉,我看到了他們“打不敗的倔強”,每次走訪后,我都像是被注入了這種能量而變得堅強。
在加入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之前,我從一個自信激情的年輕人不經意間成了一個“四十而惑”的迷茫中年人,面對著的是不省心的孩子,左手握右手的愛情,還有衰老固執的父母。我曾思索,生活是否會從此無意義地向前奔流,開始變成了“熬”?熬過中年、熬到沒有力氣,一輩子就過去了。
但自從遇到了基金會,遇到了助學項目,遇到了孩子們,以前的一切漸漸地不再讓我迷茫。我明白了所謂的叛逆,是孩子盡力成長為一個自立的人、發展獨立完整的人格的過程,讓我看到青春的自己。中年的愛情沒有了你儂我儂的黏膩,卻有了心有靈犀的默契,滿是白發和皺紋的我們,依然是彼此眼中鮮衣怒馬的美少年。我也理解了父母固執下掩藏的深沉的愛,在疾病衰老面前,他們急于對我傾其所有,這份愛的迫切表達,如今讓我充滿了感激。生活里曾經有的抱怨、挑剔、憤懣和無奈,如今被喜悅、感恩、珍惜和希望替代。
有幸遇到了孩子們,他們像一道光,溫暖了我,照亮了我,讓我能欣然接受命運美麗的饋贈,露出燦爛的笑容。
有幸遇到了孩子們,他們像一道光,溫暖了我,照亮了我,讓我也能像他們一樣,成為一道光。
紅青 | 撰稿
sissi | 編輯
千里芳草 | 校對
宛利杰 | 美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