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安市南郊的一座明代大墓中出土了一方壙志,名為《大明秦世子暨妃張氏合葬壙志》。所謂壙志就是墓志,記載了墓主人生卒年月,并對其生平事跡給予概述。壙志顯示這座大墓的墓主人為秦世子朱存樞。朱存樞不是明朝最后一代秦王嗎?《明史》明確記載,他在萬歷年間襲爵,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破西安,朱存樞降于賊,偽授權將軍,從行北京。怎么就成秦世子了?
位于少陵原附近的樊川公園
如果他不是末代秦王,甚至連秦王都沒當過。那么末代秦王究竟是誰?《明史》為何要將他記成末代秦王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捋捋這個問題。
秦世子朱存樞
朱存樞,生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正月初十,為秦肅王朱誼漶庶長子,生母秦肅王第一妾李氏。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獲得賜名。
其父秦肅王朱誼漶子嗣眾多,有史可查的共有五子:朱存樞、朱存機、朱存極、朱存楅(音bi)、朱存檥(音yi)。秦王妃韓氏無所出,所以諸子之中居長的朱存樞理論上是秦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然而按《皇明祖訓》規定,應當先授予相應爵位,待父王、嫡母年滿五十之后再晉封世子。
由于朱誼漶的祖父秦宣王朱懷埢(音quan)以再從侄的身份,由鎮國中尉入繼大宗,故在《宗藩條例》出臺后被認定為冒封,子孫必須按照其原爵位逐世降襲,正常情況下朱存樞兄弟能獲得的爵位為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已經幫庶兄成功運作為郡王的朱誼漶,自然不愿接受這等爵位,于是乎與朝廷就此問題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極限拉扯。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他上疏為12歲的朱存樞請封。
此時署理部事的禮部左侍郎李廷機,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朱誼漶是《宗藩條例》出臺之后入繼的親王,不可與父死子繼正常襲封的親王相比,其庶長子應當或先授予奉國中尉之位,或等到母妃年滿五十無出之后直接封世子,不可輕授郡爵。且《宗藩條例》出臺后,包括秦藩在內共有九府屬于小宗入繼,這其中有三家只有庶子沒有嫡子,若準了秦王的請封,其他兩家必然會群起而效之,如此就會多出三家郡王,輩復一輩,王爵必然會泛濫。
西安杜甫紀念館
然后,李廷機給明神宗算了一筆冊封郡王之后的經濟賬,在他看來歲祿只是小頭,大頭在郡王相關的禮制支出:
“雖祿米只照原爵關支,而封一郡王,即有一郡王之銀冊、銀印,又有郡王妃之銀冊,又有教授、典膳、民旗、民尉俸給供應等項銀。今當內外公私萬分匱竭之秋,臣部每為王府題覆極力磨勘細至,名糧不敢輕與。今此一事,不獨秦藩,更有諸藩,不惟國典,尤關國計。”(《明神宗實錄》)
最后李廷機以“以追封之恩報禮宜重,首藩之體作法宜端”為由,請求明神宗明諭秦王,要求他遵守法度。結果皇帝陛下直接給他來了個“不報”,也就是將奏疏留中。當然在禮部的反對下,朱誼漶這次請封的企圖也沒能達成。
首戰告敗,可朱誼漶并不氣餒,又屢屢為此上疏,四年間“具疏七懇”。明神宗以其“情辭懇切,且屬首藩”,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特恩準許朱存樞受封郡王,下旨讓禮部趕緊起來干活。
禮科給事中邵庶高舉禮法旗幟,并提出“諸藩所觀望者,唯秦而已。秦為戎首,以破例為例,則后之援例者且紛然,而未有已也例,為諸藩共守之法”將皇帝的意見封駁。然而明神宗再次祭出“不報”手段。
次日,禮部尚書李廷機也上疏據理力爭,在奏疏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示“幸門日開,雖視為一時之權宜,而其末流有莫知底止者矣。毋使天下后世謂藩封之壞自臣等而始,是臣等所不禁為此喋喋也”。結果明神宗依然“不報”。
當年十二月內閣首輔朱賡也入場提出反對意見。面對洶洶輿情,明神宗雖然能以“不報”,進行無言的反擊,可終究無法違逆大勢。朱誼漶的奏請再次失敗。此后朱誼漶雖然多次上奏。但都一一被駁回。
西安清涼山森林公園
直到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朱誼漶與王妃韓氏都年滿五十,朝廷才同意朱存樞受封秦世子。
庶人以外的正常宗室,都要先授爵才能成婚。朱存樞的爵位一直沒能搞定,故而即便此時他年已24歲,依然未婚。所以在受封世子的同時,選東城兵馬副指揮張元祥長女張氏為秦世子妃。次年七月正式受封。
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朱存樞去世,此時朱誼漶依然在世,是以至死他都只是秦世子,沒當過哪怕一天的秦王,自然不會是末代秦王。
“世子諱存樞。萬歷二十年正月初十日,母第一妾李氏庶生。萬歷二十五年三月十六日賜名。萬歷四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冊封為秦世子,會選東城兵馬副指揮張元祥第一女張氏為配,同日冊封為秦世子妃。世子崇禎二年三月初五日以疾薨逝,享年四十。妃張氏,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初六日薨逝,無出。上聞,輟朝三日,諭祭,特命有司治喪葬如制。懿安皇后等并賜祭焉。崇禎三年十月初十日良吉,合葬西安府成寧縣鴻固原之次。嗟嗟!世子以宗室至親,享有儲位,允為藩輔,富貴兼隆,宜永壽年。溘焉長逝,豈非命耶?!爰述其概,納諸幽室,用垂不朽云。”(《大明秦世子暨妃張氏合葬壙志》)
秦景王朱存機
來自《明史》的末代秦王,現實中的秦世子朱存樞終究沒能熬過老爹,倒在了世子位上,關鍵還沒留下子嗣,如此就便宜了弟弟們,居長的朱存機從中脫穎而出。
朱存機,生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八月初五,為秦肅王朱誼漶庶三子,生母張氏。雖然是親王之子,可正常情況下只能受封最低等的奉國中尉。所以秦肅王朱誼漶拖著沒給朱存機兄弟請封,直到忙完長子朱存樞的身份問題,才集中精力為其余諸子忙活。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在他的奏請下,明熹宗秦藩為“首藩”,特準朱存機四兄弟受封郡王爵位一世,也即這個郡王爵位屬于恩封,而非正常的世襲封爵。即便如此,禮部依然拖著不肯辦理,以至于明熹宗忍耐數月之后怒氣勃發地下旨訓斥禮部。
“(五月)戊午……禮部奏請冊封岷王等王。得旨:‘秦王請封存機等郡爵,特旨已久,何不覆奏?著今歲同各府一并差官,后不為例。’”(《明熹宗實錄》)
大雁塔
這下算是捅了馬蜂窩,禮部在題覆中,聲討秦王朱誼漶“擅紊祖宗成法,濫開孽庶覬覦”,指謫皇帝企圖以“一朝之特旨,易二百年來遵行之舊章”,要求明熹宗收回成命。
明熹宗接到禮部題覆一下子被氣笑了,你們這群衣冠楚楚的大小臣工,個個都享受著恩蔭,卻有臉指責朕開特恩。冊封秦王諸子為郡王屬于特恩,難道“恩蔭”就不是特恩了?給你家子孫恩蔭的時候,怎么沒見你們上疏嚴拒啊!所以滾回去給朕干活去,別再嘮嘮叨叨了。
然而禮部就是硬頂著不干。即便是東林黨被清剿,所謂的閹黨上臺后,依然沒有在這方面松口。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紫禁城再次發生大火,前朝的核心三大殿第三次命犯祝融,被燒成白地。鑒于紫禁城的地位,明朝政府很快對其展開修繕復建和新建工作。受財政拖累,這次大修歷經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歷時長達20年,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才完工。在此過程中,宗室多次捐獻助工銀。
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秦、晉、周、鄭四藩同時捐獻助工銀。秦王朱誼漶在捐獻白銀一萬兩之余,又以四個兒子的名義捐獻五千兩。此舉意欲何為,可想而知。
禮部對此熟視無睹,直接引經據典的覆奏,并提出秦王之子都年過三十了,就因為這封爵問題到現在依然沒能婚配,這當父親的于心何忍,陛下又能心安?這次明熹宗終于被說動,下旨讓朱存機等人領受奉國中尉爵。
皇帝和禮部已經這么說了,朱誼漶還能怎么辦,只能接受這一結果,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秦王子存機等,又進銀五千兩助工。先是,秦藩以中尉進封,其諸子例仍襲中尉,乃覬覦王爵,展轉瀆擾,至使其子三十婚配未舉。又因進銀助工,希如初請。禮部據例其覆。得旨:存機等俱照例封奉國中尉,準令選婚,不得復有他覬。”(《明熹宗實錄》)
西安永寧門夜景
本來到這一步估計朱存機也應當是認命了,結果大哥送了一個超級大禮包過來。崇禎二年(1629年)九月初一,也就是前一任秦世子朱存樞去世半年之后,朱存機被正式冊立為秦世子。朱誼漶的次子一直沒有被提及,說明應當早早夭亡了,且沒有同樣沒有子嗣,所以才輪到朱存機這個老三當世子。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二十五,秦世子朱存機正式襲爵,王妃為西城兵馬司指揮張崇禮之女張氏,《崇禎長編》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丁丑”條,有張崇禮晉封西城兵馬司指揮的記載。
然而朱存機這位第十四代秦王在位時間并不長,據壙志記載他薨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七,在位3年,享年47歲,朝廷賜謚曰景。
“壙志王諱存機,乃秦肅王第三子,母次妃張氏。萬歷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生。崇禎二年九月初一日冊封為秦世子。崇禎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襲封為秦王。崇禎十四年二月初七日未時以疾薨逝,享年四十有七。女一未適。訃聞,上輟朝三日,遣官諭祭,命有司治喪營葬如制。謚曰景。東宮及文武百官皆致祭焉。以崇禎十五年正月初三日,葬于韋曲里之陽。嗚呼!王以天潢懿親,為國藩屏。宜享長年,永保西秦。如何奄忽,而景命之不遐也!存隆其實,光曜其聲。如終之際,于斯為榮。王可以暝矣!爰述其概,敬勒貞珉,用垂不朽云。”(《大明宗室秦景王壙志》)
末代秦王朱存極
秦景王朱存機去世時明朝還沒有滅亡,西安尚未落入闖軍之手,說明他并不是末代秦王。《大明宗室秦景王壙志》提到朱存機只有“女一未適”,也就是說身后沒有留下可供襲爵的子嗣,是以最后一代秦王不是他的直系后代。那么末代秦王究竟是誰呢?
康熙版《陜西通志》給出了答案:
“嗣王名存極,景王弟。因景王無子,立之。崇禎十四年襲封。十六年十月十一日,闖賊李自成破城,被執,尋遇害。”
西安鐘樓
《陜西通志》的記載,與秦景王壙志的內容高度契合,且無論是《崇禎實錄》,還是《清世祖實錄》,都記載明清鼎革之時有秦王在位。所以《陜西通志》的這一記載可以認定其真實性,即末代秦王的名諱為朱存極。他在秦景王薨逝后,以兄終弟及的方式承襲秦王。至于襲封的時間為何會如此緊湊,估計與當時陜西的局勢有關。
陜西是明末農民大起義的策源地和主戰場,崇禎年間,起義軍在陜西可謂是七進七出,將地方攪得天翻地覆。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義軍由鞏昌府所屬徽州(今甘肅徽縣)、階州(今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突入略陽、沔縣,殺到西安左近,對位于少陵原上的秦藩祖塋造成不小破壞。
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明朝最后的希望、陜西三邊總督孫傳庭率秦軍出關,與闖軍對壘于郟縣。結果因后勤出現問題,導致明軍先勝后敗,闖軍趁勢掩殺數百里。十月初六,闖軍一鼓作氣拿下關中的東大門潼關,孫傳庭殉難。
西安向李自成敞開懷抱,城中軍心、民心皆不可用。十月十二日,西安守將突然叛變,打開城門迎闖軍入城,西安就此淪陷。巡撫馮師孔、按察使黃絅、長安知縣吳從義、西安右衛指揮崔爾達、秦府右長史章世絅等自盡殉國。秦王府也被李自成征用,成為大順王宮,并冊封秦王朱存極為權將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 改元“永昌”。隨即揮師東下目標明朝統治中樞:北京。秦王朱存極等一系列明宗室成員被裹挾其中,見證了北京陷落,明朝滅亡的整個過程。
秦王府城墻遺存
關于朱存極這位末代秦王的結局,史料記載多有不同。《清世祖實錄》提到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及清軍大戰于山海關之時,包括崇禎帝三個兒子,晉王、秦王、漢王(當為韓王)及部分郡王在內的明宗室成員,曾在順軍之中現身,目的是為借他們之手勸降吳三桂。《崇禎實錄》稱,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時,這部分明朝宗室隨其一道西行,在山西被殺害。《南明史》則稱,他們在北京城破之后被清軍俘虜,順治三年五月與降清的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等一道遇害。
《清世祖實錄》順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的一則奏報,讓阿越更趨向于后者,即朱存極死于清廷之手:
“乙亥。內大臣何洛會、狹督孟喬芳等奏稱:故明秦王有子二人,其一現在西安,一為土賊所擄。得上□曰:見在者,著送至京師。”
《陜西通志》含含糊糊地“尋遇害”,只不過是出于避諱,為掩蓋朱存極遇害的真實原因,而不得不采用春秋筆法。《明史》之所以在末代秦王的名字上故弄玄虛,一方面固然與明末清初時期明宗室相關的史料混亂有關,更主要的原因估計是為了掩蓋他們當初違背諾言的罪行。
阿越說
南明時期還有一位秦王,名為朱存(木釜),他的身份比朱存機、朱存極兩代秦王還晦澀。有史料稱其為秦肅王朱誼漶的庶四子,然而他并不在《明實錄》有確切記載的朱誼漶諸子之中,且朱誼漶的庶四子很可能就是末代秦王朱存極。是故關于他的身份,有三種可能:一是朱存楅、朱存檥二人中一個,只不過被誤記;二是序齒在朱存檥之后的朱誼漶子嗣;三是本身秦藩的普通宗室成員,出于政治需要冒認朱誼漶之子,或者就是《清世祖實錄》提到的朱存極之子(如此當稱之為朱輔X,最后一個字為火屬)。
弘光元年(1645年),孫守法奉朱存(木釜)起兵,開府五郎山,稱漢中王。隆武二年(1646年),入見隆武帝,后被武大定奉入四川。永歷四年(1649年),被趙榮貴奉為秦王,隨即因兵敗階州,投紫水河而死。至死,這位秦王都未能回西安,看一眼秦王府。
自洪武十一年(1378年)秦藩始封君秦愍王朱樉之國西安,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闖軍攻破西安最后一代秦王朱存極被俘,266年間秦王家族在西安共承襲11世十五王(不算追封諸王)。帝系方面,不算老朱這個老祖宗,也傳承了11世十五帝,“由”字輩與秦藩的“存”字輩為同輩,且最后兩任皇帝也是兄終弟及,這種神巧合也是沒誰了。
陜西省人民政府
至于金碧輝煌的秦王府,在西安被攻陷,朱存極淪為階下囚后,數百年來在西安城區格局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先是成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王宮。清初被圈進滿城,成為西安滿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度作為駐防八旗的校場。辛亥革命后,滿城被拆除,秦王府舊址成為陜西省政府駐地,并幾度易名,被稱為“紅城”、“新城”。西安事變時,新城為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指揮中樞,老蔣也被拘留于新城黃樓。建國后,成為陜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并開辟新城廣場。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