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倫經眼古經圖錄》
從公元5世紀北朝早期寫本《妙法蓮華經》,到國家珍貴古籍晚唐五代刻本《妙法蓮華經》;從曾經躋身日本重要美術品之列的敦煌初唐寫本《維摩詰所說經》,到鼎鼎大名的五代后晉曹元忠刻《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像》……眾多珍稀敦煌寫經、早期刻經第一次完整高清披露!一冊在手,如同打開真實的高古頂級藝術世界,如入晉唐法書門徑,如沐敦煌千年春風。
此次刊布的29件攝人心魄的晉唐寫、刻經精品,時間涵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吐蕃統治河西時期、歸義軍時期,均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流通的高古寫、刻經銘心之作,從文物、文獻、學術、藝術價值上堪補國內外館藏敦煌寫經、早期刻經之遺。
《伍倫經眼古經圖錄》所收內容全部采用高清數位圖片,每件作品都做全卷的完整展示,超清原大原色彩印,纖毫畢現,完整且客觀地反映了這些傳世絕品的真實狀態,便于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書法愛好者各取所需。“條記目錄”部分以敦煌寫經的標準著錄方式,記錄每件作品的名稱、卷次、尺寸、外觀基本特征、抄寫年代、重要題記、出版著錄、收藏題跋等內容,為古寫、刻經的研究與鑒定提供便利。
《伍倫經眼古經圖錄》
方廣锠,李際寧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3年3月初版初印
北京雅昌藝術高清精印
八開藍色布面燙金硬精裝
55.5印張(424頁)
定價:980元
首發特價:600元
(6折特價,僅一周)
非偏遠地區順豐包郵
長按下圖掃碼購買
·藏品詳解·
1.伍倫37號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
公元947年 歸義軍時期刻本
32×46cm
曹元忠(?-974年)是五代后晉時期的第四任敦煌歸義軍節度使,也是掌權時間最長的歸義軍節度使。其在任三十余年間,保障絲綢之路通暢,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支持佛教,開窟造像,大規模雕印佛像、佛經。藏經洞中塵封了三種他舍資雕造的印刷品:大晉開運四年(947)《大圣毗沙門天王像》、《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天福十五年(950)《金剛經》。據統計(文獻數據來源: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大英博物館收藏3件,大英圖書館收藏1件,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8件,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1件,共13件(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殘片),其中圖文俱全者僅6件。
此件版畫使用整張麻紙印刷,是存世尺寸最大的一幅,亦是品相最完美的一幅。觀音像如白描勾勒,肅穆莊嚴而不失飄逸靈動,造型上延續隋代觀音體態,同時吸取吐蕃統治時期盛行的密教觀音曼荼羅特點,繁復華麗。畫面構圖簡潔,觀音像四周單邊,兩側文字版框以蓮臺立柱形式表現,隨觀音身上的飄帶自然分列,并不刻意追求一致,意趣盎然。
右柱鐫:“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曹元忠造”條記,左柱鐫:“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名。觀音像下發愿文無版框,文曰:“弟子歸義軍節度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等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開國侯曹元忠雕此印板,奉為城隍安泰,闔郡康寧。東西之道路開通,南北之兇渠順化,勵疾消散,刁斗藏音,隨喜見聞,俱霑福佑。于時大晉開運四年丁未歲七月十五日紀。匠人雷延美。”字體粗獷,一如歸義軍時期敦煌寫卷風格。
“匠人雷近美”題名十分寶貴,他是現知最早存姓名于印刷品實物中的刻印工匠。從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天福十五年(949)曹元忠主持雕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知,從開運四年(947)到949年兩年內,雷近美已經由“匠人”升為“雕版押衙”了。同時,發愿文中“雕此印板”之語,作為雕版印刷專用術語首見于印刷品實物。
“大晉開運四年丁未歲七月十五日”正是五代時期后晉-公元947年的盂蘭盆節。“盂蘭”是梵語,譯作“倒懸”,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法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語出《盂蘭盆經》中的典故“目連救母”。虔誠的佛弟子曹元忠選在這一宗教意味濃厚的日子里雕造解救終生苦難的觀世音像和保佑一方安寧的毗沙門天王像,足見其作為敦煌地區統治者希冀于動亂中求片刻安定的愿望。
2.伍倫38號妙法蓮華經卷二
晚唐五代刻本
27×657cm
此經為卷軸裝,首脫尾全,長657厘米,高約27厘米,存13紙。每紙長約50厘米,經文27行,每行16-18字不等。卷尾有邊欄,上下無版框,淡墨欄是后畫的,框高20.2厘米。版端刊版片號,標注方式為上標卷次,下刊版片序號,如“二、十”,其中,“二”是本件的卷次,“十”是版片的序號,各版的版片號標識位置和方式一致,數字“二十”刊為“廿”形。,均以纖細小字標注在版端中部。經文字體取法柳公權,點畫挺秀,骨力勁健,結體嚴謹,刀法穩健,極盡佛法莊嚴。紙張為典型的寫經用經黃打紙,砑光上蠟,墨色瑩潤,猶如新寫。
此五代刻本《妙法蓮華經》卷第二為方廣錩先生《九種早期刻本佛經小記》一文中介紹的印刷品之一,是目前已知的五代以前刻經中最長的一件,也是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年代最早的刻經之一,更是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唯一一件入選國家珍貴古籍的早期刻經。這樣一件極具文物、文獻、藝術價值的早期刻經,在印刷史、文化史、佛教史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不可估量。
著錄:1.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717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10年6月12日。
2.《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二冊,P.26-27,周和平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3.伍倫39號佛名經卷二(十二卷本)
南北朝寫本
白麻紙 一卷
28×504cm
此為十二卷本《佛說佛名經》第二卷,首斷尾全。存13紙,每紙24行,行17字。起“南無相威德王世界名無量聲如來”,訖“南無金色華佛。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有烏絲欄,行間校加字。敦煌寫經中的南北朝寫本相對較少,保存較好且流通于世者十分難得,而公元6世紀早期的《佛名經》寫本更屬鳳毛麟角。此卷楷法整飭,未脫隸意,稍有逸少韻味,行筆柔美雋永,節奏平穩,莊嚴端麗。禮懺佛名經的習慣,自南北朝以來流行于佛教界。《佛名經》將大乘經典中的諸佛名字編輯在一起,進行一誦一禮拜。由于它沒有繁雜的理論思想, 亦可以隨時禮拜懺悔,因此深受僧俗信眾所歡迎。
4.伍倫40號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唐寫本
經黃紙 一卷
24.5×700cm
此卷《佛說維摩詰經》卷二,包括《維摩詰經菩薩行品第十一》、《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維摩詰經囑累彌勒品第十四》。首斷尾全。存15紙,每紙28-29行,行17字。起“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迄“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此卷卷面完好,書寫整飭,行筆流利,字勢飛動勁健,彌足珍貴。卷尾鈐印“南海藏經”陽文印一方。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有一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九十三》,卷尾亦鈐“南海藏經”陽文印。施萍婷先生《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遺書敘錄》認為是康有為的收藏品。
此卷曾為濱田德海舊藏,昭和24年(1949年)5月28日被認定為“重要美術品”。《維摩詰經》是少數在印度佛教中占重要地位,而又完全融入中國文化的佛典之一。從東漢中平五年(188)到唐永徽七年(650)的四百多年間,《維摩詰經》共出現七種譯本和卷帙浩繁的注疏。其中,嚴佛調、竺叔蘭、竺法護、祇多蜜譯本已佚,目前存支謙、鳩摩羅什、玄奘譯本。僧肇《注維摩詰經》卷十評價此經:“言雖簡要,而義包群典”,是在中國最受崇敬的經典著作中的佛教文學典范。六朝至唐五代以前的維摩詰信仰主要在上層世界流布,維摩詰被作為清談名士的楷模,所謂“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其形象藍本正是來自顧愷之。近三百年間,《維摩詰經》一直被士大夫奉為與《易》、《老》、《莊》“三玄”并列的“四書”之一,成為我國中世紀哲學思維的經緯,是詩歌、繪畫、造像常用的題材。
著錄:昭和二十四年(1949)5月28日認定重要美術品,《“重要美術品”認定作品總覽》,日外アソシエーツ株式會社編集,2016年出版,P.229。
5.伍倫41號妙法蓮華經卷七
唐寫本
24.3×560.7cm
此卷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七》,存“觀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部分)、“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首斷尾全。起“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訖“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存13紙,每紙28行,行17字,有烏絲欄。卷面保存完好,楮墨精良。唐楷法度嚴謹,行筆流麗,端莊雋永,與國詮書《善見律》有異曲同工之妙,非經生中高手不能為也。
此卷經近代金石學家、藏書家吳士鑒舊藏,“民國四公子”之一溥侗題簽,后歸劉海粟夫婦收藏。吳士鑒珍藏的敦煌寫經現部分收藏于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劉海粟題跋佛畫《上方廣眾德佛》,自言“藏宋元佛像五十余尊”,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之時,曾聘中國著名佛教學者呂秋逸為教務主任。此卷歷經名家遞藏、題簽,洵可寶也。黃征先生在《吳士鑒舊藏敦煌北朝唐人寫卷的鑒定與考證》一文中(《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著錄了另外兩件吳士鑒舊藏的敦煌寫經,均鈐印長方形鐵線篆朱印“吳士鑒珍藏敦煌莫高窟石室北朝唐人寫經卷子”。
鑒藏者簡介:吳士鑒(1868~1934),字絅齋,號公詧,一號含嘉,別署式溪居士,浙江錢唐(今杭州)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江西學政、資政院議員、清史館纂修。以評騭金石、考訂碑板、精研史籍而名重一時。與父吳慶坻篤志藏書。民國初因得商鐘9件,遂以“九鐘精舍”名其書室。著有《清宮詞》、《商周彝器例》、《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等。
劉海粟(1896~1994),字季芳,號海翁,堂號存天閣、藝海堂,江蘇常州人。工書畫、詩文。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1949年后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畫學真詮》、《存天閣談藝錄》等。夏伊喬為其第四任妻子。
溥侗(1870~1952),清宗室,姓愛新覺羅,字西園,號紅豆館主、后齋等。戲曲家,對京劇譚派藝術研究造詣極深,亦精書法、繪畫。
6.伍倫42號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二
唐寫本
26×42cm
此卷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起“問一切擇滅皆名為斷”,訖“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存一紙,23行,行17字。通卷墨色鮮潤,紙觸如新,楷法精謹,筆鋒銳利,如劍戟森嚴。拍場少見,雖存一紙,亦足珍重。
《伍倫經眼古經圖錄》
方廣锠,李際寧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3年3月初版初印
北京雅昌藝術高清精印
八開藍色布面燙金硬精裝
55.5印張(424頁)
定價:980元
首發特價:600元
(6折特價,僅一周)
非偏遠地區順豐包郵
長按下圖掃碼購買
7.伍倫43號觀世音經
唐寫本
25.5×168.8cm
此卷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七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由于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此卷首殘尾全,起“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卷末題“觀世音經”。存4紙,每紙29-30行(首紙殘,存8行),每行16-20字不等。此卷書法具有典型唐楷之風,筆畫肥瘦相間,疏密得當,下筆如行云流水,行筆牽絲赫然可見,展卷可見抄經人筆下功夫與胸中成竹。
8.伍倫44號維摩詰經卷下
歸義軍時期寫本
27×488.6cm
此卷首殘尾全,中存“香積佛品第十”、“菩薩行品第十一”、“見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囑累品第十四”部分,起“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訖“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尾題“維摩詰經卷下”。每紙28行,行17字。此卷書法行筆流暢,個性鮮明,用紙典型,卷面保存狀態基本良好。
9.伍倫45號金光明經卷一
唐寫本
24×294cm
此卷為敦煌唐人寫經《金光明經懺悔品第三》,前有品題,首尾俱全,紙墨精良,卷面整潔,書法清新,是極為難得的千年石室寶卷。更有意思的是,此卷前有民族氣節高揚的北洋交通總長曾毓雋所題“金光明經”四字引首,后有投日漢奸梁鴻志題跋。曾毓雋與梁鴻志即是同鄉,又為同僚,對待侵略者的態度卻有云泥之別,流芳遺臭一念之間,足以警醒后人。
由梁鴻志題跋可知,此卷是粱贈與圣情樓主人之物。圣情樓主人名為林今雪,是粱鴻志的妾室。據萬君超《翰墨聞見錄·百年藝林散葉》:“梁鴻志簉室林今雪,吳縣人,出身北里,名曰小林弟,京戲私淑程硯秋,色藝俱佳,貌亦娟楚。后從良,初嫁海上聞人江子誠(亦是京劇名票友)。江氏寵之專房,起居服飾,無不極盡奢華。然林郁郁不樂,旋求下堂而去。復張書寓于滬上四馬路會樂里。時梁鴻志方侘傺,漫游北里,一見以為天人,遂取名曰林今雪。晚明有名妓曰林雪,字天素,工詩善畫,閩人。梁教之以詩,故得真傳,尤擅七律。先后為趙叔孺、張大千弟子,擅長工筆和小寫意花鳥。齋號圣情樓。陳定山嘗云:‘民國三十年間,滬妓有以詩畫名世者,林今雪一人而已。’后粱氏以漢奸罪伏法,傳林氏依一丁姓老媼避居蘇州,隱姓埋名,以青燈梵卷終身。見陳定山《留臺新語》。”《百年藝林散葉》又載:“20世紀30年代中期,粱鴻志居杭州西湖,寓所名曰‘與談風月’。客廳正中高懸曾祖梁章巨所書‘福’‘壽’各一大幅,左懸金農墨梅軸,右懸任渭長人物軸。粱曰:‘每至一處,必攜先賢手跡張諸室。’梁氏外祖父林壽圖(號歐齋),曾佐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后任陜西布政使,亦是書畫收藏家。”
題跋者簡介:曾毓雋(1875-1967),原名以烺,字云霈,福建長樂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抗日海軍名將曾以鼎胞兄。曾為段祺瑞政府的安福系成員。七七事變后,偽南京維新政府行政院長梁鴻志邀曾參加偽政權。曾斷然拒絕,亡命香港,保持民族氣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寓居北京。1956年應當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章士釗之約,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館為館員。1965年,周恩來總理曾派員設宴祝賀他的90大壽。
梁鴻志(1882-1946),字眾異,別號無畏,室名爰居閣、三十三宋齋,福建長樂人。清末政治家、學者、文學家梁章巨曾孫。其父親梁佟年為福州大收藏家林壽圖長婿。光緒二十九年舉人。民國后,任職于國務院,兼《亞細亞日報》編輯,段祺瑞政府秘書長。1938年南京成立偽維新政府,任行政院長,1940年任汪偽政權監察院長。抗戰勝利后,梁鴻志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1946年被處決。
10.伍倫55號王十三娘造梵文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中唐刻本
直徑29cm
唐代是各種外來宗教傳播于中國的時期,神秘力量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佛教密宗,在八、九世紀間在上層相當流行。唐代密教信仰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各種真言咒語的流行,僧俗念誦真言或陀羅尼經咒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其中《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就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此件刻本陀羅尼經咒為圓形,以悉曇體梵文22圈由圓心以順時針向環繞向外。這種字體自初唐傳入中國,盛行于盛唐和中唐時期,到晚唐逐漸被梵文藍查體和天成體所代替。
經咒中心為大隨求菩薩,頭戴寶冠,結跏趺坐于蓮臺,只繪二臂,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蓮花。經咒外圈四周印出菩薩、金剛、各種法器,皆手工填色。所用白麻紙極薄。宿白先生所著《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一書中認為:“如果可以按雕印梵文者在先,漢文在后;《咒經》文字不能連續的排列在先,可以連續環讀的排列在后;外圍框單線在先,雙線在后;外圍內容墨繪在先,雕印在后;外圍形象較多的在先,只有一項手印者在后等現象”,此件梵文陀羅尼經當屬早期印本。
11.伍倫56號五十二娘造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公元746-770年印本
直徑25cm
辛德勇《印度傳入佛教密宗的興盛與雕版印刷術的產生》:“在目前已知的唐代早期印刷品及其原始萌芽中,除了捺印的佛像,就是密教的陀羅尼經。”
此件陀羅尼經咒為悉曇體梵文,經咒為14圈不可環讀的封閉圓環。中心畫面內容出自《大隨求陀羅尼經》,其含義正如經文所言:“若人持此明,或帶于頸臂,所求愿悉成,一切所希愿,悉皆得如意。”中心畫面左側空白處手書“女弟子五十二娘愿所求如意”。印刷邊框之外的空白部分沒有任何裝飾。
宿白先生曾在《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手工業的發展》一文中歸納了當時所見早期陀羅尼經咒印本的演進序列。他得出的結論是:“……雕印梵文者在先,漢文在后;《咒經》文字不能連讀的排列在先,可以環讀的排列在后;外圍單線在先,雙線在后;外圍內容墨繪在先,雕印在后;外圍形象較多的在先,只有一項手印者在后……”據此可推此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印本當為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其雕印時間相當于唐玄宗天寶五年至代宗大歷五年,是珍貴的盛唐時代藝術品。
本拍品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加速器質譜儀(AMS)實驗室出具的放射性碳測年報告。
12.伍倫57號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唐寫本
12×26cm
此段經文起“(所言無二,可名世)尊。母已終亡,云何生子?”訖“我于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報是兒來)”。存7行,行17字,是為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所譯《大般涅盤經》卷第三十之《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
此段短卻精悍,用紙考究,入潢砑光,墨亮如漆,光華可鑒,可以遙想當年寫經者筆走如飛之流暢氣勢,字體飽滿,頗見盛唐風骨。
13.伍倫58號四分律卷十五
南北朝至隋代寫本
16.5×27cm
此段經文前存2行殘字,之后起“(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若比丘先受請,食前食后至余家’”,訖“前食后食詣余家,不囑授余比丘,除余時,波逸提。”其后又存4行殘句。經文完整者存10行,行17字,為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竺佛念等共同翻譯的《四分律》卷第十五之九十單提法之五。這片殘經用紙色白而質厚,堅韌,吸水性強。寫經者書法風貌古樸,隸書風味未消。墨色濃麗,別具一格。
14.伍倫59號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唐寫本
25.5×36cm
此經存尾題“大般涅盤經卷三十”,有燕尾。前文殘缺,存13行,行17字,文字俱全者起“定是三昧者,一切眾生皆有三昧”,訖“何名三昧?慧舍二相亦復如是。”
經文書法高超,結體飽滿,骨肉勻停,墨色柔潤,通紙平和,是一份可以代表盛唐西域書法風韻的標本作品。
15.伍倫60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六
唐寫本
26.5×60cm
此段經文存37行,行17字,起“(菩薩)摩訶薩,即耳、鼻、舌、身、意觸若我若無我”,訖“有愿無愿,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眼觸有(愿無愿)”。是為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十六之《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十六》。
這段經文堪稱《大般若經》心髓,旨在闡釋“空性”。其書法距今千余年,而墨色瑩潤如昨。沙洲片紙,萬錢難換,唐人風范,見字如面,識者寶之。
16.伍倫61號法華經序品
唐寫本
扇面,約18×51cm
此一百二十字取自《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是文殊菩薩的偈言。佛一夜涅盤,舍利供于塔,佛法永流傳,信眾如恒河沙數,日益精進,以求無上道。邵章以敦煌唐經殘紙一段,妙裁為扇,又取經文中所謂“薪盡火滅”,無上清涼之意,是為文士之思。
此段寫經書法行筆迅疾,如風雨颯颯有聲,而收放、張弛有度,盛唐有余。紙色柔和,砑光細膩,雍容而不張揚。邵章匠心獨具,蠹齋慧眼識珠,實為書房銘心絕品。
邵章(1872-1953),近現代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字伯炯、伯絅,亦作伯褧,號倬盦、倬安,又署崇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杭州府中學堂、湖北法政學堂及江三省法政學堂監督、奉天提學使、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北京政府評政院評事兼庭長、代院長等職。富收藏,精研碑帖,工書法,四體皆通,渾厚莊重。清俸所余,即購書冊,家有藏書處“石燈庵”。其詩文亦名重一時,著有《云淙琴趣詞》、《倬庵詩稿》、《倬庵文稿》、《古錢小錄》、《邵章遺墨》、《云繆琴曲》等。曾校刊《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編著《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注續錄》。
17.伍倫62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唐寫本
27.6×360.3cm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此卷首脫尾全,現存9紙,181行。首部經文起自“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存尾題。“世”字有缺筆。卷首玉池有啟功先生鑒題:“唐人寫金剛經。啟功題端。”
能助眾生解脫,渡至彼岸的“忍”,是為“忍辱波羅蜜”。此卷雖失卷首,然起自智慧箴言,可見蠹齋珍藏用心。此卷墨法出神入化,淡墨行筆,筆鋒如森然劍戟,攝人心魄,別是一番風味。
18.伍倫63號瑜伽師地論開釋分門記卷二、卷三科分
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30×275.9cm
《瑜伽師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當年玄奘赴印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瑜伽師地論》。玄奘回國后,將該論譯為漢文,計100卷,成為中國佛教唯識宗立宗的基本典籍。
9世紀下半葉,即敦煌歸義軍統治時期,著名義學僧人法成曾參照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釋》,為弟子們講解該《瑜伽師地論》。聽講弟子有洪真、一真、悟真、福慧、談迅、福贊、福性、法鏡、智慧山、明照等等。
法成的講解包括科分與疏義兩方面,弟子在聽講現場做了筆記。本卷即為保存在敦煌遺書中的某弟子筆記。內容為對“本地分”的科分,即《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卷第三部分文字的科分。
本卷正面第八紙抄寫《八轉聲頌》一篇。首尾具全,有首尾題,首題下署“國大德三藏法師法成譯”。《八轉聲頌》乃用兩首偈頌論述梵文名詞的八格變化,每首五言八句,是古印度聲明學的重要著作。前此,我們僅知道法國國家圖書館及中國北京大學藏有《八轉聲頌》的敦煌遺書抄本,現知天地間尚有第三個抄本,由周紹良先生收藏。本卷背面有用“楞嚴彎”勾畫的科分,這在敦煌遺書中亦甚為罕見。
此卷存10紙,正面抄寫147行,背面抄寫94行,共計241行。書法天真隨興,多側鋒用筆,使轉方折,賊毫四出,是唐代使用有芯硬毫筆的力證。尤其是背面所書行草,飄逸灑脫。背面卷首“中有八轉聲頌”是敦煌遺書中罕見的大字。整卷書寫濃淡相彰,朱墨輝映,勾乙回環,妙趣天成。
19.伍倫64號妙法蓮華經卷三
唐寫本
26.5×335cm
是卷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三《藥草喻品第五》、《授記品第六》,起“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訖“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首闕一紙,中有篇題“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尾全而無尾題。存7紙,每紙28行,行16字。
此卷為盛唐所書,有薛稷之風。紙張入潢上蠟,砑光而硬韌,所用之墨潤澤,故行筆毫不滯澀,字字一氣呵成,行氣連貫,有氣吞長虹之勢。
29.伍倫65號妙法蓮華經卷七(異卷)
北涼寫本
25×47cm
此經存1紙,25行,行18-21字不等,無行格。起于《妙法蓮華經》卷第七《妙莊嚴王本事第二十七》之“云雷音宿王花智佛告妙莊嚴王言”,訖于品末。繼之有品題:“妙法蓮花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廿七”,訖于“(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可見此卷與大正藏所收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的品數不同。
此卷字體古拙,所用多異體字,筆法頗似漢簡,與傳世之西晉、北涼、西涼寫經相類。最典型者為經題《妙法蓮花經》,“花”為魏晉時期產生的俗字,敦煌卷子中的早期寫本,“華麗”之“華”、“灼灼其華”之“華”,皆有寫作“花”者。但時至唐代,花、華二字已分開使用。
此經紙張為較厚的白麻紙,表面砑光,柔韌光潔,逾千年而紙色潔白如故。墨淡如流云,可見行筆軌跡。可稱人間至寶。
《伍倫經眼古經圖錄》
方廣锠,李際寧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3年3月初版初印
北京雅昌藝術高清精印
八開藍色布面燙金硬精裝
55.5印張(424頁)
定價:980元
首發特價:600元
(6折特價,僅一周)
非偏遠地區順豐包郵
長按下圖掃碼購買
· 書 影 實 拍 與 目 錄 ·
《伍倫經眼古經圖錄》
方廣锠,李際寧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3年3月初版初印
北京雅昌藝術高清精印
八開藍色布面燙金硬精裝
55.5印張(424頁)
定價:980元
首發特價:600元
(6折特價,僅一周)
非偏遠地區順豐包郵
長按下圖掃碼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