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陳德榮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中唯一的以縣命名的商幫,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龍游是浙江省歷史上建縣最早的十三個縣之一,龍游素有“儒風甲于一郡,人才遍及中華”之美稱,南齊著名學者徐伯珍(公元414-497年)箬葉學書,傳為千古佳話,僅宋朝,龍游籍進士就多達110人。歷代以來龍游籍天文學家、數學家、理學家、法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人才輩出,層出不窮。
厚重的文化底蘊
厚重的文化底蘊,奠定了龍游商幫迅猛發展的基石,尤其是明清時期,龍游商幫能在競爭十分激烈我國經濟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龍游商人具有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善于經營之外,與他們的文化熏陶、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把儒家思想和經商傳統有機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據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龍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誦讀之外,農賈相半”。明天啟年間,“龍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遠行商賈,幾空縣之半”。由此可見,明朝中葉,龍游商幫已初具規模,蔚為大觀。
北宋末年,金兵入關,宋高宗率舊臣南渡,在杭州建都,杭州成為了全國政冶、文化、經濟中心,商賈云集、經濟繁榮。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龍游區位圖
為了便于同長江沿岸抗金前線的聯系,南宋政府修建了東起京城杭州,西接贛湘的官道,這條官道在龍游和壽昌交界處梅嶺關進入龍游境內,給龍游商幫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契機。加上龍游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衢江自西向東橫穿縣境中部的金衢盆地,山地集中在南北兩端,分別為仙霞嶺和千里崗余脈,水陸交通便利,物產十分豐饒。水路沿衢江而下,過蘭江、富春江,直達杭州。陸路更是四通八達,東臨金華,南接遂昌、西連衢州,北達杭州,素有“東南孔道,八省通衢”之美譽,交通便利給龍游商幫的迅速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龍游縣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光照充足,氣候宜人,特別是地形地貌復雜,兼具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為生產豐繞的物產提供了各自需要的地理條件。
豐富的物產資源
東鄉、西鄉盛產棉花、甘蔗、花生、花卉苗木等,南鄉盛產毛竹、木材、茶葉及紙制品,北鄉盛產糧食、白蠟、蓮子等。南鄉的竹木、薪炭、燒紙、藥材通過靈山江自南而下,集中在龍游縣城驛前碼頭,北鄉糧食、白蠟等農產品麇集茶圩埠頭,再通過衢江運抵杭州,輻射全國各地。
精明的龍游商人善于將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對一些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如龍游南鄉有竹林二十多萬畝,如果單純出售毛竹,不僅運輸不便,而且價格低廉,經過就地加工,生產燒紙、宣紙,既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又大幅度增加了竹農的收入。龍游北鄉地處丘陵地帶,盛產一種叫烏桕的木本油料作物,直接出售烏桕籽價格便宜,通過加工后,生產出清油和白蠟,價格就翻了幾番。
大竹海
本地豐富的土特產資源成為龍游商幫最重要的外貿產品,也為龍游商人提供大展身手的機會,龍游商人賺了錢后,又反哺本地的加工業、制造業,直接參與商品生產,將商業資本化為產業資本,互利互惠,共謀發展,這也是龍游商幫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立于不敗之地重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商業道德和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這些從浙西山區走出來的商人,既無官宦權勢的支撐,又沒有強大宗族勢力作為后盾,在明清時期極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日臻壯大,這與龍游商人良好的商業道德和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密不可分的。
龍游商人在經商活動中,歷來奉承“財自道生,利緣義取”的經營之道。一貫堅持誠信為本,堅守以義取利,將誠實守信經商作為立身根本,同時也是商場制勝的重要法寶。
龍游商人傅家來,開設了一間“傅立宗紙號”,他十分注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對造紙多道工序層層把關,嚴格檢驗,出現次品,決不出售。所生產的紙,堅韌白凈,質優價廉,暢銷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為了杜絕偽劣假冒,他的紙產品都統一加印“西山傅立宗”商標,在客戶中維持了良好的信譽,產品銷售經久不衰。
龍游“姜益大”棉布店,在經營中非常重視信譽,堅持薄利多銷,童叟無欺,以誠實守信的經營作風蠃得客戶的好評。為了防止在當時流通中有銀元摻假現象,侵害顧客利益,布店專門聘請了三名有經驗的驗銀工,在經過嚴格檢驗的銀幣加蓋“姜益大”印記,讓顧客放心使用。
“姜益大”棉布店在經營中,目光遠大,以誠信贏得供貨商和顧客的信任。有一次布店在海寧訂購7500匹石門布,價值6萬銀元,海寧布商在送貨途中遇劫,這本不關“姜益大”棉布店的事,海寧布商來龍游處理此事,主動提出自愿承擔被盜棉布的損失。可是當時“姜益大”棉布店老板胡筱漁重義疏財,不僅支付了全部6萬銀元布款,而且再訂購了7500匹石門布,并熱情的款待海寧供貨商,這一義舉,使“姜益大”棉布店聲名鵲起,遐邇聞名,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成為金華、衢州、嚴州三府棉布經營第一家。
象胡筱漁、傅家來這樣的龍游商人不勝枚舉,比比皆是。如大絲綢商李如衡,職業素養良好,待人寬厚誠信,他的商品銷往湖廣十五郡,幾乎壟斷了楚湘的絲綢市場。明末名士、官至禮部尚書的李維禎專門為李如衡立傳,著重介紹他的學識、才能、品德及誠信經商取得的成功,他的傳記對研究龍游商幫提供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
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的精神
龍游商幫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富有開拓精神、不畏艱險、邁出家門、投身市場大風大浪之中,經營范圍之廣,博取利潤之厚是其他商幫所不能及的。
龍游商人善于捕捉信息,利用利息,將經營的行業都做到極致,尤其是在紙業,書業,珠寶業等其他商幫涉及不多的行業,做得風生水起,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特別是珠寶業,因為當時珠寶屬違禁品,也是最易獲得豐厚利潤的行業,在明朝中葉不少龍游商人投身珠寶業,因為,龍游商人膽大心細,通過多種方式藏匿珠寶銷售京城,精于販運珠寶業的龍游商人聞名于全國商界。
龍游商人還利用當地發達的造紙業,發展刻書業和印書業,從事文化傳播事業,成為當時國內著名的書商群體,如龍游書商童佩,就是一位著名的書商和藏書大家。
還有傳統的山貨業、糧油業也是十分活躍,驛前碼頭經營山貨的“張鼎盛木行”老板張芬,擁有土地二千多畝,數十間店面房。茶圩碼頭經營糧油、白蠟、蓮子等商品的“汪怡泰米行”老板汪益樂,擁有流動資金二十多萬,成為當時龍游商幫的杰出代表。
龍游商幫不僅在內地經商,還將觸角伸向西南邊陲地區,明朝成化年間,數以萬名龍游商人來到云南、貴州等少數名族聚居地。從事“生放錢債,利上生利,收債米谷,賤買貴賣”的營生,利用手上雄厚的資金拓展市場,獲取豐厚的回報。
龍游商幫的崛起與龍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龍游商人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精明的商業頭腦和誠實守信,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所分不開的。
加速龍游商幫衰亡的關鍵
龍游商幫歷經八百多年的輝煌,于清朝末年逐漸衰微,民國時期幾乎銷聲匿跡。縱觀龍游商幫從形成,崛起,鼎盛到衰落,除了宏觀和外部因素外,龍游商幫自身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是加速龍游商幫衰亡的關鍵。
其一、清朝末年,軍閥割踞,戰亂不斷,國家經濟蕭條,龍游商幫經商外部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抗日戰爭的暴發,殘酷的戰爭,險惡的經商環境使龍游商幫活動空間變得狹小,因為當時外出經商,險象叢生,稍有不慎,輕則血本無歸,重則性命不保,因此龍游商幫逐步收縮戰線,回歸故鄉發展。
其二、鴉片戰爭以后,寧波、上海、廣州、福州、廈門等地辟為通商口岸,交通條件的變化,國外文化的滲透,海外貿易的發展,寧波、上海、潮汕、廈漳等地商幫逐漸取代徽商、晉商、龍游商幫等內地商幫。
其三、隨著龍游商幫取得巨大成功以后,給龍游帶來了經濟富庶和社會生活的安定,但是對蘇杭一帶的奢華的社會風尚也爭相仿效,不少龍游商人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樓堂館所,現在散落在龍游各地的數以千計規模恢宏、裝飾精美的明清建筑足以佐證這一點。還有采取釜底抽薪,減少對手工業,造紙業、制造業的等基礎工業的投資,將資金用于廣置田地,以致龍游商幫賴以生存發展的傳統產業萎縮,競爭優勢日益減弱,對外貿易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龍游商幫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從龍游商幫崛起、輝煌、衰落的大起大落的歷程給龍游人民留下了不少啟迪和借鑒,源遠流長的龍游商幫文化、富有內涵的龍游商幫精神永遠根植在龍游人的心中,影響著當代龍游人的生活。
白云蒼狗,滄海桑田,歷史的進程誰也無法阻擋。只要龍游人民重拾信心,開拓進取,繼承和弘揚龍游商幫的優良傳統,再創輝煌,指日可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