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也稱少陵塬,位于西安市南稍偏東,本名鴻固原,是一處高出潏、浐河80~150米,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黃土臺塬。少陵原在歷史上名聲極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西漢時期漢宣帝葬于此塬,因其陵名杜陵,改稱杜陵原,又因杜陵之南有漢宣帝皇后許平君之少陵,而稱少陵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樊川,就位于少陵原之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圣杜甫的“杜少陵”之稱,源于他自號“杜陵野老”、“少陵野客”,這兩個稱號皆與少陵原息息相關。
少陵原攬月閣
明代,少陵原上出現了一眾被合稱為“九井十八寨”的村寨。這里的“井”指古代王侯的墓穴。古代王侯在生前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個天井,死后才封葬,因此諱避稱墓,故稱之為井。少陵原的“九井十八寨”與明代秦藩有關,秦藩家族墓地選定在少陵原,240年間先后有14位秦王安葬于此。親王墳園所在會專門派官兵駐扎,世世代代為其守陵。這些守陵官兵后代與當地百姓通婚,漸漸地發展出眾多村落,總稱“九井十八寨”。
“九井”以大府井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和世子井。大府井是秦藩始封君秦愍王的長眠之地,本文的主角朱敬镕則安葬于三府井。
意外得來的繼承人身份
朱敬镕,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為秦宣王朱懷埢的庶長子,生母不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二月,被冊封為德隆王。
限于史料,秦宣王朱懷埢究竟有多少子嗣不得而知,有史可查的共有三人,分別為:庶長子朱敬镕、嫡次子朱敬鉁(音zhen)和庶四子朱敬(金勉)。其中朱敬鉁為嫡子。
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古代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其原則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包含兩層意思:其一、設立嫡子(此指繼承人,而非嫡庶)要以長幼原則為標準,不得以賢愚來評判,畢竟長幼是看得見的客觀事實,容易區分,而賢愚則屬于自由心證的主觀評判,難以服眾;其二、在長幼原則之下,還要區分貴賤,不能單以長幼論勝負,因為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子嗣存在嫡庶之分,嫡貴而庶賤,所以有嫡子的情況下必須立嫡長,沒有嫡子才能立庶長。簡而言之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從西周到清代的立嫡總原則,清康熙以后的秘密立儲屬于特例,且也只有皇室始終如一地執行。
所以朱敬鉁這位名不見于《明實錄》、《明史》、《國榷》、《國朝獻徵錄》等史籍的秦宣王嫡子,從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與眾不同。何況他自幼天資聰慧。簡單來說,朱敬鉁是位地位與才情完美結合的幸運兒,因此深受其父秦宣王朱懷埢的喜愛。
嫡子雖然有先發優勢,可并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后。據統計,中國歷史上近500位帝王中,多數為庶出。明代15位嗣君中,僅有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五人屬于嫡出,即便將勉強可以計算在內明英宗朱祁鎮、明世宗朱厚熜算上,也不足半數。
朱敬鉁墓“睿賜墓碑”復制件
秦藩更是可憐,不算南明時期的那位身份難以厘清的秦王,十四代嗣王之中,只有秦隱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惠王朱公錫、秦敬王朱誼澏和秦肅王朱誼漶為嫡出,且朱尚炳的嫡子身份成色并不怎么足。好多嫡子倒在了等待襲封的路上,比如被《明史》認定為最后一代秦王的朱存樞,實則去世時的身份是秦世子,而非秦王。
朱敬鉁也同樣如此,他去世時年僅六歲,據《長安縣志》記載朱敬鉁葬于杜陵鄉世子井村東北,其墓名為“世子敬珍墓”。然而近些年出土的一方文物證明《長安縣志》記載有誤,它既不是網上流傳的所謂“秦世子朱敬鉁壙志”,也非《長安縣志》記載的“賜世子敬珍墓”碑,實為“睿賜墓碑”,是一方原本立于朱敬鉁墓前的墓碑。“睿”系古代頌揚帝王用語,“睿賜”指皇帝御賜的物品,所以睿賜墓碑是一座經皇帝批準樹立的墓碑。碑文全文為:
“賜嫡子敬珍墓碑:
嗚呼,此予嫡子敬珍之墓也,敬珍乃予元妃崔氏所生,實嘉靖癸丑十二月二十日也。乃于丁巳歲,敕賜其名曰敬珍,待有世子之封。不幸于戊午歲十二月十七日,因患痘疹,累醫不痊,方絕咽之際,母子泣囑,戀戀不舍,我雖悲號慟切,欲代無由,囑皆乃逝;時方六歲也。
卒曰二十五日,葬咸寧縣高望之原。
嘉靖三十八年次己未孟夏朔日,父秦王允中道人識。”
從碑文內容可以知曉以下幾點:
1、朱敬鉁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母為秦宣王元妃崔氏,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獲得賜名。
2、朱敬鉁的死因為罹患天花,他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十七日患上天花,因醫治無效,于當月二十五日去世。
3、朱敬鉁到死身份依然只是秦王嫡子,而非秦王世子,死后也未獲得世子的追贈。想想也是,按制,父王在世嫡子年滿十歲才能受封世子,在宗室政策日益收緊的情況下,朱敬鉁何德何能讓朝廷為他開特例,進行追贈。
4、朱敬鉁的安眠之地在“九井十八寨”中的高望村,緊鄰秦宣王墳園所在的三府井村。
5、這方墓碑的內容為秦宣王朱懷埢親筆撰寫,“允中道人”是他的號。
秦世子遺址公園
據《長安縣志》記載朱敬鉁墓按照親王規格營建,墓前有石麒鱗1對、石馬1對、文武官石翁仲1對。現如今朱敬鉁墓址所在,已由西安航天城管委會開辟為秦世子遺址公園,供人們游覽歇息,墓冢雖早已平毀,不過園內將墓園的范圍用白線標注了出來,此外還建有“睿賜墓碑”的復制件,及石麒鱗、石馬、石翁仲等石雕。
朱敬鉁是朱懷埢唯一的嫡子,他的去世標志著朱敬镕這位庶長子,正式成為秦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被認定為冒封,卻不敢將其除國的秦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秦宣王朱懷埢薨逝,在位19年,享年43歲。他死得很不是時候,就在他去世的上一年,朝廷出臺了旨在限定宗室膨脹速度,以減少宗室對大明財政拖累的《宗藩條例》。
在此之前,親王的繼承總原則為,只要整個藩國支系沒有絕嗣,一旦大宗絕嗣,就應當從中選擇最佳人選晉封,所以兄終弟及、以侄繼伯、以叔繼侄等都屬于正常襲封。在此之后,大宗絕嗣之后,只有同胞兄弟,及嫡親侄子才能襲封,其余人等即便是異母兄弟也不具備繼承權,若沒有人選就任由藩國被除國。
“(嘉靖四十五年十月)丁亥,命鎮國將軍(注:當為輔國將軍)縉(火貴)以本爵奉祀攝肅府事……縉(火貴)親定王侄,而懷王叔也,服屬為近。至是,定王妃吳氏上書請命縉(火貴)嗣王。事下禮部,覆:據《條例》親王無后者,必親弟、親侄始得嗣,而縉(火貴)以叔嗣侄,與新例不合。若不為立嗣,則無罪而國除……上謂:越世無相繼之理。”(《明世宗實錄》)
蘭州:肅藩藩國所在地
說起來肅藩輔國將軍朱縉(火貴)就是個大冤種,堂侄肅懷王朱紳堵薨逝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此時理論上他可以正常襲爵,可等到嘉靖四十五年肅懷王喪期結束之時《宗藩條例》已經落地,等于是給了他當頭一棒。
朱敬镕與朱縉(火貴)情況不同,他是正封親王之子,按理可以正常襲封,可《宗藩條例》的內容中有追溯條款,比如萬歷元年(1573年)九月,代藩末代懷仁王和襄垣王子女,就因為先世冒封,就遭到清算,被降低封爵。其父秦宣王朱懷埢,在秦定王朱惟焯薨逝后,以再從子的身份由鎮國中尉晉封秦王,按照《條例》條款來核定,屬于典型的冒封。
“(隆慶三年三月)庚午。時,新定各王府旁支不許襲爵之例。于是,秦府隆德王敬镕、襄府安福王載堯,俱以先是冒封,法當革職襲。”(《明穆宗實錄》)
受命管理府事的朱敬镕,自然知曉這一點。他想方設法地向朝廷賣好,以希求朝廷能網開一面。比如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朝廷賜予其嫡母、秦宣王妃崔氏養贍米二百石。結果朱敬镕這個“大孝子”于當年六月,上疏奏辭養贍米,不僅將嫡母崔氏的給辭了,連親祖母李氏的份額也不放過。他的這一義舉,受到當朝皇帝明穆宗的“賜書獎諭”。
而主管宗室事務的禮部,對秦藩與襄藩這個破局面,也是一個頭兩個大。秦藩是大明的天下第一親藩,具有標桿作用。襄藩則是燕系藩國,與皇室血緣關系相對較近,燕系藩國享受的待遇歷來要優于太祖系。
蓮湖公園
所以即便是在隆慶四年(1570年)之時,面對由延長王朱真滰領銜的肅藩眾多宗室的請封奏請,禮部敢拿出一代而絕的太祖系潭、趙、湘、安、郢五王,及憲宗系岐、雍、壽、汝、涇五王作證據,對所謂的“親王不可絕”的論調嗤之以鼻,認為“宗藩襲封,莫重于親王;萬世遵守,莫嚴于君命”,要求嚴格執行《宗藩條例》。可隆慶三年三月,面對秦藩、襄藩的奏請,禮部卻不敢嘴硬,反而 “以為請”,也就是在部覆文書中提出不應當讓秦藩和襄藩就此絕嗣,主動為隆德王朱敬镕、安福王朱載堯請封。
事實上別說是禮部,連明穆宗都不敢輕易背負讓秦藩這個天下第一親藩絕嗣的責任。接到禮部部覆后,順水推舟地表示“敬镕、載堯伊父既系例前承繼,并準襲封。”即這秦藩和襄藩吧,啊,既然他們的父王在《宗藩條例》出臺以前就已經襲封,這明顯屬于正常入繼,所以就準許他倆襲封吧!
隆慶三年四月,明穆宗在皇極殿傳制,遣使冊封朱敬镕為秦王,德隆王妃吳氏為秦王妃。在此之后,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藩王不可絕”成為潛規則。禮部對冊封肅王之事雖然一直嘮嘮叨叨地表示反對,可朱縉(火貴)依舊在隆慶五年四月獲得晉封。
順便提一句,朱敬镕的原配為王氏,她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七月受封德隆王妃,故新任秦王妃吳氏應當是朱敬镕的繼妃。
為弟弟請封,逼得朝廷給《宗藩條例》打補丁
《宗藩條例》出臺以前,只要是親王,不管是襲封,是入繼,亦或是主支的追封者,其子嗣都可以受封郡王,入繼者如秦康王諸子臨潼王朱公銘、郃陽王朱公鏜、汧陽王朱公鏳,蜀和王諸子內江王朱友墦(音fan)、德陽王朱友城、石泉王朱友(土貢)等;主支的追封者如代戾王之子昌化王朱仕墰,周悼王諸子應城王朱睦桎、南陵王朱睦楧等。
西安臥龍禪林
唯一不能讓其子嗣獲得郡王爵位的,只有旁支追封親王。比如朱懷埢的高祖第一代臨潼王朱公銘被追封為秦安王后,他的五個庶子朱誠潤、朱誠浩、朱誠澈、朱誠波、朱誠注五人都沒有獲得晉封,只有朱誠潤在死后獲得了被追封為臨潼王的哀榮。對此,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一月沈宣王朱胤栘為其叔朱勛澈、其弟朱胤梃請封時,禮部的表述就非常清晰。
“甲寅……沈王胤移言其叔勛澈乃祖安王之子,其弟胤梃乃父惠王之子,請皆封為郡王。不許。安、惠二王皆故靈川王,及胤移進爵追封之。復請追封其子,禮部覆其非宜故也。”(《明世宗實錄》)
也正因此,朱敬镕本人才會在嘉靖二十九年被封為德隆王。可隨著《宗藩條例》這部開宗室改革之先河的法案,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頒布實施,一切都變了。
“《宗藩條例》:郡王進封親王者,本王郡爵不許補襲,以后世子世襲親王,次嫡庶子每世止照原封世次受本等官職。”(《明神宗實錄》)
即按照《宗藩條例》規定,小宗入繼大宗的親王,除承襲爵位的世子以外的諸子,必須按其晉封前的本爵為出發點,來授予爵位。即若是由郡王晉封,那么除世子以外的諸子只能授予鎮國將軍爵位,每代皆需如此。
若是嚴格執行條例,那么最凄慘的就是秦藩,因秦宣王朱懷埢乃是由鎮國中尉晉封,其庶子只能被授予輔國中尉,在八級宗室爵位中處于倒數第二的位置,孫輩以下更是只能受封最低檔的奉國中尉,怎一個慘字了得。
朱敬镕的弟弟朱敬(金勉),就享受到了來自《宗藩條例》的關愛,被冊封輔國中尉。對此朱敬镕兄弟自然是不滿意的,故他于萬歷二年(1574年)上疏為朱敬(金勉)請封。
西安古城墻雪景
你秦藩貴為天下第一親藩,禮部不敢拿捏,但對付其下的普通宗室,還是很有底氣的。
“七月癸酉朔,禮部題:‘……近,秦王敬溶請封伊弟敬(金勉)。查敬溶父懷惓,系再從侄男進封,敬(金勉)只應封中尉,已經覆奉欽依。今后各王府,雖條例以前,無論親枝及一從再從者,其次嫡庶子,除已經封襲者,待本王身終之日,其子俱照敬(金勉)事例,止援本等官職,不得妄授前例濫請郡爵。’”(《明神宗實錄》)
也就是說,禮部不但把朱敬(金勉)摁死在了輔國中尉爵位之上,還借題發揮,將其定位定例,從今以后但凡先輩之中有晉封者,除世子以外的諸子,全都需要按其本爵進行授爵。
這道詔令對天下諸藩而言無異于是一個晴天霹靂。相信此時此刻,他們很想對朱敬镕這個始作俑者說一句:聽我說謝謝你。
阿越說
萬歷四年(1576年)三月十九日,秦王朱敬镕薨逝,在位8年,享年36歲,朝廷賜謚曰靖。謚法“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說他在位期間比較有為也好,碌碌無為也罷,總之他為人非常低調,在他27年王爺生涯中,除為弟弟朱敬(金勉)請封出了一次風頭外,不見有其他大動作。在朝廷看來,這就是標準的賢王,故而被賜予“靖”這個蓋棺定論的稱號也實屬正常。
秦宣王朱懷埢:大宗再絕嗣,父子、叔侄爭襲忙
崇靖王朱祐樒:一次尋常的奏請,卻引發一場轟動一時的大案
遼靖王朱豪墭:為親叔送葬遭斥責,與堂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楚靖王朱均鈋:有明一代唯一一個通過過繼承襲爵位的親王
岷靖王朱彥汰:百年遷國夢破滅,兄弟反目,虐待嫡母,一度被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