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們總是認為,那些先賢圣人,個個都是“大義為先,不談利益”的人。直到年歲不斷增長,才發現,這些圣人流傳的千古思想中,竟然個個都隱藏著一個“利”字!
即便是那些出家修道的出塵之人,其舍棄世間富貴繁華的目的,也是因為一個“利”字!司馬遷所講到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此時得到了最為真實的寫照!
若是你不能夠理解我所說的這些,那么就請認真觀看下面的內容!當你懂得了這些,才會明白人性背后的深刻道理,才能夠在世間無往而不利。
無所不“利”
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思想中,乃至整個文化體系中,甚至于整個人類體系中,沒有不講利的。
在人類文化思想所包含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生活、藝術……一切文化中,沒有一樣不追求利的。
即便是學問,也是追求利的,如果不是為了求利,又何必去學呢?而書生的讀書寫字,也不外乎是為了獲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適宜。
即便是出家、修道,也是在追求利。而小孩子學講話,以方便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也是一種追求利的表現。
而我們常講的道德也是利,仁義也利。
這些利都是長遠的利,廣大的利,而非狹義的利,金錢上的利。
韓非子說“利”——經商與利益
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韓非子·備內》
制造車的人,希望人人富貴;制造棺材的人,則天天盼著人死。并非造車之人心中有仁義,而做棺材的人心思壞盡。只是因為人不富貴,則車賣不出去;人不死,則棺材賣不出去。所以說到底,還是因為“利益”二字。
韓非子的這番言論,其實是告訴了我們“利”的一種定義:只要是在特定時間,能夠產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便具有“利用安身”的價值。而這種“利”并不限制于環境與人事在道德上的好與壞。
文化經典中的“利”——道德與因果
我們文化中,公認的五經之首——《易經》,提到“利”的地方,在全文中又一百八十四處,關于“不利”的地方,有二十八處。
無論是“利”與“不利”,都不外乎是以“利”為中心而討論的。
《易經》的中心內容中,便有著“利用安身”的思想。所以《易經》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趨吉避禍的行善斷惡思想、道德因果定律,也是為了教人如何做才有利于我。
而斷惡修善,放棄欲望小利,實則是追求趨吉避兇的安寧之“利”;為圣人追求的“仁愛”,實則是為天下大義的“利”;出家修道,放棄世間財富之利,實則是為追求究竟解脫的“利”。
所以,并非圣人追求“利”,就不再是圣人,而是需要我們去深刻地認識到,“利”本身的大小以及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