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聽說,“40多年前,深圳還是一座小漁村”,對這種說法,我聽到一次要反駁一次,別說40多年前的深圳不是小漁村,400多年前的深圳也不只是小漁村,深圳市的前身是寶安縣,這個在1979年國務院《關于廣東省設置深圳、珠海市的批復》里可以印證:“將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以寶安縣的行政區域為深圳市行政區域”。縣城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妥妥的城市,而寶安縣始建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論立縣的歷史,可以秒殺現有的大部分縣市。
只是在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深圳,很多關于寶安的歷史遺跡,都已經消失在飛速前進的歷史車輪中。不過在寶安區的這個街道上,不僅保存著深圳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還遺存著深圳唯一的蠔殼墻大祠堂,甚至還有一座晉朝孝子的古墓。
深圳的前身寶安,如今成為了深圳市的一個行政區,而有著千年歷史的沙井,則是寶安區下屬的一個街道。
沙井最出名的是什么?沙井蠔必須排第一,在沙井街道,甚至連社區都會被命名為蠔一、蠔二、蠔三、蠔四。
沙井街道甚至還有一座沙井蠔文化博物館,專門介紹沙井蠔的前世今生。
來沙井品嘗生蠔,或者買瓶正宗的蠔油,那是到沙井不可錯過的體驗,正是這千年傳承的蠔鄉,造就了后面我們將看到的深圳僅存的蠔殼墻大祠堂。
我們還是先走進沙井的舊村來尋找一座塔吧,這座800歷史的古塔,可是深圳市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幾經曲折,終于找到了這座不起眼的石塔,古塔名為龍津石塔,當地人稱為“花塔公”,雖然古塔如今已經被村屋包圍了,躲在逼仄的村巷里,但在800年前,它可是位于龍津河東岸的渡口處,史稱“渡頭石塔”。
沙井的歷史要從北宋說起,當時官府在此設歸德鹽柵,到了南宋升為歸德鹽場,在中國,食鹽有著2000多年的專營歷史,也就是只能官方經營,所以鹽場也必須是政府機構。
南宋嘉定庚辰年間(公元1220年),當時的鹽場大使周穆,在龍津河兩岸建了一座橋,橋成之日,波濤洶涌,好似有蛟龍要躍出,周穆看情況不對,又令人在橋邊建了一座塔,所以這座塔其實是一座鎮水塔,如今古橋早已不存,甚至連河道都不見了,而古塔猶在。
塔的背面還刻有紀年“嘉定庚辰吉夏立石”,有明確紀年的宋代石塔,別說在深圳是唯一,在廣東也是不可多得的。
所以這座藏在村中不起眼的石塔,不僅是深圳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也是嶺南都少見的宋代石塔。
其實深圳并不全是高樓大廈,不只是深南大道、羅湖口岸、福田商場,還有藏在沙井街道里的這些古老建筑。
看到這塊石碑,可能有些人會比較疑惑,深圳的前身不是寶安縣嗎,怎么又來了個新安縣,寶安是始自晉朝的古縣名,到了唐朝改為東莞縣,到了明朝又從東莞縣中分出新安縣,管轄現在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區,而到了1914年,新安縣又改回寶安縣,所以明清時期,深圳地區是叫做新安縣。
除了龍津石塔,沙井還有一座江氏大宗祠不可錯過,這座宗祠不單是深圳僅存的蠔殼墻祠堂,也是嶺南祠堂中的精品。
從正面看,江氏大宗祠中規中矩,面闊三間,內有三進,不算大也不算小。
但從側面看,江氏大宗祠與眾不同的一面便展現了出來,這是一座嶺南獨有的蠔殼墻祠堂,而只要是蠔殼墻的祠堂,基本都可以判斷是建于明朝或者清初。
沙井江氏大宗祠到底建于何時,我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準確的答案,有說明朝的,也有說清朝的,估計應該是明末清初。
這座祠堂三進的側面和背面曾經都是蠔殼墻,可惜上世紀70年代前棟被拆毀,直到2003年才按原貌重建,所以我們看到前面這棟是青磚墻,而后面兩棟是原裝的蠔殼墻。
為什么要用生蠔的殼來建房子,這個我在另外一篇十分費時費力的文章里已經寫得比較清楚了,有興趣的可以點擊閱讀《尋訪“蠔宅”,珠三角蠔殼墻古建筑調查》。
簡單地說,能用蠔殼建房子的地方,當時一定是處于海邊,蠔殼易得,而作為蠔鄉的沙井,當然具備這個條件。
以蠔殼筑墻,多為建筑的兩個側面,背面也是蠔殼墻的,相對比較少見,江氏大宗祠不僅有三面蠔殼墻,還有房頂的龍舟脊和側面的鑊耳屋,都是妥妥的嶺南明清風格。
祠堂內部也不錯,高大宏偉,中堂原有文魁、進士兩塊金字牌匾,可惜均于上世紀被毀,重修時無法復原。
抬梁式木結構梁架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紋飾,后堂明間梁上刻的乾坤八卦符在別處也是十分少見。
梁下的圓柱則用紅石鑿制,中堂金柱對聯:惇睦鄉鄰義結同心開泰運,敘歡門第恩舉一片頌堯天,正面后屏上方懸掛“敦睦堂”牌匾。
“濟陽立郡,嶺表名宗”,沙井步涌江氏祖籍是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先祖江涵翁到惠州做郡宰,后定居在府城,明朝遷居于此。明清時期也出過江士元、江逢辰等多位取得功名的文人學士。
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蠔殼,其實不僅僅是建材的堆積,更是歲月的堆積、歷史的堆積。
而觸摸蠔殼墻的孩子,肯定也不會知道,這座建筑比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年齡還要大。
除了這座精美的江氏大宗祠,在沙井工廠和商鋪夾縫之間的空地上,還會略顯突兀的出現一座古墓,文保碑上寫著“黃舒墓”,黃舒是誰?
“西晉倫常南粵士,六年廬墓一生心”,這是寶安區上合村黃氏宗祠里牌坊上的一副對聯,黃舒是晉朝江夏(今武漢)人,后隨其父遷居至寶安,可以說是深圳年代最久遠的歷史名人。
黃舒干了點啥?史書上記載他是出了名的孝子,人們將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參,他心地善良,非常孝順父母,生活貧苦,唯盡力經營維持家計,服侍雙親更是體貼入微。父母去世后,他分別在墓前搭廬,各自守孝三年,有“鄉曲爭傳黃孝子”的說法。1600多年前的孝子故事,其實也進一步印證了,深圳的歷史十分悠久。
其實在深圳的高樓大廈下,還留存著很多歷史的見證,例如文天祥后人生活的鳳凰古村(公眾號“驢游記”《文天祥后人在深圳繁衍生息,700年古村落保存至今!》),跳海而亡的宋少帝陵(公眾號“驢游記”《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小皇帝,陵墓藏在深圳海岸邊,至今鮮為人知!》),以及藏在車水馬龍間的168座客家圍屋。看完這篇文章請記得,40多年前,深圳不只是一座小漁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