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對蝦養殖的小技巧,讓大家在對蝦養殖的前期工作能夠更順利的進行。也幫助大家,在養殖的前期準備更充足。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說一說:
1.清除毒害。
養殖水體普遍發現富營養化,常見的如池水中溶解或者非溶解態有機物質的濃度增高,氮、 磷含量上升,pH值和生化耗氧量超出正常范圍,透明度下降,水色變綠,硅藻等常見的優勢種類被鞭毛藻等代替。情況嚴重的地方,上述富營養化已經擴展到池外水域,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養殖期內,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池底長期處于嚴重的還原狀態,變黑和發臭異常迅速。有的在局部,有的則大面積發生。池底生物組成單一,多樣性指數明顯下降,可以充作餌料的底棲生物幾乎絕跡。
這種現象是蝦池老化的原因之一,對養殖生產非常不利。在放苗前15-20天, 進水15~20厘米,每平方米用3~5克二氧化氯對水全池潑酒,3天后排干池水。然后每平方米用80-100克生石灰撒潑全池,再進水20- 30厘米,用鐵耙使底泥和石灰充分攪拌混和消毒,經3天沉淀,水變清,再按每平方米用10-15克茶籽餅浸泡后連渣全池潑酒除野,然后進水肥塘,同時調節鹽度。調節鹽度的方法是:加人相對密度為1.1~1.12的鹵水,使養殖池水的相對密度接近10000使我雅池和技水標準增租池水的鹽度接近,這時放養蝦苗的成活率會大大提高。
對于多年的老塘,最好每年做一次清淤;清淤后,保持水位平均20厘米左右,先用含氟制劑清塘,一般使用漂白粉20~30千克/畝。
特別提醒,在北方由于大多數池塘堿度大,水體的pH值般較高,所以不建議使用生石灰清塘,以防水體pH值過高而很難控制。清塘24小時后,向池中一次性注人新水至平均水深約1.2米。
注意,在進水過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外源水,一定 要過濾并經常檢查過濾裝置是否完好,以防止敵害生物的進人。二次消毒:進水后,如果使用的是外源水,則需對該水體進行二次消毒(此過程可以使用碘制劑或二氧化氯等),以防止外源水域中的病原微生物在池塘中大量繁殖。如果是深井水,則可以省略此步驟。補充微生物:消毒24小時后向蝦塘中(尤其是池底)開始大量補充活菌制劑,這樣既能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又能增強池底的自凈能力。
2.水色的培育。
在水質培養早期,好多池塘因為水質清瘦,透明度過高而引起青苔等絲狀藻類大量繁殖,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在補菌之后盡快肥水。經常檢測水體理化指標,如有不合適的水質指標需盡快調整,以確保在放苗前保證該水體能夠達到投苗要求。放苗前8~10天,進水口安裝60~70目的篩絹袖形網,排水口安裝40目的篩絹平板網。進水60~80厘米,培養有益生物群落。主要措施是施用肥料,每平方米施尿素5~6克,過磷酸鈣1.52克。以后每隔3~4天施肥一次, 用量為首次的1/3。
另外引人有益種菌,首次施肥后2天,每平方米加人高濃度光合細菌5~8毫升,經過7~8天的水質培養,池水透明度在25~ 30厘米,水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說明池塘中已有豐富的餌料生物,這時可以進行放苗養殖。培水的期間最好每天(晴天)中午開啟一臺增氧機以保持水質穩定,培水過程中,不要向池塘中潑灑未經發酵的有機肥料或有機物(如豆漿、豆粕)等,否則浮游動物會過快繁殖而導致水質惡化。
3.養殖用水的鹽度處理。
純淡水養殖需進行池水鹽度的處理,方法有如下幾種:第一種,純淡水池塘需提高水體鹽度(可加海水精,用量一般為海水精4~5千克/立方米),使鹽度達5%,如不加海水精而是加鹽,還須加海水素(海水去鹽后各種營養成分即為海水素),這樣放養后可大幅度提高養殖成活率。第一次水位達50厘米后,以后每天加5千克左右淡水,同時注意水色與酸堿度的調整,要求pH值大于8。第二種,用高濃度鹵水加地下水、 井水、稻田水等對成所需的鹽度水。第三種,放海水徹底消毒,然后逐漸加淡水(在淡水中病毒成活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