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國杜鵑花都”美譽的黔西市,自古有“水西門戶、貴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稱,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黔西市結合工作實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以“民族團結進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到融“情”、融“心”、融“富”,“三交”奏出融字曲,唱響黔西民族團結歌。
黨政服務融“情”
“10余畝櫻桃,收成很好,今年有個好收成,沒問題?!?/p>
“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地方政府的關心幫扶,我們自己有一個好產業,生活定會越來越好。”在黔西市素樸鎮古勝村“好生活?在黔西”第一屆櫻桃采摘旅游節主題活動現場,古勝村村民胡高才這樣說。
胡高才是土生土長古勝人,他熱愛自己的家鄉,勤勞淳樸。政府發展櫻桃產業,他積極行動種植櫻桃10余畝,每年櫻桃采摘季,他笑得合不攏嘴,小櫻桃帶來大收入。為了讓村民們腰包真正鼓起來,當地政府積極尋找商機、拓展市場思路,發動群眾種植櫻桃1800余畝,小櫻桃不僅撬開了大市場,還成了群眾致富增收的可持續產業。櫻桃成熟的季節,市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當地政府想出妙招,舉辦櫻桃采摘旅游節系列活動,摘櫻桃、游峽谷、品美食、賞“村BA”、觀“村史館”,各族群眾沉浸其中、其樂融融、流連忘返。黔西市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感恩思進,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契機,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著力在實現各族群眾和諧共生、共同富裕中彰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效。
黔西市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高龍偉說:“黔西市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多姿多彩的山水田園,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蘊,緊扣創建工作重心,加大‘融’的力度,拓展‘融’的深度,延伸‘融’的廣度,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嵌式發展,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開展”。
活動載體融“心”
今年以來,黔西市開展以“好生活?在黔西”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新仁、大關、素樸等鄉鎮陸續舉辦了“民族服裝走秀”“民族歌舞會”“桃李花節”“櫻桃節”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為創建工作凝心鑄魂,以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新仁鄉化屋村更是成為了全國各地游客的首選地,這里青山綠水如畫,風光秀麗迷人,民族文化厚重,深受各地游客青睞。
在黔西市素樸鎮古勝村有一個“村史館”,詳實記錄了古勝村自畢節試驗區成立30多年來,在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的傾力幫扶下,在地方黨委政府和各族群眾接續奮斗下,古勝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古勝村成功探索了一條石漠化山區農村發展道路,是畢節試驗區走向脫貧、走向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負責素樸鎮文化工作的劉晨說道,素樸鎮文化發展由來已久,非常深厚,各族群眾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同時,需要更加持久的民眾力量,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過程中,像古勝“村史館”這類鮮活的文化載體的打造,讓中華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有了更好的傳承基礎,更好地匯聚各族群眾的精神力量,為地方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趙俊先、胡鳳秀特別喜歡花燈、山歌、唱書、蓮花鬧,這些具有一定地域文化元素的民風唱腔,在她們的帶動下得到傳承和發展。趙俊先還是素樸金錢棍傳承人,她在抖音、快手開設了娛樂賬號,參加地方直播帶貨,經常把這些地方文化元素通過新媒體展示。通過成果共享,文化傳承,信息傳播,成為了鎮上和村里的“網紅”。
素樸鎮鎮長吳道貴說,烏蒙第一鎮?素樸,蘊含著一種質樸、自然、原始的美,這里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沿革久遠,花燈、金錢棍這些民間流傳的文化遺產,如果得不到更好的傳承,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將會面臨失傳。為了更好地保存傳唱,通過政府搭臺、經濟唱戲、各族群眾參與,充分調動各族群眾參與鄉村振興和地方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這也是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過程中,作為基層必須要重視的工作,發揚傳統優勢,傳承地方文化,推動素樸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圍繞“一祠三館,九龍八景”,“產業+旅游+文化+品牌”,一樣都不能少。
產業就業融“富”
在“融”字上,黔西市一方面緊扣國家民委、省民宗委和畢節市民宗局工作要求,緊扣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這三項計劃,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極力推進試點示范創建。另一方面,圍繞市委、市政府“產業帶動就業融合發展”的要求,讓各族群眾不僅口袋“富起來”,腦袋也“富起來”。
在化屋生態營地,隨處都可以看到游客的身影。這是黔西市依托化屋優勢資源,產業帶動的一個典型休閑度假之地,化屋生態營地圍繞“化屋景區地質奇觀+生態農業+民族村寨”的優良資源,開展“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為主要發展方向,增添了黔西市“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
多元化產業的發展,融入黔西的品牌化,苗繡、蠟染、黃粑、辣椒、牛羊肉粉等,通過產業帶動,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讓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各族群眾越來越富有、幸福感顯著增強。
據了解,黔西市通過以“好生活?在黔西”為主題,相繼推出“旅游+模式,開啟了“旅游+農業”“旅游+花季”“旅游+果季”“旅游+特色產品”等鄉村旅游新模式,不僅激發了市場活力,也為各族群眾增收樹立了信心。各族群眾對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的知曉率、參與度、滿意度明顯提高,呈現出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黔西市著力打造文旅品牌,以“傳統+時尚”大力發展以化屋苗繡為龍頭的苗繡產業,發展苗繡產業經營主體65家,從業人員222人,擴大各族群眾就業機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黔西將優秀傳統文化、陽明文化、水西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苗繡,讓文化“活”起來。依托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陣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驗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構筑各民族精神文化家園。
時間是最美麗的仙子,各民族追求的是幸福日子。黔西市委、市政府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產業資源,做好“融”字文章,拓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維度,打造了一批示范村鎮、示范公園、示范景區、示范學校,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互嵌發展,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貴州民族報全媒體記者 郭翰)
2023-05-08 來源:人民政協網 滾動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