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亮燈旺人丁,后堂無光家不興”,這民間傳統俗語是在舊時的社會背景產生的,應該從當時社會背景來解讀。
對舊時的少數人來說,他們認為是有道理的,對舊時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為是沒有道理的。
舊時的少數人,當然是指當時那些有錢的人家。只有這些比較富足的人家,才能建造大宅院,有二進院,三進院,有的人家還有東院、西院,所以才有前廳和后堂、前院和后院之說。這些人家的女兒才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之說。
大門,指宅門出入的大門。二門,指前廳和后堂之間用一道門和墻隔開,一些傳統四合院稱為垂花門。
外人經主人允許,可以進入前廳,這里也是接待客人之所。后堂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之處,通常來說,外人不得隨便出入,連自己家里的男傭人也不允許進入。
過去沒有電燈,夜晚照明大多用油點燈或者蠟燭點燈。大門前點燈,為了防風,都是用燈籠。平時多用紅燈籠,遇白事糊成白燈籠。燈籠外觀分為圓桶狀燈籠和方桶形燈籠。
圓桶裝燈籠一般以竹篾片為骨架。方桶形燈籠則以木材為骨架,方形燈籠又分為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
我國民間傳統燈籠,不管是哪一種,通常由燈底盤(也稱底座)和燈罩兩部分組合而成,兩部分可以靈活分離,或者上下可拉動。底盤用來放油燈或插蠟燭。有的方桶形燈籠,其中有一面為可開合的門。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添加燈油或換蠟燭方便。
現在的燈籠不再用油燈和蠟燭,而是用現代化的電燈泡,電燈泡經久耐用,不費燈草也不費油,不用經常換,也就做成一體了。
圓桶燈籠和方桶形燈籠,在掛的地方和數量上有一定講究。大門口必須掛圓桶燈籠,而在堂屋門口或者室內則掛方形燈籠,有外圓內方和天圓地方的意思。
一般來說,大門口掛圓桶燈籠時,要掛兩只,寓意好事成雙,而堂屋門口掛方桶形燈籠,只在正中掛一只就可以了,寓意為一家之主。
現在一些古村的古民居旅游景點,只講“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表面熱鬧,屋檐、墻角、廊道兩旁等處,到處掛了圓桶形的大紅燈籠。
這種表面上的熱鬧掩蓋不了傳統文化的缺失,甚至可以說,是因為無知而矯揉造作,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讓人懷疑是走進了舊時燈紅酒綠的青樓或旅館。
這些人家的大門一般有專門的仆人看守,當然也包括夜門口的燈。平時大門燈亮并不是亮到通宵達旦,一般不過午夜。這就與現在很多城市夜晚的景觀燈一樣的,到了深夜就要熄滅一部分,主要是為了節省成本。舊時點燈也好,現在用電也罷,都是費錢的事。
大門口的燈通宵達旦地亮著,一般有三種情況,有當地特別風俗的除外。
第一種情況是除夕之夜。因為很多地方有守年的習俗,門前和堂門內的燈就要通宵達旦地亮著。
第二種情況是家里添丁,或者生育了孩子。大門口的燈通宵達旦地亮著,也就是延長了亮燈的時間,即添燈,寓意添丁。
還有一些地方,不管是生了男孩,還是生了女孩,至少在三天內,有的則在一個月之內,大門口的燈都亮到天亮,白天大門口則掛一些特殊的物飾。實際上,這是告訴外人,家里有月婆子。
舊時有一些地方的民間風俗,串門的人對有月婆子的人家比較忌諱,同樣,有月婆子的人家,對某些外人來訪比較忌諱。
第三種情況是家里“當大事”。也就是家里老人去世辦喪事期間,大門口的燈要整整一夜都要亮著,直到天亮。現在很多地方仍然如此。
以上三種情況,民間認為都是人丁興旺的表現。
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還好理解,過大年,大門前黑燈瞎火,說明門落蕭條冷落,人氣不足。只有燈亮堂堂的,才顯得人氣興旺。第三種情況就比較難理解了,為什么“當大事”還旺人丁呢?
實際上,我國民間早就看清了生與死之間的辯證關系,家里有人新生,就有人死去,一種無法回避的新舊自然規律。一個家庭或家族人丁旺,出生的人越多,老人也就越多,“當大事”也就越多。
過去農村建房屋立大門時,就毫不忌諱這點。比如,在修建堂屋大門和院大門時,到底要修建多寬,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能夠抬進和抬出棺材。因此,人丁旺,不僅僅指家里出生的人多,也是家里人老后故去的人多。
那么“后堂無光家不興”又如何理解呢?
與這句話相反的一句是,后堂有光亮家興旺。這里的后堂光亮,當然也是指夜晚后堂各個房間的照明都亮著。
這里對有錢人家來說,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家里的子女守規矩,夜里不外出蹓達串門,不外出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也沒有人夜不歸宿。
另一層意思是說,子女在家里有事可做。男孩勤讀書,準備考取功名,女孩在家學做經線活,或者紡紗織布。
舊時,我國民間的傳統觀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增廣賢文》:“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那時,家里富起來了,家庭還不算興旺。一家人最興旺的事,莫過于子弟科考及第,光宗耀祖。
女人能勤儉持家,很重要的是針線活做得好,布織得好,能為家里省下一大筆錢。舊時,越是有錢的人家,對女人針線活的要求也就越高,女孩能否嫁一個好丈夫,針線活也是一個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女孩未出家之前,要勤學苦練針線功夫。
也正因為如此,舊時民間認為,男孩讀書到深夜,女孩做針線活到深夜,也就是夜晚的后堂亮堂,預示著這樣的家庭會興起來。
舊時的多數人,指普通民眾。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能有房子住就算不錯了,建不起青磚灰瓦房屋,都是簡陋的封封土坯房、木房子、茅草房,便不用說有前院后堂了。
很多人家連圍墻也是土墻、石頭墻、籬笆墻,。大門也比較簡陋,部分人家還是柴扉。
除非個別人家祖上富裕過,留下前院后堂的宅子,也不過是衰敗之家,家里的經濟狀況也捉襟見肘了。
在沒有電燈以前,普通人家大多溫飽都有問題,室內的照明都成問題,哪里還有閑錢到大門口點燈。能少點燈就少點,能不點燈就不要浪費。
漢代有一個《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由于匡衡刻苦學習,后來成為西漢有名的學者。
我小時候就經歷這樣的生活,那時我們村里還沒有電燈,家里就用松明子照明。有時也有竹纜、向日葵桿子等照明。但這些照明容易引起火災,也不讓多點。
家鄉產油菜、油茶,用來榨油食用,那時菜里的油星都很少,哪里舍得用來點燈。家鄉還是桐油的產區,桐油是舊時農村點燈的主要燈油,我們從山上撿回來的桐油油籽賣給供銷社,留一些桐油籽榨油,也要用來涂家具,也舍不得點油燈。
那時,已經有煤油賣,買煤油需要錢,家里雖然賣了煤油和煤油燈,但為了節省燈油,只允許睡覺進房里的時候點一會兒。
在過去這種普通百姓生活條件下,門前亮燈也只能是一種奢望,但那時村里大多數人家人丁旺,很多夫妻都生育六七個孩子,這可能與人們沒有油點燈,早早上床睡覺有關,但與門前亮燈沒有任何關系。
再就大多數人家都沒有后堂,即使有后堂,也沒能力讓后堂亮起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家庭在沒有后堂的情況下,生活越過越好,興旺發達了。
如此看來,“后堂無光家不興”這句話也是很不靠譜的,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