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之分,是中國古代社會繼承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環。嫡子與庶子雖然都是兒子,可一個代表著家族主脈,一個則是庶孽,是分支。即便自戰國起,就有諸子均分家產的潛規則,唐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諸子均分制”,規定析分家產時,諸子按房平均分配。但嫡庶之間依然存在嚴格的界限,因為這其中涉及到宗法繼承權這個核心問題。所以越是地位顯赫,越重視嫡庶,畢竟屁股底下的座位只有一個,不可能拿出來均分。這一點即便是提倡諸子均分的唐代亦是如此,《皇明祖訓》中關于親王繼承權的規定與唐律一脈相承。
“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嫡以長,不以長者亦如之?!?/strong>(《唐律疏議·卷十二》)
西安鐘樓
所以在古代,投胎是個相當考驗技術的活計,不僅要會挑家庭,還要會挑生母。這其中最悲催地當屬庶長子,明明自己在兄弟中居長,卻因為嫡庶問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嫡出的弟弟繼承家業。當然庶長系翻盤的也為數不少,比如秦藩庶長出身的臨潼王家族,傳承幾代之后,在朱秉欆這代實現了逆襲。
臨潼惠簡王朱公銘
秦藩臨潼王支系,為第五代秦王朱志(土絜)的庶長子朱公銘一脈。朱公銘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生母周氏。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獲得賜名。正統七年(1442年)九月,受封臨潼王。
秦康王朱志(土絜)共有五子,居長的三個皆為庶出:長子即臨潼王朱公銘,次子郃陽王朱公鏜,三子汧陽王朱公鏳。而秦王妃陳氏受封于宣德元年(1426年),多年來卻始終沒有動靜。照這個趨勢下去,朱公銘極有可能以庶長子的身份襲爵。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統二年(1437年)秦王妃陳氏突然珠胎暗結,誕下一個大胖小子,也就是朱公銘的四弟朱公錫。隨著朱公錫一天天茁壯成長,朱公銘離秦王之位也越來越遠,最終被摁在臨潼王位上不得動彈。
秦藩雖然貴為大明第一親藩,秦王歲祿為定格的一萬石,但秦藩郡王的歲祿有些奇特。按規定始封郡王的歲祿應當為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秦愍王朱樉諸子的歲祿情況由于缺少記錄不得而知,可其后幾代始封郡王,歲祿雖然定在二千石,可本色大都僅有五百石。比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朝廷給富平王也就是后來的秦康王,定的歲祿就是這個比例。正統八年(1443年)六月,朝廷給朱公銘定歲祿比例也是如此。
“乙巳,給秦府臨潼王公銘、郃陽王公鏜歲祿各二千石,內米五百石,余折鈔?!保ā睹饔⒆趯嶄洝罚?/p>
西安渭河城市運動公園
對這個歲祿比例,朱公銘覺得不公。因此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辟后,臨潼王殿下借著皇帝急于為自己挽尊的時機,瘋狂薅朝廷的羊毛。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朱公銘奏稱,自己所得本色太少,近年來又費用浩大,以至于入不敷出,請求更改米鈔比例,增加本色。明英宗同意將他的本身比例調整到七百石。
當年六月初四,朱公銘奏稱景泰年間無人給使,所以自己花錢從盩厔縣(即陜西周至縣)等地購入陶瑛等五名自行凈身者,請求朝廷體念親親之誼,補發詔令讓他們留在府中以供使用。為防止宗室借機擾民、作亂,朝廷對王府御使人員數量卡的很緊,王府內侍照例應當由朝廷統一調撥。朱公銘先宰后奏的行為屬于典型的違例,故明英宗“命移文取之”。
既然不讓自行找人,那你倒是給人??!當月十九日,朱公錫再次上疏,兩手一攤表示府中實在缺少使用之人,要求朝廷調撥人手。這次明英宗沒有拒絕,將內使阮延等二人打發了過去。
九月,在朱公銘的奏請下,朝廷賜予他食鹽每年三十引。
所求幾乎接連得手,讓朱公銘有些得意忘形,竟然上疏要求朝廷幫他償還欠下的外債。不知他臉皮有多厚,才會提出這等令人無語的要求。然而明英宗復書將他臭罵一頓的同時,竟然賞給他一百石米糧供其使用,也是無語。
“(九月)壬午,書復臨潼王公銘曰:‘先得王奏,府中缺用,已增本色祿米二百石。今又奏欠私債,欲朝廷給還。但府庫錢財,將以供上帝、宗廟、百神之祀,備外夷賞賚、軍旅邊備之需,所入有限,何敢妄費?王在藩封,自有常祿。今念親親之義,再以一年折色一百石與王本色濟用。此后王宜撙節用度,免致欠缺?!?/strong>”(《明英宗實錄》)
明英宗劇照
十一月,朱公銘又奏稱王府校尉都沒有月糧,請求按照普通軍士之例賜予月糧。明英宗又是一揮手,寫就一個大大的“準”字。
天順二年(1458年)五月,在朱公銘的奏請下,賜予其紅青明綠纻絲并紗羅織金龍袍各一套。
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初一臨潼王朱公銘薨逝,在位33年,享年44歲,朝廷賜謚曰惠簡。
臨潼和僖王朱誠澯
朱誠澯,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為臨潼惠簡王朱公銘嫡子,生母惠簡王妃劉氏。朱誠澯兄弟之間的情況,幾乎就是朱公銘那一輩的翻版,不過這次倒霉的是其庶長兄朱誠潤,而非他本人,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為嫡出才占據有利位置,于天順八年(1464年)被封為臨潼王長子。
就朱公銘的往日表現而言,他生前花錢非常大手大腳,以至于死后臨潼王府窮的連他辦喪禮都難以維系。不得以,朝廷只能讓朱誠澯繼續支取臨潼王歲祿,以辦喪儀。
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以安順伯薛珤為正使,戶部員外郎郝冕為副使,持節冊封朱誠澯為臨潼王。朱誠澯在位期間很是安分,與他有涉的事不多。
嗣封郡王正常歲祿為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朱誠澯奏稱這個比例不足以維持王府的日常開支,請求將本色額度如其父例,調整為七百石。成化十六年(1480年)九月,明憲宗同意增給一百石,即將比例調整為米六鈔四。
西安白鹿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朱誠澯元妃紀氏去世,王妃之墓照例應當由工部派人負責督造,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向地方攤派勞役。可由于關中地區上年歉收,百姓陷入饑饉之中,他上疏建議朝廷直接撥給工料銀,由王府自行修建墳園。此舉獲得明憲宗準許。
“(三月)己酉……臨潼王誠澯奏:‘陜西歲歉,軍民饑窘,乞免差官造故妃紀氏墳?!げ扛沧?,宜令所司以原定工料銀送府自造。從之。”(《明憲宗實錄》)
弘治五年(1492年)十二月三十日,臨潼王朱誠澯薨逝,在位16年,享年40歲,朝廷賜謚曰和僖。當天是弘治五年的最后一天,只要能挺過這一天,就可以再漲一歲,結果朱誠澯卻倒霉催地倒在了大年夜,攪得臨潼王府連過個年都不得安生。
天上掉下個親王爵位
朱秉欆(音shuang),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為臨潼和僖王朱誠澯的庶長子,生母丁氏。弘治二年(1489年),10歲的朱秉欆受封鎮國將軍。
很多史料都宣稱朱誠澯只有兩子,分別為庶長子朱秉欆和庶次子朱秉櫝,但《明憲宗實錄》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丁丑”載:“賜秦府臨潼王誠澯第二子名曰秉杊”。所以阿越懷疑朱誠澯共有四子,長子未名早夭,次子為朱秉杊,且這兩個應該都是嫡出,朱秉欆實為其第三子,只不過序齒時采用了“分嫡庶而另列行”,故稱其為庶長子。朱秉欆去世時,《實錄》稱他為“臨潼和僖王庶第二子”,也可以印證這一點(早夭的長子不參與序齒)。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朱誠澯元妃紀氏去世,因為朱秉欆這個庶子的存在,按照天順四年(1460年)詔令,他被絕了續娶的可能。從此刻起,朱秉欆就是臨潼王爵的第一繼承人。因此朱誠澯對這個兒子的教育抓地很緊,曾上疏為其求取書籍。
“弘治三年三月癸丑朔,賜秦府鎮國將軍秉欆《四書》、《貞觀政要》各一部。從其父臨潼王誠澯請也。”(《明孝宗實錄》)
秦王府大致位置
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為父王守孝滿3年朱秉欆襲爵。次年十一月,東城兵馬副指揮盧瓘之女盧氏被冊封為臨潼王妃。
就在朱秉欆待在臨潼王府讀讀書寫寫字,安安靜靜的當個美男子,順便找后宮美女談談心,為臨潼王家族開枝散葉奉獻一份力之時,一個巨大的餡餅突然從天而降,哐當一下砸在了他腦袋上,讓他歡喜的一時找不著北。
秦藩第七代親王朱誠泳,身上聚集了諸多美德,堪稱古代賢王的典范:
一、醉心文學,心無旁騖:自號賓竹道人,喜與文士交往,時常與之應酬唱和,著有《經進小鳴集》、《世德錄》等;
二、重視教育:與陜西提調學副使楊一清共同創建正學書院;在王府西側建蒙學,聘請文臣教授護衛子弟;
三、平易近人:不管對方是宗室郡王,還是王府僚屬,態度都非常溫;
四、體恤百姓:周邊有患病或孤苦無依的百姓,則“施予無吝”;一有歉收,就會給租種王府田產的軍民減免田租,甚至完全免除;
五、以嚴治宗:只要本支宗室膽敢以身試法,不管是何人皆交付有司處置,絕不法外容情;此外還多次上疏就宗室問題獻言獻策。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十五日,秦王朱誠泳薨逝,在位11年,享年41歲,朝廷賜謚曰簡。謚法“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以此給朱誠泳蓋棺定論可謂是實至名歸。朝野上下都對這位賢王感官甚佳,以至于《明實錄》在記錄其哀訊時,罕見的不惜筆墨,足足用了206字來濃墨重彩書寫其生平。
“庚辰,秦王誠泳薨。王,康王庶第四子(注:當為庶長子),母夫人楊氏。天順二年生,成化四年封為鎮安王,十年進封秦王,至是薨。享年四十有一。訃聞,上輟朝三日,遣大臣致祭,有司營葬,行人掌喪禮,謚曰簡。王,天性孝友,好禮謙恭,恒以敬天地、畏祖宗、尊朝廷為念。嘗銘其冠服,以自警。尤勤問學,雅好吟詠。時節,每延致士大夫,命酒賦詩,脫略勢分撤鷹房,以創侍從、儒臣之館。捐隙地以益正學書院之基。累蠲本府人役租稅以二萬計。一時宗室中稱好賢樂善者歸焉。所著有《小鳴稿》、《世德錄》。王薨后,長史強晟集其生平善行數十余事,為《遺行錄》,藏于府中。”(《明孝宗實錄》)
秦康王朱志(土絜)庶長系與嫡系關系圖
秦簡王什么都好,唯獨沒有子嗣,秦藩大宗因此再次絕嗣,不得不又一次進行世系轉移。其父秦惠王朱公錫共有四子分別為:朱誠泳、朱誠滄、朱誠河及朱誠淖,可除朱誠泳外,其余三子皆早夭,也就是說惠王一脈也同時絕嗣。只得再向上倒推一代。
第五代秦王秦康王朱志(土絜)共有五子,老五朱公鍵未封早夭,朱公錫一脈絕嗣后,余下的三脈皆為庶出,這就需要按“立嫡以長”的原則來確立繼承權,居長的為臨潼王系。如此宗室之中與秦簡王王血緣關系最近的當代臨潼王朱秉欆,被確立為下一代秦王人選。
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月,朝廷正式冊封臨潼王朱秉欆為秦王。
“丁酉,上御奉天殿傳制。懷寧侯孫泰……持節充正使,尚寶司司丞崔璇……充副使。冊封秦府臨潼王秉欆為秦王,妃盧氏為秦王妃。”(《明孝宗實錄》)
朱秉欆入繼大宗后,臨潼郡國被除封,但臨潼惠簡王朱公銘和臨潼和僖王朱誠澯并沒有被追封,因此無法進入秦藩宗廟享受供奉,只能繼續呆在臨潼王府宗廟,但朱秉欆本人顯然不能再入臨潼王府宗廟祭祀父祖。為了能讓父祖繼續吃到冷豬頭肉,在他的奏請下,其大伯父、朱公銘庶長子、鎮國將軍朱誠潤,受命奉惠簡王祀事。
阿越說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七月,秦王朱秉欆薨逝,在位2年,享年22歲,朝廷賜謚曰昭。謚法“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圣聞周達曰昭”,看來他九個月的秦王生涯,干的還不錯,讓朝廷對其很是滿意,是以不用“悼”而用“昭”。
朱秉欆是秦藩15王中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親王,入繼大宗之路可謂是樂極生悲,屬于過把癮就死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估計是以族侄身份承襲堂叔的親王爵位,成功實現了庶長系的逆襲,并將爵位傳承了下去。其父祖也因此受益。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月,在第九代秦王朱惟焯的奏請下,朝廷追封朱公銘為秦安王,朱誠澯為秦莊王。
少陵原
秦昭王去世后,安葬于西安城南三十里的鴻固原,也即現在的少陵原,在秦愍王朱樉墓東南不遠處,此地曾出土過秦昭王次妃蕭氏壙志一盒。
順便說一句朱秉欆作為朱誠泳的堂侄,入繼大宗后也沒人逼他認秦簡王朱誠泳為爹,而稱生父臨潼和僖王朱誠澯為伯父。然而某些自媒體博主言之鑿鑿地聲稱,明代藩王繼承事例不可作為天子入繼的參考。合著天子與藩王使用的不是同一部《皇明祖訓》,對吧!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