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送到這里了!”
陳紅軍目送著一箱貨物走出國門,準備踏上返程的路。
這里是阿拉山口,96 小時之前,他從東莞的菜鳥倉庫出發,滿載通過跨境電商賣到歐洲的貨物,他開著車穿越了四季,在 4800 多公里的路程中經過山川、河流、沙漠、戈壁與雪山,最終抵達阿拉山口。
這一車貨物經過海關清關放行,進入哈薩克斯坦,會再繼續向西。
它們還要再在歐洲境內再跑大概 10 天,經過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最終到達比利時。再從那里,去向千萬購買中國制造商品的歐洲買家手中。
作為這趟中歐公路“跨國接力”的國內段運輸司機,陳紅軍對這條線路已經相當熟悉。如陳紅軍所說:“它充滿著誘惑,也充滿著擔心。”
每年,有數萬輛貨車通過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兩個口岸,將中國商品運往海外,駕齡超過 30 年的陳紅軍,就是其中常來常往的一員。
01
陳紅軍開得這臺“新東風”,長 16.5 米,寬 2.9 米,高 4.5 米,算上集裝箱,買下來接近 80 萬元,是他的第 17 輛車。
前幾年陳紅軍的愛人退休,孩子們也都大了,陳嫂就跟著陳紅軍出車,做了一名全職“卡嫂”。陳嫂在車上做飯、睡覺,在服務區洗衣服,服務區常常沒有熱水,有時兩三天都用不上熱水洗臉,更不要說洗澡了。陳紅軍心疼老婆太辛苦,但陳嫂說:“不跟車的時候其實更累,主要是擔心他有沒有吃好睡好,現在我跟著他,起碼能給他做口飯,也放心。”
「陳嫂跟車,為老陳做家鄉飯」
這么大的一臺車,夫妻倆有空就打水擦洗,開了五年、數十萬公里,保養得還像新車一樣。
不大的駕駛室,分隔出一個可供休息的小床,陳嫂睡上鋪,陳紅軍睡下鋪,車里有維修器械,也有鍋碗瓢盆、車載冰箱里儲存著能支撐半個月以上的食物,這臺車夫妻二人忠實的伙伴,也是日夜相伴的家。
談起和車有關的話題,陳紅軍的話匣子就關不上。
他從小就喜歡車。“在家里聽到外面有拖拉機響,飯碗都丟下,趕緊出門看。”
因為喜歡車,陳紅軍做了司機,三十年前,要學車得先修車。休息的時候,老師坐在車里,徒弟就拿著錘子下車敲輪胎、敲鋼板、敲底盤、敲輪胎螺絲……圍著車轉一圈,檢查一下下面車底下有沒有漏水的漏油的地方。
因為修車不像現在這么方便,“不然你在路上有錢也找不到地方修,”
有一次走四川的 108 國道,山路較多,車壞在半路,陳紅軍扛著幾十斤的車半軸走了三十里山路,才走到廣元市的東風服務站。“走到門口天亮了,坐在人家門口沒力氣了、就睡著了,人家服務站工作人員來上班,才把我喊醒。”
雖然跑車的條件差,但陳紅軍也因此學得扎實,積攢了許多駕校里學不到的經驗。
那時卡車司機就是一份收入高,風險也很大的工作。陳紅軍遇到過偷油的、偷輪胎的、偷貨物的,天氣熱的時候就拿草席墊在地上,直接露天睡在油箱底下。晚上睡覺但凡有一點點動靜就醒,也算是職業病之一。
堅持跑了三十年長途運輸,除了喜歡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家庭。從第一個孩子剛出生時,摸上卡車的方向盤,陳紅軍就再沒放下過。
一步一個臺階,司機這份職業見證了一個家庭向上的三十年。
“開車不但滿足了我小時候的夢想,而且讓我的生活越來越過得越好。”他說,“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開車帶來的。”
沒有背景、沒有學歷,他靠著一雙手握著方向盤,支撐起一個家。“就想著好好跑車把孩子養大,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別人孩子有的我都讓我孩子有。”
如今他最大的孩子 30 歲,最小的孩子 20 歲,“都讀書讀出來了。”
02
偶爾停車的間隙,陳紅軍最愛翻看的是藏在副駕駛前擋板里的幾張照片。
照片看上去都有些年頭了,但每一張對這個家庭來說,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左上角那張全家福,是 2004 年時拍的。為了孩子上學,夫妻二人在大女兒兩歲時從農村搬到了縣城居住。從那時起,攢錢在城里買下自己的房子,就成了兩人最大的心愿。租房住了七八年,他們終于在縣城安家。搬進新房的那一晚,全家都激動地沒睡著。第二天起床,一家五口拍下了這張合影,陳紅軍把照片洗出來,一直帶在身邊。
右邊那臺“老解放”也不簡單。那是開了好幾臺二手車之后,陳紅軍買下的第一輛新車,即使后來換了更大、更好的新車,第一輛真正屬于自己的車還是意義非凡。
日子過好了、車的性能好了,車輪下的路,也一天天變得更好了。
20 年前剛開始拉貨跑新疆的時候,基本上只有國道可以開。
路況不好,路上的車也少。有時候車壞在半路上,原地等上好幾天也等不來救援。
最驚險的一次,是車的油泵壞了,最近的維修站在 700 公里外,送零件過來最快也要三天三夜,陳紅軍和搭班司機就在戈壁上等了三天三夜,第三天晚上最后一袋方便面吃完了,還招來一群野狼。野狼扒在車門邊,嗷嗷叫著用前爪挖玻璃。
“把我們兩個把車里面嚇死的渾身出冷汗,就害怕萬一把車門的密封條抓破了怎么辦?”陳紅軍回憶道,“那車燈一打,狼的眼睛都是發綠的。”
那時戈壁灘一夜說不定只有一兩輛車開過,野狼沒怎么見過車,就都不害怕。“現在車多了人多了,它們看到燈光害怕,就都跑了。”
「老陳比劃著野狼撓玻璃」
如今這里全線貫通高速,從前十多天才能跑完的路線,三天三夜就能跑完。尤其是最近幾年,“一帶一路”的配套基礎設施跟上了,陳紅軍跑在路上底氣就更足了。
“現在路好了,跑起來省心了,家里人也放心了。家里人放心了,我感覺自己就沒有那么大的壓力了。”節省下的時間是更為直觀的:“以前國道坑坑洼洼,一天最多跑 200 公里。哪像現在,一天千八百公里不在話下。”
就如武威市土門服務區的工作人員介紹的那樣:“路修好了,每天從這里經過去新疆的車也多了許多。”
對于許多熱愛旅游的人來說,這條路,是一生必駕之路,但風景絕美的同時,是要穿過幾百公里無人區、戈壁灘的風險。全國 3000 萬卡車司機,這條路也只有少數人敢跑、能跑。
在外人看來,卡車司機全國各地跑,“挺氣派”,但實際在路上,在安全駕駛的前提下,快是第一要務,沒有時間更沒有心思去景點游玩。“手整天都在方向盤上。選擇了這個司機這條路就注定了孤獨。”
新疆這條線則要更加孤獨。
在許多時候,你感覺茫茫的天地間只有眼前的這條路、和手上的這輛車。
現在路況好了,沿途都是高速,但也幾乎沒什么賓館可供休息,夏天,水箱里的水會被曬到近四十度,實在想洗個澡,就只能找個安全的服務區停車,用一根長水管接上水箱,快速的沖個涼。到冬天,就只能“克服一下”。
“條件非常艱苦,但辦法總是有的。”跑習慣了這條線,陳紅軍常和“卡友”們分享心得,“跑這條線不能急, 你就當它是一種樂趣,慢慢去欣賞這一路的風景。”
03
對于經驗豐富的陳紅軍來說,最近幾年更深刻的感覺則是,越來越多的國貨沿著這條中歐公路,走出了國門。
以往卡車司機們“一年跑不了兩三趟新疆”,現在則有越來越多卡車司機如陳紅軍這樣,接到沿中歐公路運送出口貨物的訂單。
“第一次去阿拉山口才知道,原來這是離哈薩克斯坦最近的地方。”
「公路司機景色」
千年前駝鈴陣陣的絲綢之路上,源源運出的是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如今通過陳紅軍們的滾滾車輪下的這條“當代絲綢之路”運往歐洲的,則是中國制造的化妝品、手機、電熱毯、電池、電阻板、太陽能板等。
「菜鳥國際快遞工作人員」
陳紅軍這一車貨物的終點,就是 2021 年投入使用的菜鳥 eHub(智慧物流樞紐),eHub 所在的城市是比利時列日,列日位于歐洲中心地帶,300公里半徑范圍內覆蓋了歐盟60%的GDP,從這里出發的包裹最快在5小時內便可送達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歐洲主要市場。
隨著海外用戶對中國制造商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條中歐公路也變得更加繁忙。
「中歐公路路線圖」
以陳紅軍運送的這一箱貨物為例,將由短駁車送到邊境的中哈合作中心,在那里經過海關清關,再對接到境外運輸段的貨車上。
每次送完貨,陳紅軍總會在阿拉山口的貨場里站一會兒,看看遠方。
第一次開“東莞-列日”線,大女兒在家庭微信群里夸他,說:“老爸,你做得這件事特別有意義!”
04
如果將商業世界比作生命,日夜奔流的物流網絡就是其中的血液系統。維系著商品的全球流動。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跨境電商正處于發展繁榮階段,有人將 2022 年稱為是跨境電商的“品牌化元年”,隨之而來的,是原本以買家指定物流的模式向賣家自主選擇物流服務商的方向發展的趨勢,這對中國跨境電商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中國物流公司與中國出海品牌一起發展、共同成長的歷史大潮。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在 5 年內增長了近 14 倍。相比海運及空運,公路運輸的品類覆蓋更廣,且相對限制較少,可支持如純電、粉狀、液體等特殊品類的運輸。
歐向公路比海運、鐵路的時效更穩定,通常能快上10天左右,成本又遠遠低于空運。國際道路運輸聯盟秘書長翁貝托·德·布雷托(Umberto de Pretto)曾對媒體表示,鑒于時間和成本上的優勢,公路運輸已成為中歐之間除航空、海洋、鐵路之外的“第四物流通道”。
菜鳥中歐公路“東莞—列日”專線于 2022 年 11 月正式啟用,跨境電商貨品可以搭乘大卡車從東莞出發,沿著中歐公路的這條專線,最快兩周就可以抵達比利時列日,在口岸還可與鐵路無縫銜接,多一重保障,公路路線全程超過10000 公里,有“北斗星行蹤系統”全程守護。
由此帶來的高效快捷,令越來越多中國制造的商品選擇通過公路“出海”。如菜鳥比利時 eHub 的工作人員所總結的那樣:“越來越多的海外用戶選擇中國商品,不僅僅是因為商品質量越來越好,也因為現在交貨時間越來越短了。”
隨著越來越多海外用戶通過電商在中國購物,“雙 11”“黑色星期五”這種電商節點,也越來越成為陳紅軍們一年中最緊張的時段。他們用汗水和勞動,保障物流這條全球動脈網絡的正常運轉,讓中國經濟的血液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流動。
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而當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正是對外貿易與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基石。
諸多如陳紅軍一般風塵仆仆、披星戴月的卡車司機們,則是物流行業為中國企業“全球買、全球賣”愿景保駕護航的縮影。
「菜鳥自建國際快遞物流網絡」
中國品牌正迎來出海的黃金時代,中國商家往往會瞄準貨單價更高、更有品牌和設計的商品,尤其是家具、中大型家電等大件貨品,同時也對跨境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實效要求。由此,菜鳥在全球自建國際快遞網絡,海外大區迅猛起網,一邊在海外自建物流網絡,一邊強控跨境物流核心節點。截至目前菜鳥日均跨境包裹單量達450萬,躋身全球四大包裹網絡之一,源源不斷將國貨品牌運輸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依托于國內華東、華南產業帶,菜鳥國際貨運為中國出海商家提供包括了國內集貨運輸、國際干線運輸、海外倉儲和配送的全鏈路物流服務,為中國品牌出海打造了數智化的全鏈路、全庫存、全渠道的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
“外人看起來我們開著大貨車,天天天南地北的跑,什么世面都見過,其實真正你干了這個行業以后,你會知道里面有很多的無奈和困惑。”常年將妻兒老小留在家里,奔波在路上,卡車司機遇到的那些困難,陳紅軍一樣也沒少經歷。“有的時候沒有貨源,在貨場一等就是幾天,還有遇到堵車、遇到車子拋錨、遇到自然災害……”
但 30 年下來,安安全全無事故,是“老司機”陳紅軍最驕傲的事。
“干了一行,就要愛這行,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把車開好。”陳紅軍說,“這份職業往小了說,能養家糊口,往大了說,也是為國家的運輸做一點貢獻,做出自己的努力。”
如今最常跑的這段路,雖然要經過許多危險路段,但支撐著他的動力,是將更好的國貨,運到歐洲、運到其他國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世界知道什么是 made in China。”
「陳紅軍在車上唱歌」
另一個令他同樣驕傲的,是三個孩子都非常優秀。
因為工作忙,三個孩子出生時,陳紅軍沒有一次陪在陳嫂身邊。也沒有參加過孩子們的家長會。小時候孩子們不懂事,常常怪爸爸不關心自己。長大以后孩子們再沒提過,陳紅軍仍覺得虧欠他們許多。“我能做到的就是把車跑好,安安全全的每一趟能平平安安的回來,用我的后半生對我老婆好,來彌補對她的虧欠。”
走南闖北大半輩子,陳紅軍見識極廣,說起各地有什么吃的、玩的都頭頭是道,但卻幾乎沒有機會親身去看看。
等退休了,他想買個房車,和陳嫂一起,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以游客的身份,而不是匆匆的過客。
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陳紅軍幾乎沒有和別人提起過:“我想開著自己的車,走一遍中歐公路,到歐洲、到外國,看看人家的運輸是什么樣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