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淄博燒烤堪稱頂流,小餅、烤爐加蘸料的特色“三件套”,讓很多人趨之若鶩。
在燒烤界,一方烤肉,有一方味道。對老北京人來說,最地道的烤肉吃法,莫過于炙子烤肉。
上世紀三十年代,食客在東安市場的烤肉店大快朵頤。
汪曾祺曾在《貼秋膘》一文中寫道: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也有烤牛肉的,少)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
老北京烤肉的炙子和所用劈柴都有講究。炙子的鐵條之間留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就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烤炙的焦香。
日本人把炙子烤肉稱為“成吉思汗鍋”。當時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得站著吃。圖為日本記者安保久武拍攝的正陽樓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腌漬過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烤得滋滋直冒煙。
燒旺爐火。
左手燒餅,右手羊肉是絕佳搭配。
汪曾祺所說的“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的吃法,叫“武吃”。現在吃烤肉,多是“文吃”,就是師傅把烤好的肉盛在盤子里,食客坐在椅子上慢慢品嘗。過去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可得站著吃:烤爐在中間,幾條板凳擺開,食客半弓身,或站著,或一只腳踩在板凳上,手持一尺來長的特制長筷,邊烤邊大口吃肉,再來上幾瓶“醉燒刀”白酒對嘴“吹”,那架勢真有點“彪悍豪霸之氣”。
烤肉宛的經營者。此時齊白石應該還沒有為店方題“烤”字,莫理循女士的文字說明原文為“Niu Rou Wan”。
烤肉宛的師傅正在調制佐料。
吃炙子烤肉,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臨近宣武門的烤肉宛,主要烤牛肉,“北季”則指位于北城什剎海的烤肉季,以烤羊肉聞名。
烤肉宛字號極老,它創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創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鮮嫩“賽豆腐”著稱,牛肉之嫩,還曾得到齊白石的肯定。
據傳,上世紀四十年代,一位叫唐友詩的記者請齊白石老人去品嘗烤肉宛的烤肉,齊老笑著說:“我的牙齒,哪里嚼得動?”唐說:“正是因為讓你嚼得動,所以才請你去吃烤肉。”隨后他又補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齊老這天心情很好,食興正濃,便拿起手杖同他一塊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獨特風味,讓白石老人連連稱贊。烤肉的宛師傅見齊老興致正濃,便趁機說:“我們這個字號,連塊牌匾還沒有哪!”齊老領會其意便隨口答應給題匾。
飯罷,宣紙拿來,齊老提筆作書,只見他只寫了一個鐘鼎“烤”字。寫完之后,突然停筆,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綴了一行小字:“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璜(白石老人名)杜撰。”寫畢擲筆大笑,興沖沖地走了。這個“烤”字后經裝裱掛在烤肉宛店堂里。
烤肉宛的師傅能用大砍刀,把肉切得像膠片一樣薄。
吃完算賬。
吃烤肉,得來上二兩燒酒。
炙子烤肉北京人愛吃,外國人也常常被吸引到此大快朵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以及一些日本攝影師,都曾留下炙子烤肉的珍貴影像,日本雜志還稱贊道:“只要是訪問北平的人,都忘不了它的美味。”
圖 | 吳真、哈佛燕京圖書館、舊京圖說
文 | 楊麗娟
編輯 | 黃加佳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