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1974年底,蔣介石因患感冒轉為肺炎,連續幾天高燒不退。那段時間,蔣經國擔心父親的病情,每天都要三次前去探病,內心深感不安。
1975年3月下旬,蔣介石病情惡化,病中的他深感自己時日無多,便派蔣經國叫人來到他的士林官邸,等人都到齊后,開始一句一句地口授他的遺囑。
4月5日晚,89歲的蔣介石永遠地離開了。人們在他的一只黃色皮包里,發現了他的遺物,里面分別是一張中國大地圖、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臺灣軍隊的軍事部署圖及調整記錄,還有他的黨證和身份證。
蔣介石病逝后,臺灣當局當即派人趕去士林官邸,就地舉行了關于他的遺囑簽字儀式。等“行政院長”蔣經國上去的時候,似乎是無法接受父親去世的事實,蔣經國“雙手發抖,已不成書”。
蔣介石去世不久,警衛人員從收音機里聽到這個新聞,并十分高興地將其告知了毛主席,但毛主席臉上并沒因此出現喜悅的神情,反而顯得有些黯然和落寞,他沉默了很久,吸完一根煙,然后淡淡地說了三個字:“知道了。”
毛主席的心情是復雜的。那天,他只吃了很少的東西,然后在屋里放了一天張元干的送別詞,整首詞總共不過幾分鐘長的時間,但毛主席卻反復地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形成了一種葬禮的莊嚴氣氛……
一直到幾天后,毛主席對蔣介石去世一事仍然無法釋懷,還特別讓人對那首送別詞做了改動,將原來的“舉大白,聽《金縷》”,改為“君且去,不須顧”。
改動之后,整首詞的格局一下子發生了改變,在原來無可奈何的借酒消愁之上,多了幾分悲壯之情,送別的意味也因此達到了高潮,毛主席以這樣的方式,向蔣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別。
其實,除了個人感情之外,蔣介石的離世在某種程度上,對兩岸統一也或多或少產生著影響,使得原本逐漸明朗的臺海局勢因此變得撲朔迷離。
對于美國試圖分裂中國的意圖,蔣介石始終持反對態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問題上與我們是保持一致的,所以他的離世對統一大業來說無疑是損失,毛主席又怎能不感到傷感?
蔣介石死后,宋美齡與蔣經國商議了他的墓地問題,最終決定將其靈柩安置在臺灣桃園縣慈湖。原本,慈湖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一旦撤掉守兵將面臨陵區無人守護的局面,后果不堪設想,移靈之事迫在眉睫。
但是,事情怎么辦?如何辦?什么時候辦?卻是他們眼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