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平順縣北甘泉村趕會,意外地見到一棵桑樹已經長出了嫩嫩的桑葉,才想起來還有一種小動物名叫“春蠶”。
有民諺說:谷雨雨不休,桑葉好喂牛;谷雨天氣晴,養蠶姑娘要上繩。可見谷雨與養蠶有關。
古籍記載,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為戴勝降于桑。谷雨最后五天,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桑樹上開始有鳥停留,自是桑樹葉開始萌發,也就預示著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項農業項目——養蠶開始了。
早在東漢時期農書《四民月令》的記載中就有對谷雨時節蠶事的嚴格規定:“谷雨中,蠶畢生,乃同婦子,以勤其事,無或務他,以亂本業;有不順命,罰之無疑。”
養蠶是一項古老的農事,從嫘祖算起,歷史至少也在5000年之前了。長治地區養蠶歷史也較早,用蠶絲生產的潞綢,曾與杭緞、蜀錦齊名,是長治、山西,乃至全國絲綢業鼎盛時期的代表。
明代時潞綢曾發展到鼎盛時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為北方最大織造中心,潞綢也長期作為皇家貢品上貢朝廷。綢緞興盛,蠶桑也必定興盛。據《潞安府志》記載,洪武初年,潞州六縣有桑樹8萬余株,織機9000余張,綢莊絲店遍布街巷,機杼之聲隨處可聞。
潞綢品種豐富多彩,規格分大綢、小綢兩種,有天青、石青、沙藍、月白、醬色、油綠、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種花色。明代中葉以后,潞綢成為暢銷全國的產品。創作于明萬歷年間的《金瓶梅》有17處提到潞綢,同時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姻緣傳》有9處提及潞綢。在其他典籍中也可不斷看到潞綢的記載和描寫,由此可以想見潞綢生產和銷售的繁榮情況。
盡管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潞綢衰敗了,但是長治地區的種桑養蠶傳統卻一直傳了下來。在屯留、沁縣和武鄉三個縣區還有不少養蠶戶仍在樂此不疲地從事著蠶桑事業,其中沁縣、武鄉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指定發展的蠶桑基地縣。這里氣候適宜,冬暖夏涼,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黃土層厚,含有機質多,雨量充沛,非常適合桑樹生長和蠶的發育。
蠶小吐絲長,養好也不是那么簡單,這得掌握專業的知識。好在這些地方的人們是世代傳下來的養蠶經驗,又結合不斷改進的先進方式方法,飼養出的蠶高產、優質、多絲,非常受市場歡迎。
蠶種要放在通風的竹籠或線架上裝好,切忌用塑料膜、布料或報紙等物包裝,以防悶壞蠶種。養蠶戶領回蠶種后,應立即放到已消毒好的蠶室進行催青保護,保持其適宜溫濕度,確保孵化整齊。
蟻蠶出殼,進行收蟻,小蠶會象螞蟻一樣從卵殼內鉆出來,用很輕的手勢,把它收引到嫩葉上。春季氣溫低,在上午10時左右;夏、秋季在上午8時左右收蟻。收蟻用桑要在當天上午采摘,桑葉選用適熟稍偏嫩,用桑量是收蟻量的4-5倍。方法是將切好的桑葉直接撒在蠶種紙上,經十幾分鐘后蠶蟻爬到桑葉上,然后把蟻蠶連同桑葉倒在蠶座紙上,用鵝毛把蟻蠶疏密攤勻。
喂養蠶寶寶就簡單多了,小家伙逮住新鮮的桑葉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然后經過四次蛻皮,短短不足二十天的時間,其實這時的蠶寶寶已經是四歲的壯年了。再過一星期左右,它就不再吃桑葉,身體漸漸發亮,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結繭。蠶體中透明的東西就是制造蠶絲的原料,叫做絲素、絲膠。絲素、絲膠被蠶吐出來后,遇到空氣就變成細絲,一條蠶吐的絲約1500米長。
吐絲結繭是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蠶寶寶在繭子中進行最后一次脫皮,成為蛹。再過大約一星期后,蛹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后,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后雌蛾約在少半天內,產下約500個卵,然后就大功告成,慢慢死去。
蠶蛾脫離蠶繭后,通常是燒一鍋開水,然后把蠶繭放到水中去煮,蠶繭外面的膠質通過高溫溶解到了水里,然后用手把蠶絲抽出來仿成絲線,這樣就可以用來織成絲綢。
蠶繭可繅絲,絲最后制成穿在身上的錦衣華服,絲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蠶的糞便又名蠶砂,性味甘溫,入肝、脾、胃經,有燥濕、祛風、和胃化濁、活血定痛之功,祛風濕,止痛,民間用蠶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蠶的蛹、蛾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料。
蠶的一生就是這樣,盡管只有短暫的50天左右,卻歷經卵、幼蟲、蛹、蛾四種不同形態。春蠶到死絲方盡,它雖死去了,但是它一生經歷所留下的東西都成了人們利用的寶貝。
蠶的一生,就是無私奉獻的一生。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