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一、一個準備輟學的15歲高一學生
某15歲高一男生小林,父母自述班主任多次打電話反映學生在校情況不好,剛開學去學校時,不參加班級學習及課外活動,借口肚子疼,上廁所等多種原因逃避各項學習活動任務。在班級里上課睡覺,不聽講,老師多次提醒仍不改正。
小林還違反學校紀律規定,在廁所抽煙,被學校老師抓現行,仍不悔改,小林多次向老師、家長和同學表達有輟學想法。小林自述對當前學校不滿意,中考成績發揮失常,沒有達到理想水平,父親為其挑選的學校與內心期待不符;初中玩伴都與自己不在同一學校,對目前學校的吃住條件不滿意;表示不想在當前學校繼續上學,想輟學當兵,認為在這個學校上學沒有意義。
二、表現特征
1>. 是否有生活、學習、人際等嚴重突發事件:有
2>. 不良情緒反應是否影響生活、學習、社會交往:有影響,且效率明顯下降
3>. 不良情緒時長:26天
4>. 能否能有效控制情緒:不能控制當前情緒狀態。
5>. 學生本身狀態:焦躁不安,在學校無法專注學習。
6>. 學習成績狀態:對考試采取應付心理,成績靠后;對英語有興趣
7>. 玩游戲狀態:很喜歡
8>. 上課注意力狀態:不能集中
9>. 平時作業情況:一般,錯誤率偏高
10>.其他情況:涉及家庭、個人幼年成長隱私,不在此處公開。
三、心理分析
該學生自我期待值過高與現實之間存在落差。進入高中,生活節奏變快,開學一個月高強度的學習與生活,使學生產生巨大的不適應感,需其快速轉變學習生活模式。當這種差別與預想差距太大時就會產生不適應感,對高中生活產生恐懼。
進入高中后,學生失去了初中的玩伴,需要進行新的人際交往,學生不能快速融入班集體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就會產生厭學、不適應的情況。學生壓力過大時會產生無助感,不愿融入班集體開展活動,或通過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緩解內心焦慮狀況。
四、心理輔導教育方案
1、 與孩子面對面交流,自述想輟學原因是對自己中考成績不滿意,自己初中的同伴在相對自己較好的學校上學,自己不能和他們一起產生壓力和無助。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目前學校努力學習,提升成績,與同學建立良好關系,緩解內心焦慮。
2、學生自述當兵想法源于家中親戚的經歷,認為當兵更有意義。提醒學生目前其想當兵的想法可暫時擱置及相關原因闡釋,當前其重點任務是學習。
3、 引導孩子采取正確方式舒緩壓力,摒棄不良生活或行為習慣。
4、抓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其發揮優勢,展現個人能力
5、 引導父母與孩子積極溝通交流,提升學生自信心。(責任編輯:馬矗)
仝兆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心理障礙治療、輔導咨詢、大中小學及企事業單位團體培訓、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