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會南昌市,有一個區叫做新建,別以為新建區是現在新建的,這地方從北宋到現代一直叫做新建縣(區),妥妥的千年古邑。新建有名的旅游景點不少,例如赫赫有名的海昏侯墓,還有小平同志下放時的拖拉機修配廠,現在叫做“小平小道”景區,還有南方少有的厚田沙漠等等,當然還少不了江西最大最豪華的清代巨宅——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是什么意思,“汪山”是個地名,位于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汪山崗,而“土庫”是當地人對大型青磚瓦房的稱呼,所以汪山土庫其實就是汪山這個地方的巨宅。
汪山土庫住的是程氏家族,按照山西的叫法應該叫作“程家大院”,始祖程啟垣是個農民,種田養鴨,人稱鴨太公,由于家風良好,堅持讓子孫讀書,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整個清代至民國,都人才輩出,家財萬貫。
那么汪山土庫到底有多大,資料顯示東西長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9幢排開,一共1443間房,有通風和采光天井共572個。
汪山土庫門票40元,離著名的海昏侯博物館不到3公里,可以坐公交137路直接到達門口。
汪山土庫這樣的巨宅能夠保存到現在,也不容易,1968年,汪山土庫作為“反面教材”,被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程世清列為“階級教育展覽館”,與四川大邑劉文彩的劉氏莊園并稱。
有意思的是,程世清也姓程,可謂大義滅親,將本家程氏的大院作為反面教材,當然,這位開國將軍程世清是河南人,不是本地人。
做了一陣子反面教材后,也不能讓房子空著浪費了,于是又將汪山土庫內的房子一部分給了“貧農”居住(后逐漸各自拆了重建),一部分改作大塘糧庫。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上百年歷史的汪山土庫被嚴重破壞,內部藝術雕飾和古籍字畫蕩然無存,房屋也殘損了不少。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大塘糧站撤出汪山土庫后,汪山土庫年久失修更加破敗,直至2003年政府才開始修復。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木雕,其實都是現代修建的。
但不管怎么說,這座耗費了幾代人心血建成的巨宅,能夠穿越200年時光保存至今,也算是一種幸運。
汪山土庫的修建,和程家的三個大紅頂子密不可分,這三位清嘉慶年間的進士,分別是湖廣總督程裔采、程矞采的胞弟江蘇巡撫程煥采,程矞采的堂弟安徽浙江巡撫程懋采,這就是程氏家族清朝“一門三督撫,五里六翰林”的輝煌,而這三位都是始祖“鴨太公”的孫輩。
清道光元年(1821年),程矞采三兄弟決定修建一座大宅,他們請來了當時最頂尖的設計師,選用贛南的優質杉木,上下粗細均等,直徑一律為1.2尺,非常講究,直至30年后的咸豐元年(1851年),汪山土庫才建成主體,初具規模。
這座占地108畝的豪宅,幢與幢相攜、進與進相連、巷與巷相通,巷道交錯、庭堂深邃,里面有祖堂、保仁堂、谷貽堂、光裕堂、誦芬堂、稻花香館、醉月樓、望廬樓、接官廳等各種建筑。
由于汪山土庫的大房主人程矞采,與林則徐是同榜進士,豪宅建成后常有達官顯貴光臨,所以還專門設置了“接官廳”,一代名臣曾國藩、帝師翁同龢、民族英雄林則徐,都曾是汪山土庫的座上客,他們與程氏兄弟交往甚密,并在此留下了墨寶,林則徐向程氏兄弟贈送了一副對聯:湖山意氣歸詞苑,兄弟文章人選樓。
汪山土庫內甚至還有專門的兵器庫,可以說這是一座家族的巨宅,也是一個士族社會的縮影。
程矞采三兄弟為了繼承父輩們開創的義舉,置義田、建義倉、辦義學,規定程氏族中后人都要進私塾讀書,只要愿意讀書,可以一直免費讀到考取功名。周邊的外姓子弟,也可以在程氏私塾讀書,而且不收學費。程氏兄弟還建立了一個民間助學機構“興賓會”,為當地貧困子弟就讀高等學府或進京科考提供學費和路費。
正是由于有詩書傳家的好家風,程氏一族從“鴨太公”開始到民國建立,一共走出的4名進士、11名舉人以及大小官員100多名,家族團結向上,延續了好幾代的輝煌。
在教育并不普及的年代,程氏子弟沒有不讀書的,只有讀不進書的,大屋中的稻花香館就是程氏子弟的啟蒙學堂,那些讀書后功成名就的大多遠走高飛,后裔遍國內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
讀不進書的就在老家仗恃官親,依賴祖業出賃土地,收租放債。這種日子最終也隨著封建社會的土崩瓦解而消失。
汪山土庫的建筑雖然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深宅大院,但還是有很多看點,例如這條八尺巷,是貫穿整幢建筑東西的內部主干道,供馬車、轎子接送主人出入,可與每幢房屋相通,但在祖堂東西兩邊各拐兩個彎,代表人生道路曲折,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
而臥室的地面是比廳房要高出一磚的,并且有透氣孔,有利于空氣流通。
下水道也十分講究,有專門的青蛙提手蓋子,防止下水時堵塞,下水道內養烏龜和魚,用來疏通管道。
汪山土庫的500多個天井也十分講究,長寬比為 2:1或3:1,天井檐高與進深的之比為1:1.25—1:1.40,這樣的比例是與當地的風向有關的,可以達到良好的通風和采光效果。
雕刻被損毀的較多,遺存下來的少數,也說明處處都用心,例如祖堂的這處磚雕呈“品”字型出挑,組合成一頂官帽圖案。
下方分別有“柳絮梅花”、“桐竹臘梅”、“魚戲蓮花”、“喜鵲登梅”等磚雕,每一處都寓意深刻。
而土庫里的大糧倉更是占地422平方米,可儲糧36萬斤,供當時宅內的上千口人食用。
不過這么一座講究而豪華的大宅,作為屋主程矞采,其實并沒有住過幾天,程矞采考上進士后入仕,四處為官,常年在外。
程矞采在任江蘇巡撫期間,因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在鎮江、吳淞口戰役中防守失利而被革職留任過一次,當時他就回汪山土庫去世父親的小屋中小住了一段,后來這座房子改名為“退思堂”,門楣也換了,八駿圖中有一匹馬是四腳朝天的,還有一匹馬是馬失前蹄的,寓意著警示程氏后人,凡事要小心謹慎,須知懸崖勒馬,以免人仰馬翻。
只是后來時運不濟,程矞采1850年任湖廣總督后,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程矞采又因赴湖南防堵不力被革職留任。后來太平軍攻下武漢,其長子程福培又戰敗陣亡,失官喪子的程矞采以病告假回家料理,未獲批準,他一氣之下在衡陽棄印出走,后被朝廷編修彈劾,充軍新疆。1857年才獲釋,在歸家途中去世,終年75歲。
汪山程氏家族的輝煌已成為過去,只有這座堪稱歷史遺產的家族建筑,還在述說著程氏家族開基立業的故事。
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也是程氏家族輝煌上百年的根本,始祖“鴨太公”不過是一個種田養鴨的農民,但他堅持讓子孫后代讀書,不出三代,家族便連中三名進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此家族的命運被改變,也留下了這么一座200年歷史的大宅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