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華原創作品
毛公鼎是國寶中的國寶,屬于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鼎內有銘文接近五百字,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意思也被后世學者解讀,大體就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想振興朝政,于是請叔父毛公叔鄭提出治國的意見。
可是圍繞著毛公鼎,有三個疑團至今無人解讀。
第一、國之重器,為何于田間地頭現世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毛公鼎是在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現世的,是陜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地的時候,從地里挖出來的。
只要通曉歷史的人,都知道鼎在商周時期的重要性,那是國之重器,只有王侯之家才有的東西,而往往類似這樣的古鼎,都跟隨主人深埋于地下,連考古隊挖地幾十米,都很難挖到,怎么可能被一個農民,在地頭挖地就能輕巧地挖出來呢?
假設一、有盜墓賊盜墓,從地下盜出古鼎,由于古鼎太重不好帶,于是暫時埋在別人地頭,等過一陣再來取,不料運氣不好,被挖地的董春生給挖出來了。
假設二、山洪爆發沖毀了古墓,古鼎被泥沙裹挾而下,埋于山下的地頭,碰巧被董春生挖出來。
假設三、古鼎根本沒有隨主人葬入古墓,而是在運送過程中,發生了兵變那樣的意外,人死了,古鼎掉落于地,后被泥土所埋,被董春生挖出來。
可是無論哪種假設,都不太合理,考古學者們想破了頭,都無法真正判定古鼎的來歷。
都說網絡上大神很多,誰能夠解釋一下?
第二、多人擁有均遭橫禍,是否有詛咒
玩古董的人都有禁忌,很多出土的冥器,是帶有詛咒的,像老馬那樣的收藏界大佬,也都有忌諱,有些東西不能碰。
先來說說毛公鼎的詭異之處。
在董春生挖出毛公鼎后(那時還不叫毛公鼎),搬到家里用清水洗干凈,發現里面有字,覺得很稀奇,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來看。有古董商人在看了之后,決定出銀子三百兩。
在道光時期,300兩銀子是什么概念?
道光初年,一斤豬肉約10文錢,一畝良田約5兩銀子,200兩銀子可以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
古董商人在把古鼎運走的過程中,另一村民董治官認為賣便宜了,不讓運走,于是古董商用重金行賄知縣,以私藏國寶罪把董治官下了大獄。怎么樣,古鼎一出世就是巔峰,被縣官定為國寶了。董治官最終死于監獄,而董春生也好不到哪里去,據傳死于墜坡,就是掉到坡底下摔死了。
古董商人運走古鼎之后,曾經向張燕昌之子張石瓠討教。沒幾天,古董商家中失火,燒死了獨子,古董商人把古鼎賣給了另一個古董商蘇億年。
咸豐二年(1852年),蘇億年把古鼎帶到北京,以一千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老客戶陳介祺。蘇億年和他哥哥蘇兆年經營古玩店,這么多年來買賣一直不錯,可自從轉手毛公鼎之后,生意就不行了,沒幾年哥倆相繼去世。
陳介祺是金石學家,破解了部分銘文,認為這是一個叫毛公的人所鑄,于是定為“毛公鼎”。
由于毛公鼎內的銘文很奇特,很多人都想得到,陳介祺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于咸豐四年(1854年)借口處理母親的喪事返歸濰縣(今山東濰坊),從此不再復出為官。
陳介祺去世后,三個兒子分家,次子陳厚滋分得毛公鼎。可奇怪的是,沒10年時間,陳厚滋就生病死了。陳厚滋去世之后,次子陳陔得到了毛公鼎。陳陔想用毛公鼎換官位,結果被兩江總督端方忽悠,最后郁郁而終。
兩江總督端方從陳陔手中得到了這個國寶,可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他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他和弟弟端錦一同被革命軍所殺,兄弟倆的頭顱被游街示眾。
端方的后人因家道中落,把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1930年,有人得知張少帥喜歡收藏,先將寶鼎從華俄道勝銀行贖出,然后再高價倒賣給張司令,張司令藏于天津的寓所中。毛公鼎到了張司令的手里,沒多久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張司令的輝煌人生一下子掉落谷底。他后來為了籌集經費,將毛公鼎以十萬大洋的價格,抵押給了北京大陸銀行。
曾經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花費巨資得到毛公鼎,之后運勢就不行了,當了兩個月的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被迫去職。然后在某某副會長和某某協會副董事長之間跳躍,也無法撈個一官半職。
抗戰爆發,葉恭綽逃去香港,毛公鼎太重帶不走,藏在了上海。他的姨太太潘氏為了侵吞財產,不惜巴結日本人,把毛公鼎的消息透露給了日本人。日本人抓走了葉恭綽的侄子葉公超,葉家人最后用一只假鼎忽悠了日本人。
(我一直有個疑問,日本人搶奪中國的瑰寶,他們也有古玩的行家,是什么人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夠造出假鼎,騙過日本人的火眼金睛?)
葉公超被釋放后,沒兩年就混得家里沒錢賣米,孩子生病都沒錢救治,不得不把毛公鼎典押給銀行。
一個叫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不久陳永仁生意接連失敗,百病纏身,他在抗戰勝利后把毛公鼎捐獻給了國民政府。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毛公鼎給運到了臺灣,成為鎮館之寶。
看到沒有,幾乎每一個得到毛公鼎的人,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毛公鼎是不祥之物。
第二、毛公鼎究竟是何人之物
陳介祺當初研究鼎內銘文的時候,認定是周武王之弟毛公叔鄭敬獻給周宣王的治國之策。清末民國時期,王國維、郭沫若等金石名家先后破解,都認同陳介祺的說法,確實是毛公叔鄭進獻給周宣王的治國之策。
建國后,陳夢家、于省吾、董作賓、唐蘭、高鴻縉等學者也認可郭沫若他們的看法。
可問題來了,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在位。
而毛公叔鄭呢?
毛公叔鄭是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被封于毛國,所以史稱毛公,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可以推斷出來。
根據歷史記載: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攝政。
公元前1056年,文王去世,二兒子姬發繼位,自封為武王。武王是公元前1043年去世的。也就是說,毛公叔鄭最起碼是公元前1056年出生的,那么,到前828年周宣王即位的時候,他應該有228歲了。
試問一下,歷史上除了傳說中的彭祖,還有幾個人超過一百歲的呢?
兩百多年前的毛公叔鄭,怎么可能向周宣王進獻國策呢?
關于毛公鼎的主人,一直在學術界爭論。
令人奇怪的是,毛公鼎內銘文中提到的宰屖父和伯屖父,生活的時代不是在周宣王時期,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毛公鼎的年代似可定為周夷王元年,郭沫若他們那些人都錯了。
我認為:唯一的解釋就是,陳介祺與很多專家都搞錯了,給周宣王敬獻國策的是毛公叔鄭的后嗣,西周時期的封地就是諸侯國,國主世襲罔替,毛公叔鄭的后人,也稱為毛公。此毛公非彼毛公而已。
大家認為我的推斷正確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