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人文之城”到福州,莫名興奮,因為遇見了一群“奇奇怪怪”的福州人。
這些好玩的人通常藏得很深,且保持著社交低溫,若不進入這座城的肌理,很難與他們同頻共振。
福州手藝人曹慶勵說,讀城就是讀人,因為人是城市的核心。那這座隱藏了數十萬手藝人、哺育了幾百萬僑民的城市,到底有什么奇妙之處?
也許讀懂了福州人,就讀懂了這座城的山海氣象。
1946年出生于福州
現為國家一級作家、文藝評論家,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979年生
武漢大學畢業
先后就職于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東南網等,后又創辦影視公司及福州藝文新媒體《平話》;現為紀錄片導演、撰稿人、“在東”自媒體主理人;《HOMELAND家園》雜志特約策劃、《閩聲》雜志專欄作者;2018年完成紀錄長片《環游福建30天》;2019年聯合完成紀錄片《漆息相關——唐明修與他的漆園在2019》;2021年完成紀錄片《時間擬態——林林峰與桂湖美術館在2021》;2020出版圖書《福建的世界遺產——泰寧丹霞》2021年出版圖書《古厝留聲機》。
“林敏,閩侯藉,六六年一月生人,天生的實驗主義者。欲知何謂實驗主義者途徑有二:一,細讀我同胞兄弟邱志杰《實驗主義》一書之前言;二,移步閩侯直觀本人所做所為。注,邱志杰與我素未謀面更無世俗之血緣關系我之所以定義他是同胞兄弟是因為我單方面確認我們是同一精神母親所生丶所養。至于有細心者發覺邱君某階段的照片與我某階段外貌上多有形似之處則純屬巧合~但身為實驗主義者的我仍假定同一精神之母滋養下不同個體是可能呈現共同特征~所謂的“精神面貌”?那就請諸君以實驗主義的精神一起來尋求實驗主義式的答案吧…”
*師者自述
1974年生
現居福州
職業手藝人(金工鍛造.修造)
修造工藝創始人
「那個山頭」品牌創始人
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1981年生于南平光澤,現生活、工作于福州
2017年 創立福州半山空間
2019年 獲評“2019福州城市先鋒榜—年度先鋒藝術”
聯展經歷:
2018年 《不同的在此》 半山空間
2019年 《浮窗》 園美術館
2019年 《無住》當代藝術展 玄之美術館
2019年 《千里相會》藝術沙龍 威獅國際藝術中心
黃澤淵身份非常多元,他既是當代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收藏家,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在福州半山空間,黃澤淵建立起一 套全息的美術館系統。在個人創作方面,他創立獨立藝術實驗室,并按材料學的劃分:銅、鐵、木、石、陶、3D打印等實驗室, 并將觀念藝術與材料美學融合起來,以全新的視野介入藝術創作與設計制作。
“楠得有茶”品牌創始人,“沐南山舍”主人。
自由撰稿人,從事茶行業觀察寫作14年;習煎茶道、抹茶道,回香習茶會準教授;習日本花道池坊,國家注冊香道師。
根植福建,專注福建茶,甄選“非遺”傳承人精制茶品,奉上一杯更道地的福建好茶。
秉承“關乎美好,不止于茶”的茶事理念,將茶之美融入生活,在生活里踐行茶之道。
集合了主唱尼克;戲曲老師、儒林有戲創始人伶忒忒;鼓手純氧;笛簫演奏家張健;主音吉他手、獨立原創音樂人琴獸。
他們熱愛民謠但不以民謠為業,他們的音樂融合了黃梅戲、昆曲、詩歌。
從千年古詩的起承轉合,唱到現代詩的奔放自由;從清平調的細語呢喃,唱到元朝昆曲的婉轉回旋;從人文地名蒼山洱海,唱到幾十年前的復古情懷……他們用民謠唱盡千年中國風。
零點四六樂隊,以低調的文藝姿態,在福州的城市角落,盛意綻放音樂之美。
美食家,飲食專欄作家,紅酒投資人及藝術策展人,精通紅酒及美食文化。
時常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劃一次旅行。
傳說中,黃巢起義軍攻進福州,夜過黃巷,聽聞校書郎黃璞居于此,遂告誡隊伍勿毀其居,滅炬而過。因為史書上有載,欺辱儒士,軍隊必亡。
對文化的敬畏,對文化人的禮敬,是這座人文之城厚重的歷史底蘊。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人文高地。小黃樓,是三坊七巷的代表名片。它曾是唐代鴻儒黃璞的居所,后經清代藏書家梁章鉅舊址重修,為表對黃璞的尊敬,仍以黃樓命名。
《再讀福州》第一期開學禮,就在這座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古私家園林舉行。
黃昏將暮時,坐花廳一隅,品一盞福州“楠得有茶”品牌創始人晏楠泡的閩茶,聽她細說閩茶文化。月上中庭后,倚在小滄浪亭下美人靠上,聽福州最具人文氣息的“0.46”民謠樂隊輕撥琴弦,疏月花間,唱一曲浮生若夢。
相信這一晚,將是我們與福州最美的初見。
福州之重在鼓山,鼓山美在涌泉寺。
涌泉寺的歷史和唐五代的閩國一樣悠久,它是閩王王審知主持,在唐代華嚴寺廢墟上重建的。
涌泉寺美得高古。寺墻斑駁紅,苔痕上階綠,數百年的古樟和楓香遮天蔽日,猶如住著神靈。放生池中萍波如鏡,極具禪意之美。摩崖石刻藏于寺后幽澗,有“東南碑林”美譽。
《千年回眸閩都史》就在涌泉寺最美茶室開講。
福州2200年建城史,先秦時是何模樣?
自秦以來,福州為何換過二十幾個名字?
不斷變遷的山水地貌是如何將福州不同朝代的歷史書寫?城市奇特的地理環境又導致了什么樣的地域發展變化?
福州的種族和福州人的傳統習慣在何時形成?
這座城市的“進”和“退”,宗親社會的“結合”與“分流”,藏著什么樣的文化密碼?
全國那么多城市,福州的存在為何特別?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焱,將為“再讀福州”開篇。由于常在福州電視臺方言節目里出鏡,林老師被福州人親切地稱為“先生”。他熟悉這座城的正史和地方發展史(包括歷史書上不會寫的),通曉八閩每一個種姓和群落,諳熟福州的民系和語言。這一次,他從山水地貌的形成和宗族人文環境兩個角度切入,講述福州的變遷史。
“先生”是個“老頑童”,幽默風趣,有著孩子般的童心和旺盛好奇心,身兼作家、影評人、藝術評論員多重身份。相信他眼中的福州,定然有著不為常人所知的獨特風景。
1926年的馬尾,在郁達夫筆下:“帆檣密集,商務殷繁,比福州城內更繁華美麗”。但是,“馬尾也是一個讓人哭的地方”,一個福州人如是說。
馬尾是一闋水邊的福州史詩,也是福州人的鄉愁所在。她背負著歷史的榮耀與恥辱,交織著戰爭的硝煙和人間煙火的冷暖,浸染著軍人的鮮血與游子的眼淚。
置身馬尾,看巨型鋼架在視野里像一扇門峭立。出門,如鯨向海。回來,如鳥歸巢。羅星塔似一盞不滅的燈,守望著遠行的游子和飄泊的孤魂。
所以,這堂關于“福州人”的閱讀課,就設在了馬尾的船政學堂。師者林葉,將結合自身在福州成長、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從方言、地理、歷史中解讀“福州人”。
“半咸淡”和“莫者事”這兩句福州方言中蘊藏著福州人什么樣的性格?
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這與福州的地理人文有著怎樣密切關聯?
以馬尾為軸心在近代史上涌現的福州名人,又體現了這座城市什么樣的民族性?
林葉將從福州的水上門戶、軍商要港——馬尾說起。沿江而上,從馬尾到倉山、上下杭,到淮安,再到閩都故事的起點——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曇石山,往上游回溯;也沿著時間之河,從近到古回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地點、歷史事件、尤其是一個個人物故事,去展示福州人的性格及福州這個城市的性格。
林葉,福州閩侯人士,祖譜上記載先人曾任王審知麾下都統使。出于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故鄉的了解欲更為渴切。曾擔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編輯的他,寫過兩本關于閩地本土文化的書。在中央電視臺擔任編導的經歷促使他成為紀錄片導演,為故鄉連篇做傳,其中《環游福建30天》曾在臺灣展映。創辦影視公司和新媒體平臺后,他又開始在福州尋訪本地奇人異士,為本土藝術家、手工藝人留下各類文字與視頻影像記錄。
作為一名有觀點、有哲思同時又不乏詩意的創作者,林葉老師是福州人與福州故事最合適的講述者。相信這堂課后,你會重新認識這方水土上生活的人。
“上山下海”之后,我們將來到“半山”夜話。“半山”是一處在寺廟與宗祠旁的當代藝術空間,乍一看不起眼,內蘊的能量卻很大,中國當代詩歌寫作進程的重要親歷者之一,詩人及畫家呂德安先生的工作室就在這里。
美術館館長黃澤淵是位80后,這位低調內斂的主理人,有志于做一個當代美術館的踐行者,為福州當代青年藝術家們營造一處時代的精神場域。他會在策展中關注土地、民生和生命在地性。他身上的理想主義像一團自我封印的火,不熱烈,卻時刻在準備燃燒。他就代表了福州人的山海氣象。
半山夜話,“土地的光芒”將是話題的出發點,一場擯棄一切紛擾只剩一顆真心的交流,將在福州這片土地上,因為夜訪一位“自由、集結了福州最多自由藝術家”的青年美術館館長而發生。
福州人常說:福州很小。這個小,通常指人與人之間緣份的玄妙。
在福州尋覓師者的過程中,遇見許多隱藏的有趣靈魂,就有賴于這種緣份的因果,譬如詩人呂德安的朋友林敏先生。
原本ADCC計劃邀呂老師上課,奈何那個時段他不在國內,為彌補這份遺憾,他帶我們去了林敏的“盜夢空間”。
當這座兩萬平米的鋼結構建筑以“賽博朋克”的視效矗立眼前,你很難不被它震撼,油然生出“棒喝”之感:原來建筑還能這樣玩!
林敏戲言,這是太太送給他的“玩具”,讓他得以實現自己頑童式的夢想。在這里,他打破了建筑的標準和“有用”設定,像小孩搭積木一樣,用想象力任性去“造”。
哪里破了,就因勢利導,拓展一處新空間。因為不做預設,反而存在更多可能,林敏的空間就呈現了很多這樣的形式。
對材料的運用也是這堂建筑課的亮點。林敏借助寫意手法,把收藏的舊建材用解構后再重構的裝置藝術手法用出了新意。別人眼中的破銅爛鐵,到他這里成了詩歌的美妙韻腳。
他用鋼筋來寫詩,變幻各種形式在空間里高飛低掠。線條、配色呈現出的優雅和詩意令同行的設計師很感動,稱他賦予了鋼筋尊嚴感。
他用植物來編織“夢的衣裳”,爬藤植物從地面沿墻基向上攀爬,風車茉莉從空中花園沿“屋檐”往下蔓生,空間內每一扇窗都蔚然如畫,而植物也賦予了建筑“日日新”的生命力。
光影是建筑的魅影,這方面他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探索。藝術的應用則是所有設計中看不到的氣場所在,因此空間架構雖然龐雜,卻不違和,這是他從范寬畫里讀取的意象。他很愿意把這些經驗拿出來分享。
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畢業的林敏,本業是做工藝品外貿的,但他給自家品牌的定位是“個性化商業空間整體營造商”。產品圖紙都由他手繪,堅持個人審美,不迎合受眾,卻成為歐美許多明星家居園藝用品、好萊塢電影道具的供應商,以“個性化”和“識別性”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圖片來源:《家園HOMELAND》
攝影:陳鋌宇
他把產品設計理念投射到建筑上,用詩人呂德安的話形容,做了一個很“林敏”的建筑。
既有反叛精神,也有新浪潮的科幻感與東方古典主義想象,還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他希望這個自由而“無用”的建筑,像一處烏托邦,對年輕的設計從業者形成一種激勵。
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年,林敏的建筑仍是未完成狀態。他笑著說:“不著急,我在等植物長好”。
林敏代表的又是這樣一類福州人:務實又詩意,任性又踏實,粗糲又細膩,敢想敢為,能收能放。
因為這樣一個“奇人”,ADCC當即決定為林敏老師修改預設課題,請他為我們上一堂“行走中的建筑課”,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建筑,重新認識福州人。
曹慶勵,事金工鍛造,器物修/造工藝創始人。
央視紀錄頻道《傳家》、中國國際電視臺、新華社都給他拍過紀錄片或專訪報道,蘇州本色美術館辦過他的個展,三聯為他開過主題課,稱他為“鋦瓷大玩家”。但他更喜歡管自己叫職業手藝人。
攝影:周昂
鋦瓷作為一門修復性手藝來說并不特別,但曹慶勵的特別在于他將修復變成了修造。
在與殘缺古器互相“凝視”的過程中,解讀它背后文化的淵深,從殘缺處揣摩器物的內在訴求,即它想要成為什么樣子,然后“順勢”而為,讓它以另一種美的形態重生。這個過程,就叫修造。
攝影:周昂
修造在工藝概念上是個突破,在審美層面是種提升。曹慶勵憑借他這方面的天賦,創造了這個歷史節點。
位于三坊七巷的侍物府是一處器物生活美學空間,是器物和文化之間虔誠的事奉者和傳承者。曹慶勵將在這里,從一個手藝人的角度,為我們上一堂關于“從鋦瓷到修造,從力學到美學”的課程。
曹老師將從鋦工藝層面的技法開始梳理,重點討論美學上的內容。他將結合自己的作品,聊修造過程中如何“順勢”,如何把握“度”、如何恰當地使用“法”,讓器物在美學層面重生。
關于如何將既古老又現代的手藝激發出真正的生命力,曹慶勵自有他的一套“造物哲學”。上完這堂課,你就會明白他為何能走在很多手藝人之前。
曹慶勵是廣西人,2018年,他舍棄杭州選擇在福州安家落戶,理由是:在許多一二線城市都在瘋狂尋找風口起飛的時勢里,唯獨福州還保持著她的靜氣與從容,這對手藝人來說很友好。
在這個外形粗豪心思卻極細膩的新福州人身上,你也許能讀懂這座城市的包容、含蓄與溫柔。
福州歷史中軸線的尾端,是煙臺山。
這片閩江畔的“萬國建筑博物館”是福州最早開埔的地方,有著福州外灘之名,卓成曦的“源里”畫廊餐廳就座落于此。
卓成曦是知名美食家,香港《中國旅游》專欄作家,美第奇家族酒莊出新品會邀請他去試嘗,再推薦到中國來。他被稱為福州最優雅的男人,也是政府指定形象代言人。
聽卓成曦講閩菜的山水八路,就想到汪曾祺說的:“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因此《再讀福州》畢業禮就以美食收梢,在卓成曦精心打造的美宅“源里”,開啟美酒與美食的品鑒之夜。
郁達夫在回憶福州度過的歲月時,提到最讓他觸動的是這座城市風雅的流風余韻,讓人有太平的盛世感。如今我們眼中的福州也是如此:
安泰河畔,榕樹壁立水岸,參天垂地,穩如定海神針,一如福州人的定力與掌控力。
閩江岸邊,芒果樹作為行道樹栽種,成熟時可隨手摘食,這是福州人間煙火的溫柔可親。
行走在福州街頭,常見火紅的木棉在滿城綠云間驀地一閃,就像福州人身上的理想主義火種刷地一亮。
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福州的“慢”自有她的溫雅和雍容。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各行其道,各安其是。
福州,就是一曲慢調譜出的清平樂。它是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境,也是人在這世間最自然的修行。
特別鳴謝
福州古厝集團
ADCC副主任 黃昌輝
「退藏」主理人 程 香
「侍物府」主事人 魏偉偉
第十八期人文美學課
“再讀福州”
報名開啟
招生對象
一切愿意與我們和師者同行的人
招生信息
招生人數:12人
課程時間
兩天三夜
(首夜:開學禮
第一天:日課 晚課
第二天:日課 晚課畢業禮)
報名咨詢微信
(備注:退藏)
ADCC生活藝術學院
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