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李敏,出生在領(lǐng)袖之家,是不是感到十分光榮和自豪?李敏搖搖頭說:“雖然我是毛澤東的孩子,但我一直把自己當成普通老百姓的一個,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永遠是這樣。”
作為毛澤東的女兒,李敏真正地詮釋了什么是偉人的孩子,她敬佩父親,也愛自己的父親。
出生在陜北,成長在蘇聯(lián)
陜北的初春乍暖還寒,李敏大概就出生在這個時候,但具體是什么時間,她記不清了。
李敏小名叫嬌嬌,出生在陜北的保安縣,出生后因為身體瘦小,鄧穎超隨口說了一句“真是個小嬌嬌”,毛主席把“嬌嬌”當成了女兒的名字。
用毛主席的話說,嬌嬌是幸福的,在她之前還有好幾個哥哥姐姐,但是都沒有留在父母身邊。
嬌嬌出生后不久便要去延安,毛主席和賀子珍對這個女兒極其心疼,甚至每天都抱著出來串門曬太陽。
有一次嬌嬌在窯洞的炕上玩,差點就掉在地上,賀子珍一直說:“嬌嬌也太淘氣了。”毛主席則笑著說:“淘氣也是健康的一種表現(xiàn)啊。”
賀子珍看上去喜歡孩子,是個好母親,但她心里一直有心事,主要是她性格倔強,一直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低,經(jīng)常和毛主席吵架。
不僅如此,賀子珍在長征期間曾身負重傷,至今體內(nèi)還有十幾個彈片沒有取出來,此外再加上頻繁地生孩子,讓她的身體遭受了巨大的煎熬。
1937年的一天,賀子珍和毛主席再一次吵起來,賀子珍說:“我要出去學習,而且要做手術(shù)。”毛主席勸說她:“現(xiàn)在環(huán)境不好,再等等吧。”
可是賀子珍性格倔強,她已經(jīng)等不及了,所以當即離開了延安,等毛主席工作忙完回到窯洞,發(fā)現(xiàn)賀子珍已經(jīng)離開了。
原來,賀子珍坐上了去蘇聯(lián)的飛機,去了莫斯科。
賀子珍走后,嬌嬌無人照看,先是鄧穎超和蔡暢幫忙照顧了一段時間,后來延安的保育院建起來后,毛主席便把嬌嬌送到了保育院。
嬌嬌在保育院的生活是孤苦的,但是這里生活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前方戰(zhàn)士的孩子,也有烈士的孩子,嬌嬌和大家玩得很開心。
一天,嬌嬌被人接走了,那人說:“毛主席派我來接你,要帶你去找媽媽。”隨后,有人送嬌嬌上了飛機。
原來,賀子珍在蘇聯(lián)生下了一個男孩,可是出生不久孩子就夭折了,這件事對賀子珍的打擊很大,毛岸英給毛主席寫信說明此事。
為了緩解賀子珍的傷痛,毛主席決定把嬌嬌送到蘇聯(lián)陪伴孤苦的賀子珍。
然而嬌嬌也沒想到,她在蘇聯(lián)會和媽媽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
對于嬌嬌來說,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嬌嬌時常被“沒有爸爸”這個問題困擾。嬌嬌去蘇聯(lián)的時候年紀尚小,等到懂事后才知道,自己身邊沒有爸爸。同學們也嘲笑她,她還專門問賀子珍,賀子珍告訴她,你有爸爸,你的爸爸是毛澤東。但嬌嬌不相信,自己的爸爸怎么會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袖毛澤東呢。
第二,嬌嬌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失去生命。那年莫斯科的氣溫極其寒冷,嬌嬌剛開始只是一場普通感冒,但是病情加重后,情況極其嚴重,醫(yī)生認為無法醫(yī)治了,所以把孩子送到了太平間。賀子珍得知后,和學校大鬧一場,最后把嬌嬌從太平間搶救了出來。
第三,賀子珍被關(guān)進了瘋?cè)嗽骸YR子珍晚年,曾接受了一個記者的采訪,她講述了自己在蘇聯(lián)的生活以及悲慘遭遇。當記者問她,為什么會被關(guān)在瘋?cè)嗽旱臅r候,賀子珍只是說,不想回答,或者不愿意回憶。這足以見得,當時賀子珍的心情是沉重的。
1947年王稼祥到蘇聯(lián)治病,得知了賀子珍的遭遇后,馬上給毛主席發(fā)報,希望可以同意賀子珍回國,毛主席當即表示了同意。
這年秋天,賀子珍拖著疲憊的身心,帶著女兒嬌嬌從蘇聯(lián)回到了中國,暫時居住在哈爾濱,還沒有多久,賀子珍就收到通知,毛主席想把嬌嬌接到北京去。
嬌嬌在爸爸身邊成長
1949年春,嬌嬌被人送到了北京香山雙清別墅,毛主席看到多年不見的女兒后,十分激動,對她又抱又親。
嬌嬌不到13歲,個頭已經(jīng)很高,毛主席和大家說:“這是我的洋寶貝。”毛主席說的不錯,嬌嬌在蘇聯(lián)學習的是俄語,中文也不太好。這個“洋寶貝”真的太貼切了,毛主席還說:“我的小外國人,爸爸歡迎你。”
毛主席按照李訥的名字,給嬌嬌取了新名字,李敏。“敏”自然不用多說,在《論語》中常常見到諸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句子,但這里可能是和李訥出自同一句“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至于為什么姓李,毛主席說,當年他在陜北的時候曾化名李德勝。
不久,李敏被送到了八一小學讀書,因為李敏在蘇聯(lián)上過小學,所以很快就畢業(yè)去了初中。
為了不讓賀子珍擔心,毛主席還給賀子珍寫信:“希望你不要擔心嬌嬌,她在我這里很好。”
在中南海,李敏認識了自己的后媽,還有妹妹李訥。和這兩個人剛認識的親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難免有點不習慣。
但毛主席處理她們的關(guān)系向來有一套,毛主席對李敏說過,你是姐姐,要多謙讓妹妹。然后又對李訥說,你是妹妹,要多聽姐姐的話。
對于后媽江青,多年以后李敏依然記得清楚,江青第一次見到李敏,抱著她的臉蛋親了好久,似乎十分歡迎,也十分喜歡。
但李敏卻一句“媽媽”都叫不出口,毛主席還對她說:“這有什么的,你就叫她一聲媽媽吧,又如何?”后來李敏才開始叫她媽媽。
但毛主席在李敏和江青兩者之間,更偏向于李敏。有一次李敏不知道因為什么惹了后媽,江青還去和毛主席告狀,毛主席十分嚴肅地批評了江青。
盡管如此,并沒有影響李敏在中南海的成長。
1958年暑假,毛主席突然得知,女兒有了男朋友,但并不知道這個男朋友的情況,所以毛主席親自把她叫到身邊說:“我聽說你有了男朋友,名叫小孔,他叫啥?家里情況如何?”
但毛主席問的這些李敏都不知道,毛主席嚴肅地:“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和人家談戀愛呢。”
在毛主席的嚴肅批評下,李敏去問了男朋友,最后才得知,原來孔令華的父親是開國中將孔從洲。
毛主席笑著說:“原來是孔從洲啊,我熟悉。”李敏笑著說:“這么說,您是同意了?”毛主席又說:“別忘了你還得去問問你媽媽,你媽媽同意了才行。”
那年,李敏帶著男朋友去了南昌,見了賀子珍,賀子珍建議李敏把婚期推后一年,這樣也不影響學業(yè)。
1959年8月,李敏和孔令華在中南海舉行了婚禮,從照片上看,參加婚禮的貴賓并不多,更多的都是工作人員,毛主席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我的女兒今天嫁出去了,祝福她永遠幸福。”
聽到這句話,李敏淚眼婆娑,好在李敏一直生活在中南海,想念父親了,就是去串個門的事情。
1962年李敏在中南海生下一子,這是毛主席第一次當外公,他十分激動,還親自給外孫子起了個名字。
李敏說,孔從洲那邊點名讓外公給起名字,但是不能用人家用過的“虎”“城”之類的字。毛主席最后給外孫起名“繼寧”,顧名思義就是繼承列寧的遺志。
但李敏沒有想到,一年后,她就離開了中南海。
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李敏和孔令華商量,決定搬到北京民巷里的胡同里過自己的平民生活。李敏也知道,離開中南海,想和爸爸見一面,就很困難了。
毛主席得知李敏搬走了,十分失落地說:“何必要搬走呢。”毛主席日理萬機,顧不上兒女情長,只是希望女兒可以多回來看看自己。
據(jù)李敏日后回憶說,她在胡同里過起了屬于自己的日子,做飯,洗衣服,干什么都需要自己干。她認為這樣是對自己是一種鍛煉,畢竟在中南海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其實李敏出來居住后,自己也變得更加成熟了,她更多的時間,是帶著孩子在上海居住,讓孔繼寧陪伴著孤苦的外婆。
1972年,李敏生了二胎,是個女孩,李敏把照片寄到中南海,讓毛主席給起名字。
博覽群書的毛主席給外孫女取名字“孔東梅”,“梅”是他最喜歡的梅花,“東”則是毛主席直接從自己的名字中拿出一個字。
日后孔東梅說:“怎么樣,我的外公夠大方吧。”言語中充滿了對外公的懷念。
思念父親
李敏結(jié)婚那年,賀子珍和毛主席在廬山有幸見過一面,從此再未見過。
70年代初,賀子珍一直居住在上海,多數(shù)時候,是李敏和孔令華在陪伴,李敏曾帶著賀子珍去南方各地游覽,但從未去北方。
對于賀子珍而言,她此生的愿望是再和毛主席見一面足以,但命運是殘酷的。
毛主席80大壽時,李敏曾去看望了毛主席,此時的李敏已經(jīng)是大姑娘了,毛主席也知道自己年老了,他說:“毛家往上數(shù)十代,年齡超過80的人只有兩個,我就是其中一個。”
人們都喊毛主席萬歲,但毛主席自己的病情他自己知道,對李敏囑咐了很多。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在去世前,他曾見過自己的女兒。李敏看到父親生命垂危,簌簌地落淚,毛主席說:“嬌嬌啊,你怎么不常常來看看我啊,是不是不愛爸爸了。”
李敏沒有回答,只有不停地哭。
一直到1976年9月9日凌晨,中辦通知李敏讓她緊急去中南海,李敏以為這是爸爸又想念自己了,便馬上趕去。
不料,她看到是父親冰冷的遺體,那一刻,她撲在爸爸的遺體上大哭,縱然眼淚流干,父親也還是走了。
但此時的李敏心里一直擔心著媽媽賀子珍,她擔心賀子珍會受不了,馬上讓孔令華先去上海照顧賀子珍。
李敏為父親守靈后,也馬上南下,賀子珍得知噩耗,也是悲痛交加,她不吃飯,不喝水,也不說話。
毛主席的逝世對賀子珍的打擊是巨大的,還沒有多久,賀子珍就因為一場中風,半身癱瘓。出行只能靠著一個輪椅。
毛主席逝世3年后,黨組織問她還有什么愿望,她終于把積壓在心里30多年的愿望說了出來,她說:“我想去北京,我想去天安門。”
1979年9月18日,賀子珍在李敏和孔令華的陪伴下,來到了天安門,還去了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逝世后,華國鋒同志做了一個決定,永遠保留毛主席的遺體,并且修建毛主席紀念堂,讓全國人民都可以去瞻仰毛主席遺容。
賀子珍也去了毛主席紀念堂,但對于她來會說,這個安眠在這里的人,她更為熟悉。
在毛主席的大理石坐像前,她讓攝影師給她照了一張像,也許,這是她和毛主席這一輩子最后一張合影了。
在看到水晶棺那一刻,賀子珍忍不住落淚了,她沒有想到她在晚年會以這樣的形式和最愛的人見面。
李敏說:“媽媽流淚了,她想念爸爸了。”是啊,這奢侈的一面,對于賀子珍來說,是無比珍貴的,一如當年在廬山。
1984年4月19日,賀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歲。
李敏在賀子珍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了她留下的一條紅毛毯,李敏經(jīng)過詢問幾個前輩,得知這是賀子珍和毛主席結(jié)婚時用的,賀子珍輕輕地珍藏了一生。
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敏的孩子們也成家立業(yè)了,她時時刻刻都在教育下一代,要永遠記著毛主席和賀子珍,他們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他們是偉大的革命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