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華原創作品
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走官商勾結的路子,起初投靠王有齡和何桂清,在王有齡被大平軍所殺,何桂清被曾國藩整倒之后,他迅速靠上了左宗棠,從此生意遍布大江南北,把阜康錢莊開到了關外。他只要做蠶絲和金融,也做軍用物資的買賣,包括糧草等等。但很奇怪的是,這個對醫學一竅不通的生意人,居然開了一家名揚天下的大藥號——胡慶余堂。
胡慶余堂這名字有講究的,“胡”是代表老板姓胡,“慶余”這名字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這兩個字出自《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也就是說,積德行善的人家,必定給后世子孫帶來福蔭。在胡雪巖看來,治病救人就是積德行善之舉。
他為什么要開這個藥號呢?
相傳他是和別人賭氣開的。
胡雪巖和眾多男人一樣,有了錢就變壞,納了好幾個小妾,其中有個小妾比他小30歲,長得嬌羞可人,美貌不可方物,他疼愛小妾,每天云雨,漸漸地身體吃不消了,就找了大夫來看。民間傳說這個小妾是“白虎”。
那時候的大夫,在看病之后,都只開方子不賣藥,除非是坐堂大夫。胡雪巖吩咐下人照著方子去葉種德堂抓藥,取回藥之后,伙計正要去煎藥,胡雪巖走過來一看,發現有幾味藥已發霉變質。
草藥發霉變質,輕則失去藥效,重則危及人命。胡雪巖與葉種德堂的老板相熟,于是讓伙計去調換,誰知伙計回來之后對他:掌柜的說了,本店只有這樣的藥,想要好藥,叫你們胡老板有本事自己去開一家好了。
胡雪巖當場就火了:怎能拿人命當兒戲,難道真的嘲笑我胡雪巖只會開錢莊,不會開藥店?
于是,胡雪巖出巨資修建藥號。他認為只要賣好藥,治好病人,就是積德行善,給子孫后代帶來福氣,所以,給這家藥號起名“胡慶余堂”。
他并沒有忘記遭人諷刺,便親自撰寫了“戒欺”,制成匾額掛在堂內,時刻提醒店內伙計,絕對不允許把壞的藥賣給病人。
藥號里面不可能沒有坐堂的大夫,他高價請來江浙名醫,在藥材的采辦上,講究質量上乘,連炮制的方法,也都遵循古方炮制,絕對不欺人。
“胡慶余堂”遵照古方炮制出來的“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等等成品藥,一推向市場就取得很好的口碑,連朝廷的軍隊也都爭相訂購。
由于藥材的高質量,講究貨真價實,加上大夫治病的口碑,很快,“胡慶余堂”聲譽鵲起,他借勢又開了幾家分店,形成連鎖的模式。隨著“胡慶余堂”的名氣越來越大,就有了“南有慶余堂,北有同仁堂”。
大江南北的藥材商,能夠把藥材賣給“胡慶余堂”,那就是口碑和質量的保證。在光緒六年,“胡慶余堂”僅杜仲這一味藥,就進了兩萬斤,他本人也被譽為“江南藥王”。
“胡慶余堂”成了胡雪巖另一個賺大錢的產業,可他的重點方向在絲綢產業。那時候洋布進入中國,沖擊中國的市場,為了對抗洋商,胡雪巖聯絡了江浙一帶的絲綢商人,為了保護國人的絲綢產業,進行了堅強的抗爭。
胡雪巖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但卻不諳官場之術。當時李鴻章與左宗棠相互傾軋,李鴻章為了打擊左宗棠,命盛宣懷對付胡雪巖,盛宣懷與太湖東山幫的席正甫聯手,借助洋商和買辦的手,打擊胡雪巖。
十分胡雪巖為了對抗洋商,囤積了大批蠶絲,盛宣懷借機放出阜康錢莊要倒閉的風聲,又讓上海道臺前去查封阜康錢莊。胡雪巖想向外資銀行借款,哪知席正甫早就把路子堵死了,而本國的錢莊老板,也被盛宣懷事先威逼利誘,絕對不能借款給阜康錢莊。
光緒九年,胡雪巖在內外官商和買辦的勾結下,這棵大樹轟然倒塌。與洋商持續了三年的“絲繭大戰”,終因洋商和官府的勾結而功虧一簣,阜康錢莊也遭遇了擠兌潮,清政府下令查抄清理。
清政府查抄胡雪巖的資產,左宗棠的后院起火,但他無可奈何,沒法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胡慶余堂”,讓胡雪巖的子孫不至于流落街頭。
在阜康銀號中,滿清皇族文煜的存款最多,達到兩百多萬兩,阜康銀號一倒閉,無錢償還。于是左宗棠出面,讓胡雪巖與文煜訂下契約,轉讓了“胡慶余堂”的股份,但契約中有要求,文煜只能每年提取分紅,不得參與管理。
此后兩年,除了胡慶余堂之外,胡雪巖所有的產業都被查封,他抑郁而終,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不要碰白虎”。
正如胡雪巖起的名字一樣,他的子孫確實靠著胡慶余堂的股份生活,衣食無憂,大清退位后,有一支前往海外,在海外繁衍。
有人解釋胡雪巖所說的“白虎”,就是銀子,暗喻子孫不可從商。我認為,“白虎”就是女人。民間早就有勿碰白虎的說法,胡雪巖臨終之時,如果吩咐子孫不得從商,還用得著嘰嘰歪歪了,直接說“子孫后代切勿從商”就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