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有一句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現(xiàn)在很人對前兩句都能正確理,但對后兩句則不好理解,或者理解上出偏差。
一人不登高,意思是說,重陽節(jié)的時候,一個人不要獨自去爬山。如果沒有同伴前往,出現(xiàn)危險,沒有人照顧和救援,甚至連給家里人報信的人都沒有。
登高,我國古代在農(nóng)歷九月九日那天,有登高的習(xí)俗,即為重陽節(jié)登高。
為什么古人把爬山稱為登高,而不稱登山呢?這是出于民間的一種語言禁忌。古代老人去世后,一般埋葬在山上,正如民間有一段順口溜所說:
“唐半山,宋彎彎,漢墓出在山尖尖,商周出在河兩邊,春秋戰(zhàn)國埋山頂,秦漢大墓埋山嶺。東漢南朝選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明朝多往坎腳扔。”
民間把去世老人送到山中墓地的過程,客氣的說法為“登山”,不客氣的說法為“上山”。于是,民間把爬山稱為登高,忌說“登山”。
實際上,這句話主要是告誡那些沒有爬山經(jīng)驗的人,比如城里人,鄉(xiāng)村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怕一個人登高過程中出了意外,沒有人照應(yīng)。
兩人不觀井,意思是說,兩個人不要一同到井邊看井。這里所說的井,是指那種很深的井,俗稱吊井,也就是用繩索把水桶放到井里打好水后,再吊上來。
民間對兩人看井有兩種假設(shè)性的說法,一種是怕兩人一起看井時,如果一個不慎失足掉入井里,因為旁邊沒證人,假設(shè)有人懷疑是掉入井里那個人,是被人推下去的,那就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另一種是兩人一起看井,如果其中有一人懷有歹意,起了不良之心,把另一個推到井里,那就白白丟了一條人命。對居心不良的這個人,除了懷疑外,又找不到確鑿證據(jù),對這種人就無可奈何了。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兩人不觀井”的道理,就是告人們,要有防人之心。
以上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能夠很容易理解。比較難理解的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兩句。
現(xiàn)在三人在一起喝酒,或者三人以上在一起喝酒,很正常。多人很比兩人對飲更有氣氛,只要把握飲酒的度,不一定會有危險。
再說,現(xiàn)在鄉(xiāng)村趕集,很多人都喜歡結(jié)伴而行。四五個或六七個一起趕集,在鄉(xiāng)村再也正常不過,只要不違章擠農(nóng)用車,如果安步當(dāng)車,也不見得有什么危險。
那么三人或三人以上在一起喝酒,四人或四人以上一起去趕集,礙著誰了呢?又會遭遇什么危險呢?
在古代,三人以上聚集一起喝酒,三人以上結(jié)伴去趕集,還真礙著了封建官府的事。
元朝時,朝廷為防止民眾反抗,十戶共用一把菜刀,禁止三人以上在一起喝酒,禁止三人以上外出趕集。
這是稍遠(yuǎn)的朝代,離現(xiàn)在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也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統(tǒng)治時期,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各地起義不斷。
先后有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有西北的回民、西南的苗民等少數(shù)民族起義,范圍遍及大江南北。
清廷在鎮(zhèn)莊這些起義后,在善后安置之初,采取了嚴(yán)格的限制政策,就禁止民眾聚集,禁止三人以上聚在一起喝酒,否則,輕則挨板子,重則有牢獄之災(zāi)。
趕集時出門同行的不得超過三人,否則按聚眾謀反罰論處,輕則坐牢,重則腦袋搬家。
這也就是這兩句話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也是這兩句話的真實意思。
記得小時候,我與村里三四個同伴一起玩耍,老人就訓(xùn)斥說:“三人成黨,四人成堆,你們不是什么好東西!”
這些老人都經(jīng)歷過舊時代,封建思想對他們影響頗深,“三人成黨,四人成堆”,容易一起做出壞事來。這種觀念對他們來說已是根深蒂固。
如此看來,“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都是古代鄉(xiāng)村民眾,從人身安全角度提出告誡,在舊時代是有一定警示作用。然而,對現(xiàn)在社會來說,已經(jīng)過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