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生是鳳凰城的大財主,他生性風流,最愛美人,十六歲的時候去郊外游玩,看上了城里王家大小姐王玉蘭。
王玉蘭不但貌美,還知書達理,那年她才十五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她見劉子生癡癡的看著自己,也是羞得小臉通紅,趕緊就轉身離開了。
劉子生對王玉蘭一見鐘情,于是就悄悄尾隨,得知她就是城里王財主的女兒時,立刻找媒婆去提親,再說那王玉蘭對劉子生也是念念不忘,犯了思春病,見劉家來提親,心中的小鹿也是亂撞。
王家和劉家門當戶對,兩個年輕人又是郎才女貌,親事自然很順利就定下了,一年后,劉家就吹吹打打把王玉蘭娶回了家里。
王玉蘭是一個賢惠的女子,來到劉家之后孝敬公婆,體貼丈夫,體恤下人,劉子生也非常疼愛妻子,說道:“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夫妻二人如膠似漆,恩愛有加,可好景不長,一年冬季,王玉蘭突然感染風寒,一病不起,還沒有等到春暖花開就撒手人寰了。
劉子生撲在妻子身上痛哭流涕,幾度想要輕生隨妻子而去,卻被父母勸阻,妻子死后,他整日渾渾噩噩,猶如行尸走肉一般。
直到有一天,他被朋友邀請去家中飲酒,遇到了朋友的妹妹張女,劉子生看見她就一下子忘記了煩惱。
這張女美艷動人,一雙勾魂的桃花眼讓人看了會瞬間沉淪,劉子生就被她輕松俘虜了塵封已久的心。
從那之后,劉子生就經常去這個朋友家,為的就是與張女見面,朋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有意撮合二人,并把張女的身世告訴了他。
原來這張女并非張家人,而是張家撿回來的孤女,因為她生的貌美,又聰明乖巧,張員外夫婦就認她做了義女。
劉子生只看顏值,不看家庭出身,在朋友的撮合下,就把張女娶回來了家里,劉子生對張女是疼愛有加,張女對他也是崇拜和愛慕,他原本以為,這樣的美好的日子會持續下去,誰知老天爺就是愛捉弄人。
夫妻二人成親幾年后,劉家父母相繼離世,劉子生就撐起了這個家,他每天都忙忙碌碌,還經常去外面做客,張女留在家里打理家務。
過完年,劉子生就出去做客了,他這一去就是三個月,當他返回到家里時,不見妻子影子,管家就來到他房內,支支吾吾的告訴他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
那日半夜,老管家起來方便,發現張女屋里有個男子,那個男子是外地來的,就住在悅來客棧,劉子生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帶人去了悅來客棧,就把二人捉奸在床了。
劉子生命人綁住男子,抬手對張女就是一個大耳光,男子怒道:“你算什么男人?居然動手打一個女子!”
劉子生不想與他啰嗦,就要把他送到縣衙受審,張女卻抱住他的腿苦苦哀求,求他放過那個男子,所有的一切她一個人承擔。
原來這個男子也是一個孤兒,從小與張女一起要飯,后來張女就失蹤了,十來年過去了,沒想到二人又遇上了。他們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就倍感親切,二人理所當然的就茍合在了一起……
劉子生聽了張女的哭訴心中也是五味雜陳,當場寫下休書就把她休了,說道:“既然這樣,我就成全你們,趕緊滾出鳳凰城!”事情到了這一步,張女也不敢祈求原諒,只能灰溜溜的走人。
劉子生被張女傷透了心,從此之后不想再找女人,過了兩年單身生活后,朋友就勸說他續弦,生個兒子也好繼承家業,將來為他養老送終。
劉家家財萬貫,劉子生聽了朋友的話也動搖了,于是幾打算結束單身生活,在媒婆的介紹下,劉子生就娶了一個叫李金蓮的小妾,李金蓮二十歲左右,生的也是柳條細腰,眉眼如畫。
李金蓮特別爭氣,嫁到劉家不久就懷孕了,十月之后就生下一個兒子,劉家后繼有人了,劉財主也是非常的高興,沒事的時候就抱住兒子逗樂,愛不釋手,倒是冷落了小妾李金蓮。
李金蓮孤獨寂寞就拿著銀子出去買買買,每天都能買回來好多東西,金銀首飾,布匹,鞋襪,各種點心等等,這些東西她根本不需要,就是愿意買,買回來送給下人她也高興。
即便劉家家財萬貫,也架不住她這樣揮霍,劉子生就勸說她要理性消費,可李金蓮并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這讓他很是頭痛。
就在孩子剛滿百天的時候,劉金蓮突然拿著金銀首飾消失了,有人看見她與一個英俊的賣貨郎私奔了。劉子生看著嗷嗷待哺的兒子也是很無奈,他想請一個奶媽給孩子喂奶,但沒有找到合適的。
一日,劉子生走到街頭的時候,就看見一個嘴歪眼斜,走路還一瘸一拐的女子在街頭賣鞋襪,女子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嬰兒。
劉子生愛美人,見到這樣的丑女他自然不會多看一眼,扭頭就繼續往前走,卻被那女子叫住:“這位公子,你的東西掉了!”
劉子生聽到聲音就扭頭看去,看到女子手里拿著一個小布袋,他趕緊摸摸衣服口袋卻是空空如也,接過布袋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就說道:“多謝娘子了!”
就在這時,突然就有一個老太太帶著一個小女孩走了過來,二人衣服破爛,頭發凌亂,哀求道:“你們行行好吧,我的孫女已經兩天沒有吃飯了……我家里走水了,房屋化為灰燼,我兒子兒媳也被燒死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女子趕緊扶起奶孫倆,然后就從衣服里拿出一個手絹,她打開手絹,就從里面拿出幾個銅板遞給了老太太,說道:“大娘,拿著買些吃的吧!”
老太太和孩子趕緊道謝,然后就轉身離開了,誰知剛走了幾步,女子卻叫住她們,老太太一驚,以為她后悔了,劉子生也很好奇,不知她為何要叫住這奶孫倆,就站在那里看。
女子從自己的攤位上挑選了一大一小兩雙鞋子塞到老人手里,說道:“拿去穿吧!”
奶孫倆感動的熱淚盈眶,連連說遇到好人了。劉子生看的也是目瞪口呆,這個女子穿的衣服是補丁摞補丁,日子過的肯定很苦,她居然能慷慨解囊幫助別人,太難得了,劉子生也被她的善良所打動,就拿出一塊碎銀子給了那個老太太。
他來到一家茶樓,就找了個臨窗的位置坐下,從窗子往外看,就能看到那個女子,他就向店里的老板打聽,那個買鞋子的女子是誰?
店老板就打開了話匣子,說道:“老爺,您打聽她干嘛?她可是個掃把星,克夫命呀……”
原來賣鞋子的女子姓馬,叫馬初靈,馬初靈天生嘴歪眼斜,兩條腿一長一短,生下來就被親生父母拋棄了,她是被光棍漢馬老六撿回了家,當做女兒養著。
馬初靈兩歲的時候,馬老六娶了方寡婦,方寡婦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馬金花,這姐妹兩個就差三歲,可相貌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馬初靈勤勞能干,地里家里都是一把好手,而且心地善良,喜歡助人為樂,就是因為丑陋,經常遭到村里人的嘲諷,尤其是那些長舌婦們,看見她就會大聲議論。
說道:“要想生的她這么丑也真不容易!”
“就是,太丑了,這輩子是嫁不出了!”
“當一輩子老姑娘被她繼母當驢使喚,也是挺可憐的……”
“那又能咋樣?這么丑的人誰也不敢要,還不如打光棍舒坦呢!”
馬初靈背著柴火回來,走到村頭的時候,就有一群老娘們在那里指指點點,大聲的議論著。
馬初靈心里很難受,但她裝作沒聽見,一瘸一拐的從她們身邊經過,又引起那群人的哄堂大笑。
不但外人嘲諷她,繼母和妹妹也經常說她丑,一輩子嫁不出去,馬初靈并不辯解,默默做著手里的活計。
夜里,她躺在床上,想起了別人的嘲諷,他的心里很難受,難道自己真的要做一輩子老姑娘嗎?
次日一大早,馬初靈就擋著水桶去打水,當她走到一個拐角處的時候,就聽到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馬初靈心中一驚,就朝哭聲傳來的方向看去,就看見一個包裹,她走過去打開包裹一看,里面有一個小嬰兒。
馬初靈沒有多想,就把小嬰兒抱回了家,方氏母女一看就問她哪里來的孩子,馬初靈就實話實說了。
方氏怒道:“你一個老姑娘,嫁也嫁不出去,如今又撿回來一個孩子,你想干什么?趕緊抱走扔掉……”
馬金花也說道:“真是的,你也不照鏡子看看,自己長的這么丑,還要撿孩子,以后這孩子跟著你也受到別人的歧視,你這樣是害他,知道嗎?”
馬初靈看著懷里乖巧的孩子,說道:“這孩子這么小,多可憐呀,怎么能說扔就扔呢?我不忍心!”
方氏見她這樣,就上去奪她懷里的孩子,馬初靈就蹲下身子,死死護住孩子,方氏說道:”好啊,你要是要這個孩子,就滾出這個家!”
馬金花也說道:“是啊,這個家可不養閑人,趕緊走!”
馬初靈見母女二人執意不愿留下孩子,就收拾自己的幾件破衣服和一床破鋪蓋離開了家,住在荒坡下面的窯洞里。
馬初靈女工做的好,她把孩子綁在背上,做鞋襪賣錢,買些大米給孩子熬粥喝,看著孩子一天天圓潤的小臉,馬初靈感到很幸福。
一日,村里的劉媒婆就來到窯洞里找馬初靈,說鄰村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妻子離世了,想要娶個填房,問她愿不愿意。
馬初靈說道:“我還帶著個孩子,人家愿意嗎?”
媒婆說道:“他前妻沒有為他生下孩子,人家就稀罕孩子,我已經對他說了,人家愿意!你就放心吧!”
馬初靈想到村里人的嘲諷,她也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雖然那個老漢比她大三十多歲,她還是同意了。
過了幾日,馬初靈就被媒婆領到了老漢家,二人拜了天地就算成親了,成親之后,老漢對馬初靈和孩子都很好,可好日子沒過幾天,老漢就一命嗚呼了。
老漢死了之后,大家都說她是克夫命,馬初靈就被老漢的族人趕了出來,她帶著孩子又回到了那個破窯洞,每天晚上做鞋襪,白天就在城里擺攤賣。
劉子生聽了茶館老板的話感到很驚訝,想不到這個馬初靈的命運這么坎坷,盡管她自己過得很苦,可她還是對別人伸出了援子之手,真的是難能可貴。
說道:“這個女子命也夠苦的!”
老板說道:“誰說不是呢,她養父死的早,一直受到繼母和妹妹的欺壓,好不容易嫁個男人又死了,哎,老天總欺苦命人呀!”
劉子生也沒有心情喝茶了,就結賬走出了茶樓,他來到馬初靈的攤位前說道:“你這些鞋子我都要了!”
馬初靈抬頭看向劉子生,感到不可思議,說道:“這么多鞋子有大有小,你怎么能都要呢,拿回去不能穿不是浪費錢嗎?”
劉子生說道:“你做的鞋子好,買到就是賺到,一點都不浪費!”
馬初靈說道:“你看都沒看,更沒有試一試,你怎么知道我做的鞋子好呢?你穿多大的?我給你挑一雙!”
劉子生本來是想幫一幫馬初靈,沒想到她卻這么實在,心里就對她更佩服了,劉子生選了一雙鞋子,付了錢就離開了,他沒有回家,而是去了李媒婆家里,對李媒婆說道:“我要娶馬初靈為妻,請李媒婆幫忙去說一說!”
李媒婆閱人無數,馬初靈她也認識,她聽劉子生這么說,就覺得是自己耳朵出了問題,說道:“劉公子,我沒聽錯吧?那馬初靈不但丑陋,還是一個寡婦,帶著一個父不祥的孩子,你要娶她?這……這怎么可能?”
劉子生說道:“我是喜歡美人,可我更愛慕心靈美的女子,那馬初靈雖然丑,但她心地善良,這樣的女子可是稀缺的,遇到了就不能錯過,你只管去說,事成之后定重謝!”
李媒婆這才露出了笑臉,說道:“劉公子說的有道理,美麗的女子好找,可像馬初靈這樣善良的女子確實不多!你放心吧,這事百分百能成……”
很快,李媒婆就找到了馬初靈,說道:“馬姑娘,你的苦日子要到頭了,好日子就要來了!”
馬初靈有些驚訝,說道:“李婆婆,你就不要跟我開玩笑了!”
李媒婆就拉住了她的手,說道:“馬姑娘,我每天那么忙,可沒有時間來給你開玩笑,我告訴你,城里的劉子生劉公子看上你了,他說要娶你為妻!劉家家財萬貫,你嫁給了他就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再也不會為生計發愁了!”
馬初靈一聽就說道:“我長的這么丑,又帶著個孩子,人家劉公子咋會看上我呢?我配不上人家!”
李媒婆說道:“劉公子是真心實意的,昨日他去你的攤位買鞋子,被你的善良所打動,發誓這輩子就要娶你為妻,你若不嫁,他這輩子就不娶了!”
馬初靈想到昨天那個要買下所有鞋子的男人,從他的穿著打扮上來看,應該就是劉公子,她沒有想到,劉公子會說出這樣的話,心里也是很感動,在李媒婆的一番開導下,她就人同意了。
這件事不知怎么的就傳到了方氏母女的耳朵里,方氏就帶著女兒,拿著禮品去找了李媒婆,說道:“馬初靈這么丑,怎么配得上人家劉公子?你看我家金花多美,與劉公子才是天生一對呢!李媒婆,就麻煩你給劉公子說說……”
李媒婆聽了方氏的話,就冷著臉說道:“人家劉公子見的美人多了,都看膩了,人家之所以要娶馬初靈,是因為她善良,勤儉持家,你女兒雖然漂亮,但人家看不上!”
方氏聽李媒婆這么說也是氣的不行,說道:“丑八怪有啥好的?那劉公子也是瞎了眼……”說著就氣哼哼的走了。
劉子生選定了良辰吉日,他要風風光光的把馬初靈娶回家,很快,吉日到來,劉家的八抬大轎就吹吹打打的來到了窯洞前。
此時的馬初靈穿著一身大紅喜服,頭上頂著紅蓋頭,就被方氏攙扶著上了花轎,村里的人都過來看熱鬧,說這馬初靈走了狗屎運了。還有人說,這劉財主的腦子被驢踢了,或者是眼睛瞎了,居然看上這么丑的女子。
劉家里里外外都是披紅掛彩,喜氣洋洋,家里的丫鬟婆子都忙忙碌碌,迎接新娘子的到來,很快,大紅花轎就在歡快的嗩吶聲中停在了劉家的大宅子前。
兩個婆子就把新娘子從轎子里攙扶了出來,眾人看到新娘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免不了又是一陣議論,可劉子生并不在乎,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送走所有的賓客已經是二更天了,劉子生就迫不及待的來到新房里,他臉上帶著笑容,拿起一個稱桿子就輕輕的挑起了新娘頭上的紅蓋頭。
當他看到新娘子的真面目時就一下子驚住了,因為這個新娘子根本不是馬初靈,而是一個美艷的女子,這個女子就是馬金花。
劉子生驚訝之后就質問道:“你到底是誰?我娶的是馬初靈!”
馬金花就抹起了眼淚,哭著說道:“近日我姐姐突然病了,可婚期已經定了,為了不讓公子難堪,我只能替姐姐來了……”
劉子生早就從李媒婆嘴里得知了方氏想讓女兒嫁給他的事,他覺得這就是一場陰謀,是這母女來故意為之,并不是因為馬初靈生??!”
他沒有說話,就氣哼哼的走了,劉子生就帶著幾個家丁,趕著馬車去了馬初靈住的窯洞。
此時的窯洞里,馬初靈被捆住手腳,孩子也被扔在地上哇哇大哭,而方氏卻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把椅子上,說道:“就你這么丑,還想嫁給劉公子,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金花已經與劉公子拜堂成親了,這會兒說不定正入洞房呢,他們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對,恩愛纏綿自不必說……”
就在方氏得意洋洋的時候,劉子生就帶著幾個人來到了窯洞里,看見窯洞里的一幕時氣憤不已,趕緊解開了馬初靈身上的繩索。
方氏一看卻要溜走,幾個家丁就把她攔住了,然后就用繩子把她的手綁在了身后,方氏喊道:“你們為何綁我,快放開我!”
馬初靈趕緊抱起地上大哭的孩子,眼淚也是啪嗒啪嗒的往下掉,劉子生就拿出手帕為她擦淚,說道:“娘子,讓你受苦了!”
劉子生把馬初靈接回了家,又連夜把方氏母女送到了縣衙,告她們騙婚,知縣就對二人各打二十大板,然后罰銀子二十兩。
母女二人被打的哭爹喊娘,就攙扶著一瘸一拐的回家去了,為了交罰銀,方氏就把馬金花嫁給了一個老光棍。
再說劉子生與馬初靈結為夫妻后很恩愛,一年后,馬初靈為丈夫生下一個女兒,小女兒白白胖胖的很是可愛,三個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成長,長大后是非富即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