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農村很多的傳統民居,院子大門大多靠左,很少有靠右的;正屋的堂屋都是明間,幾乎沒有暗間。
現在農村自建房,大多數人家依然還采用這種傳統布局。
這種現象,過去農家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就是:門樓靠左不靠右,堂屋靠前不靠后。
那么如何準確理解這句鄉村俗語呢?
一、門樓靠左不靠右
門樓,又稱有建有門樓的宅院大門,又稱門樓大門。傳統民居的宅院大門,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沒有門樓的大門。過去,一些家境貧的人家,沒有能力建圍墻,更沒有能力建門樓,只是用砌土磚、石頭和籬笆為墻,以柴扉為大門。
另一種是有門樓的大門。有錢人家,用磚砌圍墻,把大門修成頂部結構修建成類似房屋的門樓,主要有八字墻式門樓、牌樓式門樓、門罩式門樓。
過去,通過門樓是否講究,可能看出一戶人家貧富,這也就是舊時所謂的門第等次。
“門樓靠左不靠右”這句話中的門樓,指的就是民宅的大門,沒有貧富之分。這句話是民間普遍存在的一種立大門的傳統民居風俗,過去民間有這種講究,現在民間自建宅院,特別是農村自建房依然有這種講究。
1、門樓靠左的原因
門樓靠左還是靠右,是相對于正屋的中軸線而言的,也就是相對堂屋而言。
我國傳統民居以坐北朝南為主,只要地理條件允許,大多選擇坐北朝南,主要是為了得到陽光和藏風納氣。坐北朝南講的是正屋,也稱主屋,而宅院的朝向與正屋同向。
在歷史長河中,人們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積累證明,坐北朝南的宅院,立大門以朝陽為好,又喜歡早晨和上午朝陽為好。
早晨和上午朝陽方位比較好的是東方、南方和東南方,這三個方位在民間被稱為“三吉方”。又以東南方立大門為最佳方位,稱之為“青龍門”。
東南方在一年之中,得到的陽光最充分,藏風納氣的效果也最佳。既避開了冬天寒冷的北風或西北風,又能得到春夏南風和東風的吹拂,有利宅院內空氣流動。
坐北朝南的宅院的左前方正好是東南方,所謂立門靠左,一般來說指正屋東南方立大門。
2、門樓不靠右的原因
坐北朝南的宅院靠右,一般指正屋的右前方,也就是西南方位。傳統民居的大門不立在西南方的原因,除了西南方不是“三吉方”及受其他一些民俗觀念影響外,主要還是生活方面的原因。
西南方雖然也能得到的充分的陽光,也能藏風納氣,但是,除了西南方的陽光是下午的陽光,讓人想起“日落西山”的民俗說法外,還因為夏天下午的陽光毒,曬到院子內就很熱。
民居中,當西曬的房子,到了深夜熱氣還沒有散去,熱得讓人難受。過去還沒有空調的年代,到了夏天,人們都不喜歡住當西曬的臥室,就是怕熱。
我國傳統民居的坐北朝南是主流,只要是地理條件允許,建房的首選就是坐北朝南。但是,有一些地方受地理條件限制,只能依地形建房,比如山區就是如此。
山區建房選址比較困難,如果山民都按照坐北朝南方式建房,就沒有多少合適的地方。由此,這些地方建房就不一定是坐北朝南,各種朝向都有。
然而,受坐北朝南傳統方式的影響,不是坐北朝南的傳統民居,也普遍采用了“門樓靠左不靠右”這種布局。
其中的原因是,古代天文學有四象之說,即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原來是用來表示東、西、北、南四個方位,稱之為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
后來被應用到民居的方位名稱。坐北朝南的民居就有了左青龍,右白虎,后玄武,前朱雀之說。左為東,右為西,后為北,前為南。
不是坐北朝南的傳統民居,也是使了這種“四神山”的說法,同樣是左青龍,右白虎,后玄武,前朱雀。但是,左不一定是東,右不一定是西,后不一定是北,前不一定是南。而在位于正屋的左前方的方位立大門,也被稱為“青龍門”。
不過,傳統民居對立大門的民俗,頗有講究,還要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來確定,“門樓靠左不靠右”的說法,只是針對立大門的一般情況而言,也有一些例外。
二、堂屋靠前不靠后
堂屋,地方不同,各地所指不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泛指正房,也稱主屋,坐背朝南的正屋又稱北屋。二是指正房居中的一間,如果是樓房,則是指正房居中位于一樓的明間,又稱客堂、廳堂等。
“堂屋靠前不靠后”之中的堂屋,屬于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指正房居中的一間。
封建王朝時期,朝廷對民居正屋的修建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普通百姓的正屋只能建三開間,即四架三間,磚木混合結構的正屋又稱四排三間。
傳統民居中的正屋的開間進深,有大有小,大的開間進深可以隔成前后兩間房,前面一間房稱明間,后一間房稱暗間。小的開間進深為一間房,稱為通間,即單間。
小開間的正屋,平房的中間那間是堂屋,樓房一樓中間那間是堂屋。此種正屋也就沒有“堂屋靠前不靠后”的說法。
因此,“堂屋靠前不靠后”的正屋指的是,開間進深有明暗間的正屋。
這種正屋只能把前面的明間用作堂屋,后面的暗間就不能用作堂屋。明間就是靠前的一間,暗間就是靠后的一間。
傳統民居的堂屋,既是一個家庭起居活動空間,也是一個家庭舉行重要活動的地方,比如祭祖、接待客人、宴請客人、家里的紅白喜事、民俗活動、家庭議事等,都放在堂屋舉行。
過去有一種習慣,凡是到別人家里去,走進院子后,進入的第一間房子就是堂屋,如果先進入其他的房間,就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會讓主人不高興。
過去民間嫁娶,新娘出嫁時的出門,指的就是堂屋門,接新娘進屋踏入的第一道房門,就是堂屋門,新娘進門指的也是堂屋門。
有一些地方,將堂屋稱為“天屋”,是天、地、人三者溝通的地方,也是敬天地和祖先的地方,為最為神圣的處所。
由此,堂屋靠前不靠后,也就是置于明間而不置于暗間,一是對天地人(祖先)的尊敬,二是方便接待客人,二是方便祭祖和辦理紅白喜事,以及其他民俗活動,三是明間比暗間亮堂。
現在有一些人在理解“堂屋靠前不靠后”這句話時,因對統傳民居布局的不了解,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堂屋靠大門越近越好,或者越往宅院的前面靠越好。這樣理解就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