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東中山南朗鎮,有一座叫做南塘的小村莊,這里毫不起眼,沒有游客,甚至連外來人員都不多,但當你走到村口,你會看到一塊廣東省古村落的介紹牌,原來這座僅有2平方公里的小村莊,不僅有800多年的歷史,還遺存著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古跡。
南塘村至少有兩座村牌坊,第一座是廣東村莊常見的牌坊形式,大概建于本世紀初,而第二座是華僑捐資修建,大概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來到村口,可以看到一塊廣東省古村落——南塘的介紹牌,南塘村現有常住人口600余人,而海外僑胞超過千人,妥妥的僑鄉村落。
村口一棵枝繁葉茂的高山榕,樹齡超過140年,樹下也是村民閑坐聊天的好地方。
珠三角的很多村莊都有碉樓,南塘村雖小,但在村口也矗立著兩座碉樓。
由于兩座并立,外形也類似,所以這兩座碉樓被叫做“孖碉樓”,建于民國初年,在匪患橫行的年代,也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南塘村最有特色的其實是一座廢棄的學校,學校就在孖碉樓旁邊的高崗上,沿著長長的臺階上去,便能見到這座荒廢了幾十年的學校。
學校不大,由于荒廢多年,如今正在被亞熱帶植被吞噬著,不加維護的話,恐怕過不了多少年,這所學校就會被植物完全覆蓋。
這所學校最初叫做“南塘鄉鄉立小學校”,后來又叫過朝陽中學、南塘學校等,一直是服務于附近鄉民。
為什么在中山市的鄉野之間,會有一座這么中西合璧的學校呢,這還得從100年前說起。
1921年,興中會元老、曾在北美為孫中山籌措革命資金的簡崇光回到家鄉,在南塘村簡氏大祠堂創辦南塘國民學校,教育兒童,這是如今這所學校的前身。
辦學多年后,旅美華僑簡俠魂回到故里,簡崇光認為他有學識,威望也高,便親往拜見,再三懇請他接替己任,簡俠魂感其誠意,便接任校長一職,辦學數年后,他覺得長期借用村中祠堂非長久之計。
考慮再三后,簡俠魂找到書香門第后人簡子堯,請他出任校長,自己決定返回美國發動鄉人募捐建校,簡子堯深受感動,答應出任校長。
簡俠魂交代妥當后,隨即返回美國募捐,他自己首捐一千美元,在美華僑響應者眾,特別是商人簡永成慷慨捐資三萬美元建校舍全座。
簡俠魂募捐成功,喜不自勝,回鄉后向鄉人稟告實情,卜地建校,選址就在村中丹頭山半山腰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學校落成,命名為“南塘鄉鄉立小學校”,不僅中西合璧,甚至還有從北大、清華聘請過來的老師,這在當時全國的鄉村中,都是一座十分耀眼的新式學校。
鄉賢們不僅建了新學校,還規定村中子弟在該校讀書,除了自購筆墨紙張和書費外,學雜費等均由學校全包。
1946年后,在校就讀學生,每人還發放美式童子軍校服一套,以上就是上世紀40年代南塘學校學生的照片。所以當時的南塘學校在硬件上是妥妥的“貴族學校”,但收費又不像今天的貴族學校,村中貧困人家的孩子都可以申請免費入校讀書。
而建校剩余的費用,簡俠魂又用來購買耕地200畝作為校產,土地租金用來聘請老師、校工以及支付其他費用。
其實這就是80多年前,一位歸國華僑募捐辦學的故事,有點類似“千古奇丐”武訓,不過募捐和建校的過程要比武訓輕松得多。
其實南塘簡氏,當時是資助過孫中山革命的,所以1921年簡崇光在祠堂辦學時,為了勉勵師生共同努力,恭請孫中山先生題寫校訓“樸誠勇毅”,而這校訓一直伴隨著南塘國民學校、南塘鄉鄉立小學校走過了數十年。
從1934年新校址落成,54年后的1988年,中山市的學校進行合并,南塘學校因學生太少被撤并,學生轉至附近其他學校繼續學業,南塘學校也結束了半個世紀的歷史。
荒廢空置的校舍,逐漸被植被吞噬,后來也成為了電影的取景地,2011年由楊冪、陳小春主演的驚悚電影《孤島驚魂》就曾在此取景。
堆積的落葉、斑駁的墻體、廢棄的黑板,又有多少人的童年少年記憶是留在了這里。
離開山腰廢棄的學校,走入村中,南塘村是一座干凈而美麗的村莊,家家戶戶門口有鮮花,整座村莊被點綴得萬紫千紅。
簡氏大宗祠是村中另一處不可錯過的地方,“簡”是小姓,在中山更是極少,大概也就只有這個村莊,而在南塘村90%以上都姓簡。
祠堂里有南塘簡氏和全國簡姓分布的介紹,南塘簡氏源自河北,追隨劉備到成都,后又輾轉江西、廣東珠璣巷,直至南宋年間定居于此。
而這位簡致政公,就是南塘村的開基始祖。
祠堂屋梁上懸掛著“進士”“經魁”的牌匾,可見南塘簡氏也是人才輩出的。
祠堂墻壁上懸掛著的族訓、家教等,也時時刻刻提醒簡氏后人“正德修身、齊家治國”,在廣東,宗族的影響力雖然已經大不如前了,但依然比全國絕大多數地方要大得多。
祠堂旁還有一個小小的村史館,里面陳列著鄉賢事跡,以及村中歷史文物介紹。
尤為珍貴的當屬民國十年(1921年)簡崇光在祠堂創辦南塘國民學校時,約同曾追隨孫中山革命的簡讓之和簡永照,拜訪孫中山先生,并請題寫校訓“樸誠勇毅”,孫中山命時任香山縣縣長吳鐵城找工匠制作牌匾,1922年元旦送往南塘村。
1934年,新校舍落成后,牌匾便從簡氏大宗祠移至學校禮堂中。但在上世紀60年代,這塊牌匾被人偷拆下來,將凸字鏟平后,當成床板用了二十多年,后來才被有心人尋得,又幾經波折,才得以修復,重新懸掛于簡氏大宗祠內。
而這座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大宗祠,不僅記錄著一段簡氏始祖南遷的歷史,也記錄著簡氏族人在嶺南的奮斗史。
南塘村中還有不少歷史遺跡,例如這座看似很新的仁和亭,其實始建于光緒十年(1884年),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在1992年鄉人決定拆掉重建,石柱仍為原物,雖然有些遺憾,但歷史又何嘗不是在不斷地更新中前行。
南塘村,廣東中山市南朗鎮欖邊村下的一個小小自然村,雖然離5A級景區孫中山故居所在的南朗鎮翠亨村不過10公里,但前往翠亨村的游客99.99%不會前往南塘村,又有多少人知道,這里曾有一所孫中山題寫校訓的學校,有一座廣東罕見姓氏簡氏家族的大祠堂呢?村莊是鄉愁的承載,留住鄉愁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住村中歷史建筑,當那些移居海外的華僑回歸故里時,見到曾經的母校,哪怕已經荒廢,依然能夠承載兒時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