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王個簃與董芷林三代文脈傳承
中國畫壇,風云際會,五色斑斕,流派紛呈,其揮染超拔,各盡其妙。近代宗師吳昌碩,風概自具,一燈綿傳,至王個簃,再傳董芷林,是時下尚存可貴的藝術文脈遞傳,他們之間跨越了三代的師生藝術情誼,會影響到中國藝術界的發展,也是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可以撰著的一例。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篆刻家,被譽為“畫圣”。他的作品不僅融合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個性。吳昌碩稱贊王個簃:金石古風,五言詩意。一語道明王個簃的氣質和藝術品位。吳昌碩晚年,對于門人和青年才俊輩,多有發現和褒獎,如潘天壽,吳昌碩曾題長詩贈他,稱道其氣勢和才情。王個簃先生并不因其列吳昌碩門下而掩其獨自的光輝。
1927年吳昌碩和王個簃合影于西泠印社并親筆題句
1979年王個簃和董芷林合影于王個簃家中
1922年經清末恩科狀元張謇鼓勵,王個簃問到吳昌碩。1925年行拜師禮,入室為弟子,吳昌碩親授戒尺。王個簃日夕侍奉左右,直至1932年吳老仙逝。王個簃在藝術上虔誠地向吳昌碩學習,終得真傳,吳昌碩非常欣賞王的藝術才華和成就,經常為他的作品提出意見和建議,王從吳昌碩身上得到了很多藝術上啟示和啟迪。吳昌碩稱道王的篆刻和詩意氣息高古,追溯秦漢;吳昌碩自撰一聯贈王個簃:"小印刻初成,遐哉皇古;長城攻不克,突起異軍。"吳在辭世前,于西冷觀樂樓前,單獨與王合影,有衣缽相傳之意。
王個簃
王個簃師事吳昌碩,在缶老辭世后,他又繼續推行"吳派"金石大寫意畫風。但是,從一開始,他就展示著自己的個性。他以袁枚《隨園詩話》中"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之言為藝術追求境界,很認真地解決"學古人"與"著我"的藝術關系。王個移在繪畫上,一生專攻花卉蔬果和水墨山水,當然他對詩文書畫金石篆刻有全面的追求和融會。同時代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劉海栗等都對他的花卉金石大寫意之作予以好評。但在水墨山水畫方面,卻很少被外人提及,其實恰恰是吳昌碩很早就重視他的"猛筆"、"臨大滌",馮君木也曾命王個簃作石濤筆法的大幅山水。這一追求,一直延續到他的晚年,放筆大寫水墨山水,行云浮天,流水遍地,飛鳥翔集,浮想聯翩,正是他"何處著我"的去蹤。
王個簃老師同門趙子云、劉玉庵、潘天壽、沙孟海等相交甚篤,與王一亭、張大千、錢瘦鐵、劉海粟等藝術大家一同赴日訪問與英德展覽。王老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傳承都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一生契交劉海粟在王老九十大壽贈詞:“九旬兄弟人間少,笑顧四鬢霜,申江往昔艱難,攜手瀝膽披肝。金甌光復,欣然共硯,墨海新瀾。跳開缶老,喜生奇跡,弦改更張。”沙孟海則是評個簃藝術傳天下,王個簃是吳昌碩衣缽傳人。
王老集詩、書、畫、印“四絕”于一身,各領域都非常出彩精妙。他的作品真氣充盈,筆力豐滿。沙孟海品評:“畫印詩書概括神州美學”。王個移從藝七十余年,至九十二歲仍揮筆不輟。在晚年時,曾為愛徒董芷林題字“門下年輕有為者”,這句話足以證明,王個簃和董芷林之間的師生情誼非常深厚。正是被稱為缶廬門下衣缽真傳的王老,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力傳授給學生董芷林,讓吳昌碩文脈得以傳承。
董芷林
董芷林對王個簃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始終銘刻在心。董芷林原名董志林,王個老改其名,“志”為“芷”,取意“食金石力,養草木心”寓意著愛徒董芷林此生在藝術上的才華和努力,以及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此八字“食金石力,養草木心”亦是吳昌碩八十四歲時親筆所書古隸贈予王個簃,特以此八字勉勵愛徒。
在董芷林拜師之后,王個簃對他的教導非常嚴格,經常要求他反復練習和思考,同時也鼓勵他自由創作,發掘自己的藝術潛力。而董芷林也非常虛心學習,尤其是王個簃在書法中的老辣繪畫中的筆墨功夫和形神兼備的表現手法,對他的畫藝影響深遠。
董芷林作為王個簃入門弟子,同樣是一位備受矚目的畫家。他很早就彰顯出他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在王個老的指導下,董芷林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畫、書法和篆刻等傳統藝術,獲得了深厚的藝術素養和傳統文化的修養。對董芷林在中國畫、書法和篆刻的研究和創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王老也為董芷林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和指導。
王個簃將自己的藝術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董芷林。董芷林則像親生子女一樣幾十年照顧王個簃老師起居生活,在王個簃老師生病期間,董芷林始終不離不棄,沒白天黑夜的護理。
作為吳昌碩文脈傳承人之一,董芷林書法和畫作既有金石味,亦充滿了生命力和靈性。他擅長寫意花鳥畫。作品筆墨淋漓、意境深遠、構圖優美。特別在花鳥作品中,畫筆輕盈流暢,筆墨鮮明,精湛描繪象、栩栩如生。注重用筆法來表現花鳥的氣韻和生命力,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真摯熱愛和執著追求。同時,他在畫作中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例如中國古典詩詞、字畫、篆刻等,為觀者帶來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和認同感。他的畫作不僅具有美學價值,更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是對中國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的重要傳承與發展。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也讓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更加敬重。
吳昌碩、王個簃和董芷林,三位藝術大師的師生情誼,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同一文脈而百載連綿,如同一汪清泉,流淌不息、清冽甘甜、歷久彌新。
文脈傳承情長,百載師生意深。文化傳承不僅僅是一種學術和技能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的傳遞。百年間,吳昌碩、王個簃老師和董芷林三代不僅讓我們看到翰墨丹青師生情誼,也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魅力。我們應該珍視這樣的情誼和傳承,讓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得以不斷續傳下去。讓我們在傳承中感受到師傳藝道心相連,讓我們在創作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傳統。
汪觀清
2023年4月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