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逝世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賀子珍的名字鮮為人知,一直到1979年賀子珍被增補為政協委員后,她才出現在大眾視野。
此時距離她從1937年離開延安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1984年賀子珍去世,無數老前輩對她的一生感到唏噓。
圖、李敏和媽媽賀子珍
和毛澤東相識時才18歲
1927年,秋收起義失利的毛澤東,手頭的兵馬只剩下800多人,這800人一時間沒有了去路。
面對這衣衫襤褸的隊伍,青年毛澤東也沒有了思緒,按照共產國際的要求,是應該繼續進攻長沙的,但現在這種情況無異于以卵擊石。
怎么辦呢?從小熟讀古典書籍的毛澤東有了新的想法,他把目光投向了井岡山。
井岡山位于羅霄山脈中段,向來是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毛澤東認為,幼小的力量難以在城市中立足,所以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實力,扎根農村。
鑒于此,毛澤東指著地圖上的井岡山說:“實在不行,我們就去山上當個山大王。”
但問題是,現在井岡山上并不是沒有人,綠林好漢袁文才就在山上。毛澤東充分考慮了利弊,決定和袁文才合作。
所以,毛澤東給袁文才寫信表示,我們上山不是來搶地盤的,而是來共同創業的。
袁文才也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他看到毛澤東的名字先是一驚,然后問身邊的人:“毛澤東的為人誰知道?靠不靠譜?”身邊的人回答:“毛澤東曾在廣州開辦過學校,為人沒有問題。”
即便這樣,袁文才還是給毛澤東設了一場鴻門宴,毛澤東得知后只身赴宴,這讓袁文才感動不已,再加上當時毛澤東直接送給袁文才一百條槍,全是漢陽造。
袁文才最后直接接納了毛澤東,當晚毛澤東便在袁文才的挽留下住在了井岡山。
毛澤東當時34歲,袁文才帶著他走到一個茅草小院的時候,正好見到了18歲的賀子珍。
對于第一次見面,兩個人都印象深刻。
多年以后,毛澤東回憶說:“當時賀子珍很年輕,很漂亮,我還以為她是袁文才的女兒呢。”
袁文才介紹說:“這位是賀子珍同志,是賀敏學的妹妹,也是共產黨員。”
毛澤東驚訝地說:“那好啊,以后我們就可以并肩戰斗了。”
賀子珍晚年時,對自己的女兒李敏也有如下回憶:
當時的毛澤東豎著中分頭,兩邊的頭發從中間披下來,他的個子很高,穿著一件灰色短衫,眼神里充滿了堅毅,不過他好像有腳傷,走起路來踉踉蹌蹌。
其實,當時毛澤東因為長期走路,腳上磨起了泡。所以,袁文才看到賀子珍身邊也沒有個秘書,便讓賀子珍臨時去照顧毛澤東,除了平時幫助他的個人生活,還可以幫助他寫寫稿子。
賀子珍在永新讀過初中,寫得一手好字,文采也不錯,毛澤東對這個年輕女子敬佩不已。
據袁文才的遺孀回憶,賀子珍當時好像剛好生了一場大病,每天白天天氣好的時候,她就會出來門口坐著曬太陽。
住在八角樓的毛澤東正好可以看到賀子珍,抽空便去和賀子珍一起坐著,兩人慢慢聊著日久生情。
1928年初,毛澤東要去永新做調查,因為聽不懂當地方言,便讓賀子珍作陪,賀子珍是地地道道的永新人,這個工作對于她來說太簡單了。
也正是如此,兩個人在其間的感情日益升溫。
賀子珍晚年曾對孔東梅講述了這段有趣的歷史。
那段時間,毛澤東每天出門的時候都會去敲一敲賀子珍的窗戶,然后說:“我走了。”賀子珍就很奇怪,你走就走吧,為什么非要告訴我呢。
后來賀子珍才知道,這是毛澤東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
1928年5月,賀子珍和毛澤東在井岡山結為夫妻,婚宴十分簡單,袁文才讓廚師隨便炒了幾個菜,大家一起喝了點酒。
從此以后,賀子珍一路陪伴著毛澤東,整整十年時間,這十年對于他們來說是艱苦的十年,對于中國革命來說,也是艱苦的十年。
離開延安,后悔一生
革命早期,毛澤東的生活是艱苦的,從1929年開始,毛澤東的身體一直不好,一場瘧疾讓他喘不過氣,另一方面,他在黨內的職位也不固定。
他為紅軍的命運而擔憂,即便如此,他還忍著這一切,一次次帶著紅軍披荊斬棘,贏得了一次次的勝利,終于在1935年遵義會議,毛澤東才正式成為領袖。
隨后,毛主席帶領紅軍創造了諸多奇跡,不僅有“四渡赤水”,還順利完成了長征。
對于賀子珍來說,似乎這十年更為艱苦,首先是頻繁地生子,讓她的身體一直很虛弱,但是在長征中,她曾身負重傷,差點失去生命。
1936年冬,賀子珍在陜北生下了她和毛主席的第五個孩子,也就是日后的李敏。
但是對于賀子珍而言,她一直覺得自己知識水平有限,平時和毛主席說話也覺得水平低,所以一直想出去學習,同時還想為自己治病。
于是在1937年,賀子珍踏上了去蘇聯的道路,但是她沒有想到,這一去影響了她后半生的命運,等到她回到中國,已經是十年后了。
在蘇聯,賀子珍度過了人生最難以忘記的時光,先是自己的第六個孩子廖瓦剛出生不久,不幸去世,再是得知了愛人再婚的消息,悲痛不已。
1941年初,毛主席把嬌嬌送到了蘇聯,讓她去陪伴賀子珍。
當時去蘇聯的中央領導人的子女有很多,這次行程也充滿了漫長和艱辛,據李敏后來回憶,她們幾個女孩子被裝在去蘇聯飛機的機翼里,這樣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特務的跟蹤。
他們在蘭州換了飛機,先是到新疆,然后在新疆等待飛機來,然后再飛到莫斯科,整個過程整整走了三個月。
從西安事變以來,國共實現了合作,蘇聯的飛機經常走這條路線,1937年賀子珍去蘇聯的時候走的就是這條路線,據說賀子珍走的時候已經懷有身孕,去了莫斯科不久就分娩了,不同的是,賀子珍去莫斯科坐的是運輸機,嬌嬌坐的是轟炸機。
直到多年以后,嬌嬌依然記得當時去蘇聯的一身打扮,他身上穿著飛行員的服裝,外面套著一個黑色皮大衣,一個圍巾把自己的臉包得嚴嚴實實。
嬌嬌到蘇聯后,賀子珍去接她的時候逗她說:“你叫什么呀?你來蘇聯干什么?”嬌嬌說:“我來找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叫賀子珍。”
賀子珍說:“原來是來找媽媽了,那你給媽媽帶來了什么禮物呀?”嬌嬌高興地說:“我把嬌嬌給媽媽帶來了。”賀子珍激動地把嬌嬌攬在了懷里,眼淚不住地流。
從此以后,嬌嬌陪伴媽媽在蘇聯經歷了7年時光,也正是這7年,對于嬌嬌來說是極其難忘的。
他們在蘇聯經歷了三件事,或許嬌嬌一輩子也忘不了。
第一,嬌嬌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喪命。
嬌嬌從小身體就弱,一場重感冒讓嬌嬌喘不過氣,當時嬌嬌還在國際兒童院,賀子珍得知后馬上去接嬌嬌,卻被告知嬌嬌已經去世,被推到太平間了。
賀子珍不信,撕心裂肺地去找嬌嬌,最后她強行去太平間把嬌嬌帶回家,最后在賀子珍無微不至地照顧下,讓奄奄一息的嬌嬌奇跡般康復。日后李敏和毛主席說起來這些事,毛主席感動地說:“是啊,是媽媽救了我們的嬌嬌。”
第二,嬌嬌在學校遇到難題,有人說她沒有爸爸
嬌嬌離開延安的時候不到四歲,在蘇聯生活多年,她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爸爸是誰,也可能是印象極其模糊,所以同學們也感覺到奇怪:你的爸爸是誰呢?
毛岸英告訴嬌嬌:“我們的爸爸是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嬌嬌不信,她說:“我是一個小學生,我的爸爸怎么會是毛主席呢?”
就連賀子珍也告訴嬌嬌:“你的爸爸就是毛澤東。”還拿出《論持久戰》等書籍來證實,但嬌嬌始終不相信。
第三,賀子珍被關在了瘋人院。
1947年,王稼祥到蘇聯治病,無意間了解到賀子珍的近況,發現賀子珍居然被關在了瘋人院。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王稼祥請示了毛主席,不久,毛主席回電表示,同意賀子珍回國。
于是賀子珍便帶著嬌嬌結束了艱苦的蘇聯之旅,在這年秋天回到了中國。
賀子珍晚年時,曾有記者采訪她,當問到當初為什么會被關在瘋人院時,賀子珍表示:不想說,也不想回憶。
至于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無人知曉,李敏曾說,媽媽在蘇聯受苦了。
鮮為人知的晚年生活
賀子珍回國后,曾對東北的同志們提過她的兩個愿望。
第一個是想做點工作。她說:“不要因為我曾經做過毛主席的夫人就不讓我干活了。”第二個是想見毛主席一面,她說:“就讓我見一面吧,就算是握握手都行。”
但現實是殘酷的,1949年賀子珍曾把嬌嬌送到北京毛主席身邊,她自己也和妹妹一起,打算從石家莊進京,但在車站吃了閉門羹。
到底為什么不讓去北京,當地的領導也說不上來,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無奈之下,賀子珍在方志純的帶領下,坐上了南下的火車,去了上海。
不承想,賀子珍去了南方后,一呆就是幾十年。
從1949年到60年代,賀子珍一直在“南昌-上海-福建”三地來回跑,南昌是她的故鄉,上海有老戰友陳毅在,福建有自己的哥哥賀敏學。
由于李敏一直在北京學習生活,賀子珍一直是孤身一人,一直到1959年,賀子珍的情緒才有所改善,她的心情也慢慢變好。
那一年,對于賀子珍來說,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是和毛主席見面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廬山開會,毛主席無意間得知賀子珍剛剛從上海搬到南昌,便決定和賀子珍見一面。
據曾志回憶,她曾向毛主席提及賀子珍的近況,毛主席驚訝地說:“她怎么樣?她還好嗎?”嘆息了一會,他又說:“我們是十年的夫妻啊,我很想見見她。”
就這樣,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賀子珍于7月9日和毛主席見面,在廬山美廬會客廳,二人交談了一個小時多,賀子珍出來時淚流滿面。
這是賀子珍自1937年離開延安后,第一次和毛主席見面。
或許賀子珍也沒有料到,這居然成為了他們人生最后一次見面。
對于賀子珍來說,還有一件事值得高興,那就是女兒李敏也結婚了。
毛主席在廬山會議后,匆匆趕回北京,親自為女兒主持婚禮,賀子珍一直在南昌,并未到場,但她是打心底為女兒感到高興。
兩年后,李敏生下了一個兒子,毛主席為外孫起名:孔繼寧。
毛主席對李敏說:“有空就把孩子送到上海,讓他陪陪外婆。”所以在此后很長時間內,孔繼寧一直在上海和賀子珍生活著。
李敏說:“那是媽媽最快樂的時光。”
賀子珍和李敏還一起出去旅游,她們去了很多地方,賀子珍看到紡織廠,看到紡織女工織出來的漂亮的花布,不禁贊不絕口。
她又來到鋼鐵廠,看到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感到無限的壯觀,這種目不暇接的場景讓賀子珍感慨說:“真是好啊。”這成為了賀子珍出門的口頭禪。
祖國山河壯美,母女倆不一會來到采摘園,不一會來到農民伯伯的稻田里,賀子珍滿面笑容,情緒很好。
那段時間,李敏還帶著孔令華,還有自己的公公孔從洲,一起和賀子珍出門旅行,她們的足跡遍布蘇州,杭州,無錫,青島,煙臺,他們還去了海南島。
這時的賀子珍,在女兒李敏,外孫孔繼寧的陪伴下,顯得無限的快樂。
賀子珍也明顯感覺到,女兒長大了,自己有了家庭了,所以去看望毛主席的時間慢慢變少。
一直到70年代,賀子珍多次囑咐李敏多去中南海看一看。
在1976年毛主席病重那段時間,李敏曾去看望了爸爸幾次,毛主席苦惱地說:“嬌嬌,你怎么不常來看我啊,是不是忘了爸爸了?”李敏的出入證被沒收了,她有苦說不出。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李敏感到賀子珍承受不了這個打擊,緊急讓孔令華去上海照顧賀子珍,據賀子珍的家人回憶,賀子珍得知毛主席逝世后,不吃飯,不喝水,眼神里全是木然。
她悲痛地說:“你們的爸爸好可憐啊,臨走前都沒有子女在身邊。”
從那以后,賀子珍生了一場大病,僅僅是一次中風,就讓她半身癱瘓了。
3年后,即1979年,賀子珍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黨組織問她有什么愿望?她說:“我想去北京看看。”
這年9月,賀子珍迎著金秋的光芒,在女兒李敏的陪伴下,來到了天安門,她還去了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遺容。
多年后,賀子珍去毛主席紀念堂的照片出現在大眾眼前,孔東梅回憶說,有一張外婆淚流滿面的照片,那是攝像師呂相友拍攝的。
賀子珍從毛主席紀念堂出來后,眼淚已經流干,臨走的時候望著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目光久久不曾移開。
或許,這是最后的道別。
1984年4月19日,賀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