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勢真的變了,國際新秩序浮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經雙方商定,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盧拉將于4月12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strong>
這條簡短的信息發布,為亞洲與南美洲兩個大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拉開了序幕。同時也是這半年來,國際上多國領袖訪華潮流中,再現一次高潮。
從去年十一月起,總計有德國總理舒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總統馬克龍相繼訪華。接下來要到中國訪問的,除了巴西總統盧拉之外,還有意大利總理梅洛尼。
這是繼去年11月的G20國峰會,各國領導人紛紛和中國領導人會晤之后的具體實踐。國際秩序就在這一波波的領導人會晤中,一點一滴的改變。
1 朔爾茨訪華揭開序幕
首先是德國總理朔爾茨于去年11月4日,旋風式訪華,因為他只待了11個小時。但是在短短的11個小時訪華行程中,朔爾茨拿到了中國對空中巴士(空客,Airbus)的采購合同,總計140架的空客飛機,總價值170億美元。
當然,在朔爾茨訪華之前,德國通過了中遠集團,收購德國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24.9%股權的協議,為兩國接下來的合作奠定友好氣氛。
有人說,中國同德國簽下飛機大單,吃虧了,因為朔爾茨回國之后,德國國內還是有許多反華的聲浪。其實并不吃虧,幾個理由。
第一,這170億美元是采購框架協議,也就是說這是一份意向協議,不是完全綁定的合約。什么時候買?買多少?什么時候付款?都是到時候才決定,由買家來決定。
如果在這期間中德關系生變,中方可以停下對空中巴士的采購。
第二,中國與德國關系改善,才能夠促使其他的歐洲國家跟風,尤其是法國。朔爾茨來華訪問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說要跟他一起來,但是朔爾茨拒絕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馬克龍能夠不心癢嗎?馬克龍被朔爾茨捷足先登,心里當然不是滋味,馬克龍一定會想要來。
第三,2021年3月,歐盟向中國發起人權議題攻擊,制裁中國。中國也立即反制裁回去,中歐洲關系生變,中歐投資協定也因此被歐洲議會擱置。時隔兩年,中歐關系等于是被凍結了。這時候,中國需要一個敲門磚,打開歐洲的大門,朔爾茨就是這個敲門磚。
果然,沒過多久,馬克龍就說他也要訪問中國,4月5號他不就來了嗎?而且,馬克龍到中國訪問,肯定不能夠輸給朔爾茨,他一定得要比朔爾茨的動靜更大,干得更漂亮。這不就,馬克龍說了,歐洲需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據法國《回聲報》和美國《政治報》網站在4月9日的報道,馬克龍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接受這兩家媒體采訪的時候說,歐洲在武器方面更加依賴美國,現在必須集中精力推動歐洲自身國防工業發展。
他還說,歐洲目前在能源供應方面也更加依賴美國,需要在能源供應來源上實現多樣性,要加速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馬克龍強調,歐洲要戰略自主。
2 馬克龍訪華更甚于朔爾茨
這是馬克龍在國際政治上的表態。當然,馬克龍在華期間也拿到了中國的大訂單。中國航材集團與空客簽署了160架客機采購合同,總價值約200億美元,比朔爾茨的采購協議多了20架飛機,30億美元。這是馬克龍輸人不輸陣的最好詮釋。
另外,馬克龍也不全然都是“吃定”中國,倚靠中國的合約。一方面,空客宣布,將在中國新設客機裝配線。另一方面,法國向中國船舶集團采購16艘超大型集裝箱船,總金額210億元人民幣。
中法兩國總計有36家企業,達成在各領域的18項合作協定。這是法國對中國禮尚往來,互相采購。這是在經濟 、貿易、還有投資上的合作。
果然,馬克龍的手筆比朔爾茨大。不比朔爾茨大,怎么能夠顯現出法國的大國風范來呢?馬克龍的大國領袖氣度,不就被朔爾茨壓下去了嗎?朔爾茨不敢頂撞美國,馬克龍卻大膽說出來:歐洲需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馬克龍在氣勢上“贏”了朔爾茨一次。
3 世界局勢的風向變了
歐盟兩大核心國家法國與德國領袖都來了,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領袖,當然也要來。
一方面,中國是巴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22年中巴雙邊貿易額為1715億美元,同比增長4.9%。巴西向中國大量出口鐵礦砂和農作物產品。巴西對中國的出口,大約占巴西總出口的30%。巴西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而且,巴西對華享有29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幾乎占到該國總貿易順差的一半。因此,據路透社報道,隨著巴西總統盧拉這一次訪華的代表團規模龐大,包括多名內閣部長、州長、議員和240名商界領袖將隨行訪問。
我們可以看到,從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再到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然后是巴西總統盧拉,隨行訪問的陣容是越來越龐大,商界領袖是越來越多,這似乎形成了一個趨勢。
所以,不要小看朔爾茨來華訪問的作用,因為朔爾茨揭開了多國領袖訪問中國的序幕。
而所謂的多國領袖訪問中國,其實質意義是:多國開展與中國的合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也就是說,世界局勢的風向變了,大國格局改變了,這才是美國需要擔心的地方。
4 中國取代過去美國的角色
除了歐洲與南美洲之外,我們看看東南亞這一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馬來西亞總理安華,幾乎在同一時間訪華。外界傳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想要重啟新隆鐵路,這是新加坡連接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鐵路。
這條鐵路在2013年,由兩國政府敲定后啟動,但期間出了問題。
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出現政黨輪替,新政府突然變卦,宣布將高鐵項目延期兩年,到了2021年又決定關閉該項目。因此,新加坡要求馬來西亞賠償,支付違約金。
但是馬來西亞現在又想要重啟該鐵路的建設,畢竟這是中國計劃中的泛亞鐵路的一部分。建成之后,對馬來西亞有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新加坡表示,要重啟該項目可以,但馬來西亞需要先支付違約金。
談不攏怎么辦?馬來西亞又不想付那么多違約金,于是就想到了中國。
上個月沙特和伊朗不是到中國商談之后,兩國決定恢復邦交關系嗎?那么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也可以到中國商談,希望中國能夠從中斡旋一下,畢竟中國是經濟大國,最好能夠讓中國再對兩國投資一些。
從這里可以看到,自從中國于2月,提出了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之后,再加上沙特和伊朗兩國外交和解,也門問題也有希望和解,全球都看到了。于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望向了中國。
就這么兩個月的工夫,中國取代了過去美國的角色,成為國際間的調停者,為國際和平帶來希望,為區域的經濟發展帶來機會。這是和平+經濟+投資+貿易的機會。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表示,國際社會已經看清楚了。目前擺在各國眼前的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經濟衰退與繁榮之間,國際合作與對抗之間的選擇。
這個趨勢得之知相當不易,因為畢竟在這之前,全球秩序是由美國所主導。然而,美方在今天不再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可以從幾個方面得知。
一,俄烏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但是美方并沒有出面調停的意思,也沒有提出任何和平解決方案,更沒有任何催促談判的意思。
二,美國從2018年發動對列國的貿易戰,加征關稅,到了今天這時候,美國仍然沒有撤除對中國商品所加征的關稅,仍然是采取美國優先的政策,搞貿易保護主義。美國的《削減通脹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更是激怒了不少國家。
三,五年來,美國不再倡議全球分工合作,并且積極地想分割全球供應鏈,企圖建構一個以美國為主的全球產業鏈體系。這就破壞了全球行之多年的產業鏈分工體系。
五年下來,世界各國不再看到美國進行經濟貿易上的合作,有的只是對抗,或者是另行搞自己的貿易圈,形成貿易壁壘。
就在這時候,全球有另外一個經濟大國——中國出面,維持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體系,推動各國經濟貿易的發展與合作,這就產生了差異,也產生了比較效果。
那么這些國家會如何進行選擇呢?過去半年,歐洲 、亞洲 、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領袖相繼來華訪問,就是答案。
最后的重點,這些國家的領袖來華訪問,不只是單純的尋找經濟貿易上的合作,也不是單純的想要中國增加投資,它代表了在地緣政治上的改變。
就以歐洲來說,自從拜登于2021年1月上任,改變了特朗普過去的外交政策,拜登政府聯合盟國,共同對付中國。歐洲從此就進入了混亂的局面。
首先是外交的混亂。歐洲國家一方面高聲斥責中俄兩國,另一方面又希望維持與中國在經濟貿易上的往來。
其次,與美國關系的混亂。歐洲國家多數是美國的盟國,是北約的成員國,同美國有軍事安全上的關系。但是歐洲國家發覺,要維持與美國的關系,必須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俄烏戰爭爆發后,在美國催促與要求之下,歐洲國家只能夠制裁俄羅斯,不能夠提出任何折衷的方案,不能夠嘗試與俄羅斯和解的可能。
并且,歐洲國家還需要購買美國昂貴的天然氣。如此,更加推升了歐洲內部的通貨膨脹,造成歐洲人民更頻繁地示威抗議活動,。
同時,歐洲國家還必須要犧牲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歐洲,這是為誰忙,為誰辛苦,為誰憂愁???
之前我們說過,歐洲這樣的情況無法長久。套用一個美國人很喜歡用的單詞—— Unsustainable。歐洲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大概只要一到兩屆的政府之后,就可能會出現改變。這是我們過去的重要論點。拜登上任才不過兩年多,歐洲各國不過是第一屆政府。往后,歐洲人民與政界會慢慢出現檢討的聲浪。這是第一點。
5 識時務者為俊杰,各國要看清勢頭
第二點,全球大國格局已經出現了改變,世界新秩序正在醞釀當中。在這時候,各國除了想要謀求經濟發展之外,如果想要在全球新秩序中勝出,或是抓住機會,謀求更好的大國地位,就必須要在這時候有所作為。
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大國。前陣子,巴西與中國達成協議,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巴西就是看準了世界新秩序的勢頭,這就難怪這次巴西總統盧拉,帶著龐大的工商界領袖團訪問中國。因為盧拉不只是看準了勢頭,還看到了機會,這是發展的機會。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看到了機會,馬克龍向歐洲傳達一個信息,歐洲要戰略自主,建立歐洲的國防工業標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馬克龍所說的領域都是法國的機會,也是歐洲的機會。
4月9日,馬克龍甚至說,歐洲在臺灣問題上不應追隨美國或中國任何一方,歐洲不應卷入與自己無關的危機。這是美國的盟國第一次有人這么說,秉持中立的立場。
至于沙特和伊朗,以及敘利亞,埃及,土耳其等國家,也是看清楚了其中的關鍵。國家要發展只有放下個別恩怨,只有區域和平才能夠帶來發展,也只有跟中國進一步拓展關系,才能帶來更深、更廣泛的發展機會。
上面提到的這些國家,都是各大洲、或是各區域的大國,或是重要國家?,F在他們都有了一個共識,要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國家和區域需要發展。
因此,這些國家認同了中國的主張,希望烏克蘭危機能夠有政治解決、和平解決的途徑,希望同中國發展更進一步的關系。
并且,這些國家就是要在這時候出手,采取行動,追求自己的大國地位和利益。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里,感謝朋友們的支持,希望大家幫忙點贊,在看,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