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已經20年了。
今年5月8日是父親逝世20周年紀念日,翻開陳舊的相冊,看著那一幅幅熟悉而久遠的父親的音容,我想說點什么?我又能說些什么呢?
父親走過的一生,有著漫長的11年軍旅生涯,他親身參與了中國抵御侵略、扭轉乾坤的關鍵歷史時期,他經歷過抗日戰爭、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也擔任過指導員、連長、村支書,他的人生歷程何其豐富,我們兄妹四人看不夠、憶不夠、享用不盡。如今,我只能沿著他的足跡孜孜不倦跋涉,默默無聞追尋。
圖為我的父親李彥清
熱血參軍,忠誠擔當只為保家衛國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父親這段人生,我想非“忠誠”二字莫屬。
1937年6月,18歲的父親正在襄汾縣趙康鎮一糧行當伙計。在紅軍東征擴紅時,他踴躍報名加入了紅一方面軍,托人帶信給父母后,毫不猶豫的走向了戰場。
抗日戰爭爆發,同年8月被編為八路軍343旅補充團(內部為684團),1940年改編為八路軍教導二旅四團(人稱老四團)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月教導二旅番號撤銷,合并為山東濱海軍區建制,時任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偵察排長。1946年10月底,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后在第三縱隊任連長職務。
1947年底因身體患有多種疾病,轉任野戰醫院指導員,1948年6月退伍回鄉。
抗戰期間,父親參加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歷次戰斗,攻克贛榆縣、郯城縣戰斗。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并多次立功受獎。
“堅定信心,永遠跟黨走!”是父親一輩子的信仰。
11年的從軍經歷,使父親練就了成熟堅強、不畏強敵的硬漢性格。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將“忠誠”記心頭,“衛國”扛肩上,憑借過硬的軍事技能,在打擊敵人的戰場上揮灑熱血,保家衛國!
1940年到1942年是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階段。面對日寇、偽軍、頑(國民黨頑固派)的持續掃蕩圍堵,“幾天吃不上飯、背包不離身,從敵手中奪軍裝”已是常態。抗日形勢異常嚴峻,八路軍在敵人的圍剿中也有了較大的傷亡。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有人當了逃兵,更有甚者叛變投敵······
有資料顯示,1941年7月27日115師部隊首長陳光、羅榮桓、陳士榘、肖華致電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魯南自今年3月起處于極緊張環境中,天寶山及抱犢崮山區敵、頑、我斗爭非常尖銳。該地區貧瘠,地主封建及土匪勢力嚴重,而我黨政民工作又極驚人落后,對軍區武裝不大關懷。只要主力稍一移動,工作全部坍臺。教二旅經常西進東返,南下北還,疲于作戰,曾幾度與山縱商妥加強魯南工作、調整作戰部署,但均無法執行,主力經常處于饑餓中,財政亦不能彼此接濟。我們要求迅速統一山東軍事領導與指揮。”
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父親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心一意鉆研軍事知識技能。(后來回鄉后,有村民讓他演示翻墻頭,他當著大家的面翻越一丈高的墻頭。64年全軍大比武,民兵也參加比武,他曾在縣比武現場表演射擊)。八年抗戰期間,他從事了5年多的偵察工作,從偵察員到偵察排長,穩扎穩打、任勞任怨,受到了時任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羅華生,政委谷牧的稱贊。
至今,我家還收藏著一把因父親表現突出獎勵的戰地指揮刀,這把“刀”就像留聲機一樣,默默訴說著老父親在戰場上的一次次拼殺,一場場勝利。
圖為我父親的退伍軍人證
退伍返鄉,一片丹心只為人民群眾
“鐵錨(父親的乳名),你弟弟在蓮花臺村給財主家打窯時坍塌被壓死了,你母親受不了打擊跟著自殺了,現在都在你舅家放著,你快去看看吧!”同村人的一番話,讓從軍11年剛剛返鄉的父親楞在了原地。
1948年7月的那一天,本應是久別重逢的團圓日子,卻成為了父親永久的痛。
在“窄小”的農村里,父親回來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或許是父親當兵自帶的“威嚴”,本來想欺負我家沒人,撒手不管的蓮花臺村的財主,因為父親的回來,破天荒的送來了一副新棺材。
下葬的當天,鄉里本就不寬敞的小道,圍滿了前來送行的村民,沒有喧天的鑼鼓,沒有豐盛的宴席,但卻“人滿為患”的送葬情景,在小小山村也是頭一遭。
其實,鄉親們送別的不光是鄉里鄉親的“鄰居”,更多的是對征戰沙場,保家衛國的父親深深的尊重和敬仰。而這份來自中國社會基層熾熱的“鄉土情懷”,也促使父親化悲痛為力量,下決心參加地方建設,為人民服務終身。
處理完喪事,父親動身前往縣政府(今萬泉鄉)報到。接待的領導看他身穿國軍服裝(當時戰時緊張,八路軍大部分都穿國民黨軍裝,只是帽子上有兩個扣子,沒有國民黨軍徽),誤認為父親只是一個國軍投誠的士兵,沒什么了不起,十分怠慢。
父親憤怒的對這位的領導“發了脾氣”。當他得知父親是一位身經百戰,為國建功的革命軍人后,態度大變,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當時全縣土改工作已經開始,先安排父親到袁家莊村任土改工作隊長。因為有抗戰時期進行土地革命、互相合作和建立根據地的經驗,在任土改隊長期間,父親積極發動人民群眾,大力宣傳土地政策,使袁家莊村的土改工作轟轟烈烈、扎扎實實,成為了全縣土改工作的一面旗幟。
袁家村土改工作結束后,組織安排他去縣兵役局(武裝部)工作,但他本著“為鄉親們服務”的宗旨,毅然回到了胡村(本村)成為了胡村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并組建家庭,落戶扎根,和村民一起建設新農村,共走合作化道路。
隨著廢除土地私有制改革的步伐,互助土地入股開始實行。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轉變,需要做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父親積極動員群眾,主動參與改革,因為改革觸及到個別反對分子的私利,他們多次策劃暗殺父親,但父親不畏挑戰,緊緊依靠黨,依靠群眾,推動合作化工作穩步向前。最終,順利完成了胡村個人私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改革。
同時,為響應全國掃除文盲的運動,父親結合胡村實際,辦起了讀報組,致力于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宣傳黨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積極組織村民完成生產,成為全省掃盲工作的一個典型,對促進掃盲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由于父親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的突出表現,1957年被評為山西省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省勞模)。
圖為作者在萊蕪戰役紀念館留影
被拔白旗,初心不改只為無愧于心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1958年,中央提出的總路線促使各地都在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農村也同樣卷入這股潮流中。
“十五年趕上英國,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一時盛行,糧食產量層層拔高,國內出現了畝產萬斤糧的報道。
當時各村都住有工作隊,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夸風、共產風盛行。父親擁護總路線的方針,但他反對弄虛作假,虛夸假報的做法,以至胡村的糧食產量處于低位,成為當地的后進村。
住村工作隊多次督促他報高產量,均遭拒絕。他的堅持惹惱了工作隊隊長,他憤怒的吼道:“不要認為你茬子硬,我就是專撿茬子硬的掰?!边@樣把一身正氣的父親作為大躍進中的一面白旗拔掉了。但被拔白旗的父親沒有任何怨言,他始終感恩黨對自己的恩惠,以普通群眾的身份繼續發揮黨員的作用。
父親積極投入大煉鋼,以3-5天往返一次的頻率,趕馬車往鄉寧山上送給養。煉鋼降溫后,又到解州鹽池支援,下硝池擔硝做領隊。任期滿后,在領導表達希望父親留下來長期駐扎時,父親卻委婉的拒絕了,依舊選擇回到他熱愛的胡村。
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的折磨,農村慢慢恢復了常態,父親按支部分工的要求,負責村小學,治安保衛和民兵連的工作。期間,他和村委一班人帶領村民打井上電,建農場,辦機械廠,一方面解決村民吃水照明問題,另一方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文化大革命時期兩派群眾武斗時有發生,他總能以“合適”的方式進行化解,但特殊歷史時期,特殊時代背景人們的思想觀念,是非標準受到影響,有人把矛頭指向父親,無端指責、造謠,誣陷父親曾出賣過革命同志。
動亂時代他想到了部隊首長,原教導員吳岱是北京軍區政委,原分區司令員羅華生是鐵道兵司令員為自己“作證”,以避免被無辜批判。父親火急火燎的趕往北京,國務院辦公廳的接待人員看了他的相關證件后,耐心寬慰、細心化解,最后以國務院辦公廳接待室的名義,開出了免票證明。返回胡村后,村里的謠言戛然而止。
文革后期的派性斗爭,使村里不時出現無政府狀態,一時間無人擔任村支部書記。根據公社黨委的安排,最終父親成為村支部代理書記。
圖為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情系教育,孜孜不倦只為莘莘學子
“要好好學習,學習才能使人進步!”
父親沒上過學,后來通過在部隊學到知識,勉強能夠讀懂一些簡單的書報,他經常感慨因為沒文化吃了不少虧。所以父親時常教導我們要努力學習,認真讀書。
那時候,部隊學文化時沒有紙筆,只能用樹枝在地上寫,上課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有黑板,戰士們只能圍著教官在地上看著,然后自己練著學。
父親講話從來不用稿子,即使有人寫,他也念不出來。但他經過多崗位歷練,經驗豐富,善于總結,加之他平時注重學習,懂政策、講政治、有黨性、講話前思想有準備,所以他講話時人們總是樂于傾聽。
七十年代初期,父親作為貧下中農代表,到萬榮縣漢薛中學當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常駐代表。兩年多的時間,除參與學校教改外,經常給學生上傳統教育課。在課堂上,每當他從親身經歷出發,講述艱苦戰爭年代的革命軍人出生入死、不畏艱難、英勇戰斗的獻身故事時,總能引人入勝,贏得師生的陣陣掌聲。
其中,有一段講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消滅蔣介石第一快速縱隊活捉李仙洲和擊斃張靈甫的故事最受歡迎。父親結合電影《南征北戰》和《紅日》的影視情節,把戰爭的場面展示在師生的面前,課程既生動又深刻,大家十分受教。
“只有李代表講課時紀律是最好的!”學校領導和老師的一句話,足以見得當是父親的傳統教育課深受學生喜愛。而父親獨有的教學方式,也讓“忠誠愛國”的理念深深的植入到了年輕一代的心里。
記得小時候有次我問父親:毛主席有名字嗎?叫什么?他深情地對我說:“叫毛澤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家。要聽毛主席的話,好好讀書,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從那時起我幼小的心靈里,就充滿了對毛主席、對共產黨的無比熱愛和擁戴。
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我給父親提到要去北京,當時家里條件不好,父親不同意。我不愉快地走開了,過幾個小時后,父親從外邊回來,拿著從信用社貸來的三十元錢告訴母親說,讓孩子去吧!為了安全,二十五元縫在衣服里,五元錢裝在衣服口袋里,感動的我流下淚水,也體諒了父親的不容易。
這次串聯共11天,我一共花了4.8元,主要買了學習用品。我是坐火車去的,其時哥哥步行經過延安到北京。令我終生難忘和自豪的是我們倆兄弟分別在第七次和第八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而這激動人心的場景也永遠銘刻在了我們心里,她沉甸甸的分量,將提醒我們終身奮斗,一生愛國!
圖為作者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留影
血脈傳承,耐心尋找只為汲取力量
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父親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63年中,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對組織從不懈怠,只覺得自己做的太少。
回鄉多年從不向國家伸手,但國家卻給了他很好的待遇,身體有病,政府就安排他到省榮軍醫院治病療養。后來還定期發放補助金,使生活無憂,對晚年生活十分滿意。
特別是八一節和春節前領導來看望他的時候,總是非常欣慰,十分感謝政府的關懷。
1976年作為老紅軍代表參加了地區、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四十周年紀念活動;1977年作為老紅軍代表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1996年前往省城參加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活動。1999年是父親最后一次參加地區建國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使他深深的感到黨和政府對他的認可。
父親在世時,一直有個心愿,想到曾經戰斗過的山東轉轉,因為那里有曾經的戰友和為國犧牲的烈士墓地,還有當偵察兵時常聯系的老鄉,還有他在部隊所得到的軍功章,和軍裝照片。
但由于當時政府沒有安排,而我們做子女的又忙于工作和事業,父親的愿望最終未能實現。為了告慰老父親的在天之靈,去革命老區轉轉也成了我的心愿。同時,也想借此提醒自己時刻牢記我們是革命的后代,要吸取前輩的紅色血脈,賡續傳承,培養下一代。
2021年10月,我和夫人專程去山東革命老區參觀游覽,先后參觀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和孟良崮戰役遺址公園。
萊蕪戰役紀念館辦公室房俊玲主任知道我們的目的后,親切接見并贈送了我們一套有《萊蕪戰役紀念館館志》、《永不磨滅的記憶(圖集)》,《萊蕪戰役資料選》三本具有收藏價值的書籍的館藏。
在郯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樊尊生主任接待了我們,并為我們介紹了父親所在的684團在郯城、莒南、臨沭一帶活動的情況,并表示希望常聯系,力爭能找到父親的遺物。
父親的軍旅生涯中,有6年在山東、5年在江蘇,抗戰時期他一直在日照、郯城、臨沭、莒南等地同日、偽、頑周旋,卻始終沒有去過被日軍占領的連云港,為不留遺憾,我們也到了連云港。
山東之行,我們坐飛機、高鐵,在連云港還有城市輕軌。老區的變化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父親去山東時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一路步行,經山西東陽關入山東,邊走邊戰,浴血奮戰,克服重重困難,扭轉抗戰局面,開創山東根據地付出的艱辛。如今山東的發展全國領先,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相信父親知道一定是欣慰的。
回憶父輩們的光輝業績、展望美好的未來。
作為后代的我們一定要銘記父輩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緊緊跟著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乘著二十大的強勁東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李自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